石京宜
【摘要】在小學高年級,特別是六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啟發(fā)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自主地學習和探究,以使所有的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提高閱讀水平。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的語文教師,務必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與能力,應用適宜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本文就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六年級 語文閱讀 教學
1 引言
閱讀技能作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寫作能力、理解能力的根基。作為一種基礎技能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學,它在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技能和基礎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筆者結合湘教版教材,就小學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展開分析與探討。
2 小學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授課方式過于傳統單一,課堂氛圍略過沉悶
六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偏向于生動多姿的授課方式。但是從現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看,基本上離不開粉筆、黑板、課本,往往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課堂上老師和學生之間缺少互動,經常出現老師提問,而底下的學生鴉雀無聲,課堂氛圍顯得十分沉悶。
2.2傳統的方式與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現有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授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是處于核心位置,著重于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苦勤奮。在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授課教師在三尺講臺上娓娓道來、侃侃而談,幾乎很少關注講臺底下坐著的學生是不是想聽,是不是愛聽。與此同時,在課程安排上存在一個問題,語文課作為小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學科,經常都是兩三節(jié)課連著上,授課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很辛苦,學生們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聽得昏昏欲睡,影響了授課質量,是學生閱讀技能提高的一大障礙。
2.3思維被局限在教材的框框條條之中
和其他語文教學相對比,閱讀教學更加具有靈活性和不確定性。閱讀教學的意義在于全面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非通過死記硬背讓學生把文本記住,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上的文本對于小學閱讀教學來說,僅僅可作為引導的載體。但是在許多現實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中,授課教師以教材的文本為授課內容,教材有什么就講什么,對于比較有教學意義的文本則讓學生們大段篇幅地記憶與背誦,死記硬背,缺少了對豐富的閱讀資源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
3 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措施分析
3.1充分地體現學生的閱讀主體性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推動教材文本、學生、教師間的互動。閱讀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啟發(fā)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從而實現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為此,閱讀教學務必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六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強,教師應當有效地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變成閱讀教學的主體。首先,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和相信學生,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閱讀空間。其次,教師需要樹立服務于學生的意識,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心理、能力、知識等進行分析,實現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再次,創(chuàng)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并有效地輔導學生。第四,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愛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從而實現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激勵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最后,教師應當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技巧與方法,啟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學習主體觀念。
3.2閱讀量積累
閱讀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大量的閱讀積累可以提高學生的詞匯量和語言利用能力,背誦、抄寫等提高學生記憶力的練習過程,應該給學生相當的自主權,因為課本文章較少,所以需要大量課外讀物補充,學生因個體差異原因對閱讀有著不同喜好和習慣,所以不能強行要求學生閱讀某一類型的文章。另外,注意幫助學生把積累的閱讀量轉化為寫作能力,如可以根據學生近期閱讀的內容隨機設計一些相關題目,或者在學生寫作時引導他們嘗試借用相關句型和寫法,如排比句等。
3.3滲透德育,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
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都恰到好處地作了小結。這既是教學任務的延續(xù),又是思想教育的滲透,而教師匠心獨運的設計也是可見一斑。通過前兩個問題,學生明白了從小應該守時、講究禮儀;第三個問題,學生明白了,后媽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它的孩子;第四個問題,學生明白了無論走到哪里,都離不開朋友的幫助;第五個問題,學生懂得了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第六個問題,學生懂得了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這又是學生真真實實的收獲。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無非是到總結全文的時候,告訴學生要像文中的主人公學習,學習他們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精神,這樣灌輸式的思想教育真的有用嗎?
3.4真誠激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沒有大聲的呵斥和嚴厲的批語,更多的是出自內心的真誠的激勵和賞識。教師充滿真情的激勵語言,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尤其是學生回答完最后一個問題后,教師這樣評價他們“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孩子們是一片歡呼雀躍。的確,教師真誠的一句評價也許會讓學生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從而改變他的一生。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雖然也不乏對學生的贊揚和鼓勵,可有時聽起來,自己也覺得少了點真誠。
3.6 和諧氛圍,學生學得愉快
在閱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始終積極、快樂地學習。教師的問題就像是一塊塊強力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真所謂是“親其師,信其道”了。孩子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真實地表達著內心的想法。在學習中,他們更多的是被關注、被尊重、被贊賞。毫無疑問地說,他們是快樂的,不僅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且能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想想自己平時的教學,想想平時學生的學習,他們學得開心嗎?
3.7閱讀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關注文章內涵,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學習語文的基本任務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精讀課文,回答課后習題,從而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也是閱讀教學的根本教學目的。
3.7.1閱讀訓練
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增強語感。閱讀訓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教師通過安排閱讀訓練,加強學生邊讀邊思考和快速默讀理解大意的能力。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所以更適合訓練思維。學生在快速默讀的過程中思考和理解,并在默讀后有一個大概感受,才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才能增強閱讀效果。所以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多組織相應的討論活動。
3.7.2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思考感情
閱讀的下一階段就是把握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和感想。這一階段不但需要教師解惑,還需要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深入思考,把自己的情感帶入到課文情節(jié)中,從而進一步了解文章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更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聯系生活的相關內容,進行聯想和想象,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或者說出課文與實際生活不一樣的地方,加深閱讀體會。第二是讀后感寫作,要求學生寫出閱讀文章后的感想,不要求深刻,但一定是自己獨到的感想,這樣一方面加深文章理解,另一方面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4結束語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實現基礎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舍棄一些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教學方法,勇于創(chuàng)新,讓學生們對文本內容產生興趣并感同身受,將學生的“要我學”的被動學習方式轉變?yōu)椤拔乙獙W”的主動學習方式,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更上一層樓,邁向更高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張云嵐.提高低年級學生識字效率之我見[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2]胡榮裕.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藝術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
[3]朱友清.小學作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