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云 王筱萍 鄭苗苗
【摘要】 ?美麗鄉村建設是生態文明進鄉村的基本要求,更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時代要求。長期以來,鄉村建設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給地方政府帶來了較大壓力,破解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瓶頸問題迫在眉睫。文章以浙江省某市白沙村和上郭村為例,結合實地調研,分析兩村美麗鄉村建設的現狀、融資渠道和存在的困境,探索破解問題的路徑,以期為浙江省乃至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對策支持。
【關鍵詞】 ? 融資困境;路徑;美麗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 ?F8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16-0069-03
鄉村的美麗環境是農村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足的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省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積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圍繞整體規劃布局科學、村容景觀干凈自然、鄉風民風淳樸文明、村民自主創業增收等方面,努力建設宜居住、宜旅游、宜就業的“美麗鄉村”。
一、文獻綜述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關乎農村風貌、生態環境的優化,更是農村發展旅游觀光、推動旅游產業蓬勃發展、創新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促進農民富裕的新舉措。但是目前,許多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進程因為資金問題陷入了瓶頸(張慧芳,2018)[1]。武玉坤等(2011)指出,我國農村融資環境狀況不佳,政府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融資渠道的單一化、簡單化致使美麗鄉村建設難以形成可持續發展,半途而廢的案例不在少數[2]。許多學者針對這個問題,經過實地調研和研究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比如,實現鄉村發展和振興戰略,要貫徹落實到各個方面,其中包括產業繁榮、生態文明、鄉風淳樸、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足,涉及到國家的土地制度改革、經濟制度構建、生態環境改善、文化素養培育、社會和政治體制完善等問題,既需要政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助力作用(韓國強,2018)[3]。劉繼志(2018)認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堅持互通信息、理念,共享資源、成果。其中,政府尤其要發揮重要的引導、支持作用,持續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引導金融機構向農村地區傾斜[4]。金融機構要根據中央政策的導向,主動把握戰略機遇,積極進行支農金融產品服務以及經營模式的創新,全方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滿明俊,2018)[5]。美麗鄉村戰略的順利實施會面臨多種難題,需要各種資源共同協作,金融產品在其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另一個層面看,實現美麗鄉村建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促進城鄉在政治經濟上的不斷融合、完善鄉村基本經濟發展制度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也對金融支農提出了不同層次的要求,為金融深化改革帶來了新的機遇(杜志雄,2018) [6]。
現有研究對拓寬美麗鄉村建設資金來源渠道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動員正規金融的力量,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美麗鄉村建設。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浙江省某市白沙村和上郭村美麗鄉村建設為例,通過調研分析,從多個層面探索破解美麗鄉村建設融資瓶頸的路徑。
二、白沙村和上郭村美麗鄉村建設各有特色
本文通過對白沙村和上郭村村民及村干部進行訪談和實地調研的方式,了解美麗鄉村建設的進展情況。
(一)利用依山傍海的優勢,建設美麗鄉村。白沙村地處浙江省某市上盤鎮東南部,距鎮區8公里,由沙頭、巖頭、大坑和下崛山四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住戶352戶,人口1 311人。上郭村北靠35省道,南臨永安溪,三面環山,環境優美,現有村民495戶,人口1 543人,耕地797畝,山林3 920畝。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為了驅動農民積極創業增加收入,兩村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著力發展鄉村休閑觀光旅游業。白沙村的定位是東部沿海濱海漁業農家樂,上郭村的定位是西部山區山水生態農家樂,并制定戰略規劃。
(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
白沙村位于東部沿海,其主導產業是漁業,是一個典型的漁業村。全村村民幾乎都以海上捕撈為生,產業涉及遠洋捕撈、近海作業、灘涂養殖、近海觀光、捕撈體驗等多個項目。為進一步發揮漁業的領頭作用,該村以傳統漁業為特色產業,完善基礎設施,目前已建成近海漁船停靠碼頭3個,灘涂養殖面積5 000多畝,年均接待捕撈游客約十萬人。
上郭村地處山林,主導產業為林業、畜牧業和農家樂旅游業。為了加強管理和突出優勢,全村專門成立了林業和畜牧業合作社,以合作生產的模式,將分散的山地集中規劃管理。林業方面,全村主要種植楊梅、桃子、橘子等水果,目前山林種植面積達2 870畝,初步建立起種植、培育、采摘、銷售等一套較為完備的產業鏈。畜牧業方面,全村以養豬、鴨、雞等家畜家禽為主,目前已建成養殖場3個,并引入現代養殖技術,形成規模化養殖,更具有科學性。旅游業方面,目前全村已建成農家樂餐廳十余家、民宿十余家,基礎服務設施正不斷完善,經營者的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旅游觀光方面也在不斷尋求突破,客流量逐年上升。近幾年來,該村年均接待游客量達到十九萬人。
(三)發展生態經濟,改善村容村貌。環境造就資源,資本來源于生態。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注重保持鄉野原有的自然農耕文明之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利用現有資源優勢的土壤種植經濟優勢的種子,帶動農村經濟繁榮穩定發展。
農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高能夠助力農村的可持續發展。白沙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如開辟生態文化宣傳欄,開展生動多樣的生態文明知識小講堂,引導農民重視資源的循環利用。該村在經濟發展的摸索過程中,努力打造循環經濟模式。在漁業和養殖業方面,漁網優先從事漁業捕撈,有一定折損后,退而求其次供給養殖業捕撈,實現二次使用。而破損的漁網經過裁剪,可以用來布置海濱旅游環境,實行一物多用的資源節約使用模式。另外,游客可以沿著海邊的石塊捕捉螃蟹,通過用一定數量的小螃蟹換取大螃蟹的方式,保護小螃蟹的數量,實現螃蟹種群的繁衍發展和當地生態環境的良好維護。
相比之下,上郭村的環境保護意識更為強烈,該村的資源生態循環利用流程如下圖所示。因上郭村地處山間,具有獨特的自然風貌,游客來此多為體驗山林生活。上郭村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發展畜牧業,將部分糧食和農作物秸稈用于家畜家禽的養殖,然后將動物產生的排泄物放進沼氣池生產沼氣,沼氣可供村民日常生活使用,余下的沼液和沼渣則引入農田,滋養土壤,以達到循環利用資源的效果。
三、美麗鄉村建設融資渠道
政府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參與主體之一,在美麗鄉村建設及發展的過程中,其行為對農村整體建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由于白沙村和上郭村原有的經濟建設水平相對滯后,雖然財政上的支持在兩村美麗鄉村建設前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完善了兩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現有建設資金不足以實現農民“生活寬裕”這一目標,因此多渠道社會融資已成為農業金融支持的有效補充。
(一)白沙村鄉村建設資金來源。
1.政府扶持是鄉村建設的主要后盾。漁業和養殖業是白沙村的主要經濟產業。紫菜、蝦等海產品的養殖、漁船的建造在初期都需要大量資金,個人出資杯水車薪。為了推動新農村建設,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加大投資力度,以國家補貼(漁船柴油補貼、養殖補貼以及各種保險等)為主、吸引投資性社會資金為輔的形式扶持該村的優勢產業,通過村莊產業鏈,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推動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2.信用擔保,吸引小額貸款。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旅游業能夠為鄉村建設帶來可觀的收入。觀光的游客增加了鄉村的客流量,帶動了民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為地方特產銷售開辟了渠道,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白沙村靠近江山島戰役遺址,至今還保留著解放軍修建的營房、打造的山洞、筑造的碉堡,是紅色旅游的重點區域。白沙村依托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打造了嘗海鮮、聽海聲、看海景、海中垂釣、撒漁網、抓螃蟹、體驗海濱特色生活,以及利用紅色遺址體驗軍營生活的旅游產業鏈。為了形成特色品牌產業,在前期的建設過程中,漁船的建造、沙灘的改造、房屋的修葺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主要來源于各大銀行的鄉村建設小額貸款,以信用擔保的形式向各大銀行進行項目貸款和申請部分政府補貼。該村還制定了村民投工投勞補助機制,以鼓勵和引導村民自主自愿參與,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
(二)上郭村鄉村建設資金來源。
1.“紅色眾籌”發展優勢產業。對于上郭村來說,林業和畜牧業是其主要產業。建造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開辟耕地,購買樹苗,精心培植,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與勞動力。為了打造綠色生態鄉村,該村通過鄉鎮政府基層黨支部,精準掌握黨員信息,梳理鄉村發展及群眾致富的制約要素,籌建“紅色人才資源庫+村莊發展項目庫+農民生產項目庫”,引導人才資源庫中的黨員發揮技術、項目和信息等方面優勢,與項目庫進行有效對接,創新“紅色眾籌”資金來源形式,助推鄉村振興。
2.“鄉賢+”模式打造品牌旅游村。上郭村所處的地理位置雖與白沙村不同,但在發展理念上強調提高村民生態文明素養、增強可持續發展觀念、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這與白沙村的理念不謀而合。上郭村從實際情況出發,發揮農耕文化多樣、山水風光秀麗、人文底蘊深厚的獨特優勢,利用森林景觀、蔬果采摘、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建設民居并實施統一規劃,明確定位,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休閑觀光旅游產業模式。
為了打造品牌旅游村,上郭村進行了資源整合,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協作、村級主體、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投資力度。村干部創新投入機制,拓寬資金渠道,巧打“鄉情牌”,推行“鄉賢+”模式,引導鄉賢反哺家鄉,大量吸收社會資金,目前已對接合作意向項目十三個,籌資三百萬元,設計旅游規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同時市財政每年設立1億元美麗鄉村建設專項資金,并加大相關政策扶持力度,確保美麗鄉村建設的順利實施。
四、白沙村和上郭村美麗鄉村建設的融資策略分析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關系到廣大村民的生存與發展,更關乎到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協調林業生產、漁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環境的和諧發展,資金問題是首要且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有了充足的建設資金,美麗鄉村建設才有了物質保障和精神助力。由于兩村原有的經濟建設水平相對滯后,除了利用政府的扶持制度和政策外,還采用了不少個人投資和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各方面資金的引入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融資來源存在短板。白沙村的建設資金過度依賴于銀行貸款和政府補貼,而上郭村的建設資金則過度依賴于個人投資和民間籌款。以個體的身份向銀行貸款往往存在貸款金額偏小、利息偏高、年限偏短等問題,這對前期資金回籠速度較慢的農村來說,是非常不利的。政府補助則存在審批程序復雜、資金到位時間較慢等問題。并且現在的政府補助很多都采用審批補助的形式,即政府在對美麗鄉村建設上報的項目進行實地考察后,根據驗收的情況確定補助的金額。這種形式雖然能夠保證美麗鄉村建設的效果,減少甚至杜絕建設資金被貪污等情況的發生,但是補助資金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前期缺乏資金支持,從而阻礙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個人投資容易因為市場行情的變動而發生撤資,并且村民個人收入水平普遍偏低,資金十分分散,個人投資相對于建設所需資金來說杯水車薪。至于民間籌資籌款方式,在金額上缺乏穩定性。因為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行業整體的利潤率不及工業和商業,同時其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自然風險較大,所以投資者并不看好這一領域的發展。
(二)融資決策缺少專業團隊(人才)出謀劃策。白沙村和上郭村都立足于基礎產業,通過銀行貸款、政府補助等渠道獲取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由于建設主體——村民缺乏金融、經濟等專業知識,缺少專業人士和團隊的助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融資決策的合理性。上郭村在這方面領先了一步,籌建“紅色人才資源庫+村莊發展項目庫+農民生產項目庫”,充分利用村級基層干部的智慧和資源助力融資。但是要想建設美麗鄉村,只靠自身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專門從事投融資結構設計、項目收益平衡預期測算、投融資咨詢等專業人員的參與。
(三)創新的農村金融產品發展緩慢。目前,我國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能夠提供給農村的金融服務和產品較少,傳統的金融產品不足以支撐美麗鄉村建設。白沙村在發展過程中取得了漁船柴油補貼、養殖補貼以及各種保險形式的國家補貼。其中,農村保險可以說是專門針對于農村的一項金融產品,由于農業大多受制于自然因素,風險性較高,保險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目前農村保險產品發展緩慢,缺少創新性,在農村發揮的作用不盡如人意。
(四)規模較小,直接融資受限。相對于間接融資來說,直接融資具有融資成本較低而投資收益相對豐厚的特點。但是對于白沙村和上郭村來說,直接融資的難度高于間接融資。因為兩個村的規模都比較小,資本數量少、資信不足,無法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等直接融資的形式來籌集資金。
(五)建設主體老齡化,融資決策保守。目前,農村的建設隊伍缺乏年輕血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在城市里打拼,鮮有年輕人愿意回歸農村,振興鄉村建設。這使得兩村精英外流,人氣不足,甚至出現空心現象。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缺乏活力和創新意識,融資決策較為傳統和保守,與當前一些新的融資模式脫軌,在一定程度上對村招商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
(六)缺乏特色,難以吸引民間資本。兩個村的建設模式停滯于加強硬件設施,與現代社會的城鎮化、工業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結合程度偏低,林業和畜牧業缺乏可持續性。作為第三產業的農家樂的發展,兩村均缺乏獨特性,在目前全國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背景下,兩村的農家樂極難拔得頭籌。兩村的發展前景并不十分明朗,難以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投入,前期建設資金的回籠難度較大,尋求再融資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五、融動多渠道資金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議
白沙村的建設資金過度依賴于政府補貼和銀行貸款,而上郭村的資金來源又偏向于個人投資和民間籌款。兩村應優勢互補,互相借鑒,并努力開拓資金來源渠道,才能徹底解決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因為資金短缺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綜上,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組建專業農村合作社,提高融資獲得水平。農村合作社對于依托第一產業為特色產業或基礎產業的白沙村和上郭村來說,無論是從生產角度、流通角度或是融資角度來說,都具有很大優勢。從生產角度看,合作社對農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實現、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保障等都具有促進作用。從流通角度看,合作社可以優化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渠道結構,提高經營主體的營銷能力,幫助農民掌握議價的話語權,保證農民的收益,提高農民對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融資角度看,以合作社的名義向銀行貸款,具有信用和規模優勢,取得的貸款具有金額大、利息低、時間長等一系列優惠條件。合作社直接代表村民,具有與政府直接對話的通道,通過合作社可以向政府申請一定的補貼,有利于規模經營的集中、資源利用率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稅收成本的降低以及經濟收益的增加。在組建合作社的過程中,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引領和帶頭作用。
(二)加快土地流轉,以土生金。白沙村區位優勢明顯,依托生態環境以及良好的自然資源,再加上村里有許多宅基地、漁場、集體建設用地、閑置土地等資源,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利用土地資源獲取資本。村組織可以通過各類招商引資活動,由政府組織或民間團體牽線搭橋,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工商企業、社會知名人士等投資興業。
(三)拓寬多種形式的融資渠道。制定有效措施,保障已有的融資模式,能夠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資金。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集聚村民的力量,采用“籌智+籌資”的眾籌模式,實現資源、資產、資金的聚合,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突破資金、人才的瓶頸,實現村民“自己的事自己議,自己的村自己管”。因地制宜,在村莊現有的產業模式下,集思廣益,創新思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來。不斷完善規劃布局,使其更加貼合鄉村建設實際。
總之,美麗鄉村戰略是改善鄉村生存環境、提升鄉村生態經濟的長久大計。有了充足的資金保障,才能推進鄉村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除了財政補貼之外,鄉村組織應該集中智慧,拓展融資來源,并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多渠道滿足鄉村建設的資金需求。S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慧芳.發揮自身優勢 實現鄉村振興[J].寧波通訊,2018,(07).
[2] 武玉坤,黃劍飛,宋麗娟.廣東新農村建設資金供給的社會籌資渠道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1,(07).
[3] 韓國強.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當代金融研究,2018,(02).
[4] 劉繼志.美麗鄉村建設的幾個關鍵點[J].人民論壇,2018,(08).
[5] 滿明俊.全面支持鄉村振興戰略,譜寫農村金融新篇章[J].農村金融研究,2018,(02).
[6] 杜志雄.發揮金融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J].農村金融研究,2018,(02).
[7] 劉春曉,康進軍,李欣.內控視角下合作社融資活動風險評估與控制創新研究[J].商業會計,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