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媒體融合趨勢不斷加劇,融媒體時代已然降臨,重塑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黨建思政工作是確保人們思想正確,進而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內容,融媒體創新背景下,新型媒體技術應用在黨建思政工作中,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本文在探析其內涵及特征基礎上,著重闡述了其發展現狀和相應的技術支撐,并據此提出了優化新形勢下黨建思政工作成效的相關路徑,以期裨益于黨建思政工作的高效開展,傳播黨的聲音,堅定人們的政治信念。
【關鍵詞】融媒體創新;黨建思政;實踐探討
課題名稱:融媒體時代高校黨建思政工作進第二課堂研究(課題編號:JXTHDMDJKT-201901)
課題來源:2019年度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黨建課題
2019年3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的工作要點中指出,應當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全國教育大會以及全國高校思政會精神,夯實高校黨建基層基礎,全方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當前,社會已步入融媒體時代,各種創新媒體技術不斷涌現,為黨建思政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形勢下,如何應用新媒體體技術深入推進黨建思政工作,賦予黨建思政工作以獨特的時代內涵,需要對融媒體創新背景下其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探討。
一、融媒體創新下黨建思政工作的內涵及特征
(一)融媒體創新下的黨建思政工作內涵
黨建思政工作是高校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工作為黨建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而黨建工作代表著思政工作的更高要求,二者是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步入新時代以來,隨著各種媒體技術的出現,媒體間呈現出了相互融合的趨勢,融媒體較之于單一化的傳統媒體形式,在傳播深度和廣度上有了巨大提升,對融媒體的應用極大地增強了黨建思政工作的豐富性和靈活性,使得傳統黨建思政工作在此背景下煥發出了全新的生機。此外,融媒體創新下重塑了黨建思政工作模式,工作內容、工作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作效率亦得到了顯著提升,使得黨建思政工作緊扣時代變化,不斷與時俱進。
(二)黨建思政工作新特征
(1)多元化傳播主體強化了黨建工作的交互性
以往黨建思政工作采取的傳播媒介多為傳統媒體,單向發布訊息的模式使得黨建思政工作主體與受眾之間交流較少,受眾被動接受黨建思政訊息。融媒體創新背景下,網絡媒介與傳統媒介相互融合,為黨建思政工作活動提供了有利互動的環境,工作者與受眾之間能夠實時進行交流探討。一方面,黨建思政工作者可以隨時根據受眾反饋的信息及時把握工作進展、動態、效果,另一方面,受眾也能夠積極為黨建思政工作建言獻策,二者實際上處在了平等共存的良性狀態,使得黨建思政工作能夠以更加流暢自然的方式推進。
(2)多樣化傳播渠道拓展了黨建思政工作覆蓋范圍
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渠道日漸多樣化,相比之前以官方網站黨建思政專欄傳播信息的方式,“兩微一端”(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黨建思政論壇等互聯網平臺開始出現在黨建思政工作實踐中,這些網絡平臺的應用,在突破信息傳播時空桎梏的同時也極大拓展了黨建思政工作的覆蓋范圍。通過此類多樣化的信息傳播平臺,輔之以成熟化的數字傳媒技術,黨建思政相關內容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匯聚成為了一個有機整體,給予了受眾全新的黨建思政教育體驗,達到了以往黨建思政工作難以企及的效果。
二、融媒體創新下黨建思政工作現狀
(一)新媒體技術提升了黨建思政工作質量
融媒體創新背景下,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黨建思政應用此類技術切實提升了其工作效果。首先,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平等地位促進了黨群關系的良性發展,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交互性有效化解了以往受眾對黨建思政教育的抵觸心理,使得黨建思政工作以一種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方式高效開展。其次,應用新媒體技術能夠讓黨建思政工作者形成對受眾政治思想動態的整體性把握,以高校黨建思政教育為例,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參與渠道,提振了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為黨建思政教育工作者透徹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融媒體認知不深入增加了工作的復雜性
然而,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不確定性,諸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受眾接受信息的不可控性大大增加,如存在著不法分子利用網絡平臺給受眾灌輸不正確思想的問題,加大了黨建思政工作的復雜性。與此同時,多元化的信息傳播途徑也提升了監管部門的工作難度,融媒體創新下,網絡空間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陣地,其容納信息范圍的無限性使得追查特定信息源頭成為了難題,網絡信息監管預警、現行處理機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外,以高校校園為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校園事件,在新媒體技術的放大效應下,往往超過了校方及監管部門的控制預期,造成校方在事件處置時的被動窘境。
三、融媒體創新下黨建思政工作技術支撐
(一)大數據技術促進黨建思政工作日益精準化
當前,大數據技術蓬勃發展,正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指出,“人類正從IT時代走向DT(Data Technology)時代”。隨著“數字經濟”理念的興起,大數據技術在各行各業中的發展如火如荼,融媒體創新背景下,黨建思政工作開展與大數據技術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應用大數據技術,廣大黨員及干部的思想動態能夠得到及時把握,從而成為黨建思政工作精準而完整的參考依據,使得黨建思政工作開展更加精準化,對黨內制度運行、評估、督導發揮了巨大作用。再者,黨建思政工作中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還對分析特定群體的政治思想、政治素養產生了積極意義,有利于黨建思政工作者為其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培養方式。
(二)小程序應用成為黨建思政內容新載體
與大數據同步發展的技術類型還包括各式各樣的小程序,依托日益成熟化的移動互聯網生態,小程序以期便捷、開放、實用的特性成為了融媒體創新背景下的技術“新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數據顯示,到2018年6月底,微信小程序數量達百萬之多,每天活躍用戶數量為2.7億。小程序在黨建思政工作中也成為了重要的信息傳播載體,如上海浦東黨建服務中心推出的“浦東i黨建”小程序,通過為社區黨員提供各類黨建服務、學習、活動,社區黨建思政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也贏得了大量社區黨員及群眾的一致好評。
(三)短視頻“講好黨建思政故事”
短視頻是近幾年興起并迅速席卷全國的新技術,是一種集受眾參與、分享、故事講述于一體的傳媒手段。根據國家版權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短視頻用戶數量達4.1億人,到2018年12月,這一數量占我國網民總數的78.2%。黨建思政工作借助短視頻這一新型傳播手段,以高度凝練、鮮明緊湊的方式使黨建思政工作以故事化的形態展現出來,讓黨建思政內容趣味無窮,工作效果異常顯著。此外,短視頻應用在黨建思政工作中,強化了受眾的參與性,部分受眾自覺投身到黨建思政內容的制作中去,極大豐富了黨建思政內容體系。
四、融媒體創新下黨建思政工作優化路徑
(一)根植融媒體思維推進黨建思政傳播渠道融合
就當前媒體融合現狀而言,移動媒體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黨建思政工作若要在新形勢下提高自身傳播效果,必須重視移動媒體的運用,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完善、專業的傳播渠道體系,擴大黨建思政工作的覆蓋范圍。具體而言,就是要針對不同受眾群體、不同地域、不同政治素養水平,在針對性、個性化原則下,選擇相應的黨建思政傳播渠道,在傳播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選取傳播平臺,如初期可以短視頻方式吸引受眾,在其興趣提升之后可采用直播方式對標的黨建思政內容進行系統化、全面化的講述,當然,還應當重視與不同傳播渠道的合作,豐富其表現形式。
(二)構建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黨建思政工作平臺
新媒體技術重塑了當前黨建思政工作的格局,工作內容日益多樣化,工作方式日漸多元化,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融媒體創新背景下的黨建思政工作不是對新媒體技術的簡單應用,而應當貫穿資源整合思維、平臺建構思維、綜合運用思維,使得黨建思政工作不斷與時俱進。故而,對新媒體技術應用認知的持續培訓不可偏廢,在黨建思政工作實踐中,當以緊扣新媒體技術前沿發展為導向,不斷深化對新媒體技術的認識,打造黨建思政工作新媒體平臺,并提供多樣化的黨建思政服務,最終建立起黨建思政新媒體技術應用長效發展機制。
(三)以內容創新為導向強化黨建思政傳播的指向性
時下,現代傳媒達成了“內容為王”傳播理念的共識,內容創新進而成為了融媒體背景下黨建思政傳播的關鍵所在。黨建思政工作最為重要的一方面內容是要能夠形成媒體平臺的用戶黏性,持續性優質內容的發布是實現該目標的不二法門,故而,黨建思政工作也要貫徹現代傳媒中的“運營思維”,搭建起層次化的內容體系,讓黨的聲音激蕩在廣大受眾腦中,讓黨建思政內容深入人心。除此之外,黨建思政工作中的內容創新要貫徹“以人為本”原則,務求黨建思政內容貼合人們的生活,關注人們的真實訴求,構筑起新形勢下的黨群血肉聯系。
五、結語
黨建思政工作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革新,當前,媒體融合趨勢益發明顯,廣大黨建思政工作者、相關負責人應該正確認識到該趨勢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術,加強大數據、小程序、短視頻等形式在黨建思政內容傳播中的應用。同時,通過根植融媒體思維推進黨建思政傳播渠道融合、構建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黨建思政工作平臺、以內容創新為導向強化黨建思政傳播的指向性等方式不斷優化黨建思政工作成效,實現黨建思政工作的長遠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梁聰.融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法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路徑[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4):170-171.
[2]張加保,李興.媒體融合背景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評《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02):113.
[3]張俊.融媒體時代高職思政課“配方”“工藝”和“包裝”探析[J].高教論壇,2018(01):123-125.
[4]王薇.融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8):271-272.
[5]張穎.以新媒體為創新載體推進高校黨建與思政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9):82-83.
作者簡介:任天時(1997年7月),男,漢族,貴州省遵義市人,本科學歷,江西泰豪動漫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高校融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