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
【摘要】從《超級女聲》到《中國新歌聲》再到《中國好歌曲》,音樂選秀節目在我國經歷了“萌芽、繁榮、下滑、再流行、創新”五個階段。本文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節目為案例,分析國內音樂選秀節目在不同發展階段呈現的狀態、存在的不足,研究其在新媒體時代應該如何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音樂選秀節目;發展;創新;新媒體;原創
中國如今晉升為“電視大國”,節目的種類豐富多彩。真人秀節目的比重在近十年內急劇增加,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之一。其中,音樂選秀節目從以往暑期淡季節目檔中的一員搖身一變,成為高收視、熱搜榜上的話題王。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音樂選秀節目以“線上看秀,線下投票”的強互動性,選手與導師之間的熱門話題,成功躋身到電視節目的黃金時段。但是,在節目模式的探索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如何進行節目內容的優化和節目模式的創新成為音樂選秀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發展中迫切需要面對與思考的問題。
一、從音樂選秀到全民狂歡
2004年是中國音樂選秀元年,受到風靡全球超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節目“American Idol”(《美國偶像》)的啟發,湖南衛視在2004年推出了一檔音樂原創節目《超級女聲》,一場全民狂歡的選秀大幕從此拉開。這場平民選秀在海選中就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超過15萬的參賽者,吸附了超過4億的電視觀眾,在總決賽中一共有54萬人參與了投票。《超級女聲》的播出不僅讓湖南衛視的收視率快速翻倍,同時也為低迷的華語流行音樂輸送了第一批令人眼前一亮的新鮮血液。《超級女聲》是一次節目模式的新嘗試,它的成功讓國內各大電視臺紛紛開始投入到音樂選秀節目的制作。在2005年到2007年期間,超過20檔類似的節目猶如洪水般相繼在不同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涌進觀眾的視野,高度同質化的節目讓平民選秀的模式疲態逐漸顯露。
2012年,浙江衛視引進“The Voice of Holland”(《荷蘭之聲》)的版權,推出了大型勵志專業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后改名為《中國新歌聲》),全新盲選的玩法加上選手與導師的鮮明人設讓節目一播出就吸引了無數觀眾。這檔集才華展示和感人故事于一身,每一集不停拋話題、設懸念的《中國好聲音》因此成為了新一任音樂選秀節目的霸主。《中國好聲音》引發了國內對外國節目版權引進這種模式的追捧,2013年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臺引進推出了歌唱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這種以挖掘專業歌手之間火花的節目新模式代替了全民選秀的余溫,在國內引發了新一輪音樂選秀類真人秀的熱潮。
隨著電視行業的發展和媒體的融合,各大電視臺開始聚焦原創節目,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與《中國好聲音》的原班人馬自主研發新節目模式,在2014年聯手推出國內首檔選拔原創音樂和音樂唱作人的電視節目《中國好歌曲》。節目首次聚焦原創作品,讓音樂創作人成為主角,捕捉音樂創作者的靈感亮點,但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節目內容的當下,這樣的新嘗試能否抵消觀眾對現有音樂選秀節目的審美疲勞,是否能夠迎合飽和的綜藝市場,仍需要進一步的探究。
二、音樂選秀節目的五個發展階段
電視在上世紀80年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電視節目的娛樂功能越來越強。到了90年代,漸漸有電影明星的身影出現在電視綜藝節目中,這便是真人秀節目的雛形。
(一)音樂選秀節目的萌芽:2003到2005年
直到2000年,電視真人秀的制作模式在國內逐漸成型,但音樂選秀節目卻仍處于萌芽階段。一是當時國內的電視行業無法支付引進國外節目昂貴的版權費,二是外國的節目內容與本土觀眾的審美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差異,所以那個時期的節目以模仿成熟的制作模式為主。
受到《美國偶像》的啟發,湖南衛視在2003年萌生了要制作一檔參賽者只限女性的全國歌唱比賽節目的想法,經過詳細的調研和市場分析,在2004正式推出了《超級女聲》。節目打破了以往歌唱比賽固有的節目模式,由于沒有年齡、身高和樣貌等限制,海選時吸引了全國超過15萬女性參賽者,其中最高齡的有80歲,最小的只有4歲。李宇春、周筆暢等平民偶像的崛起改變了人們對女性傳統的審美,中性風漸漸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和模仿。嶄新的競賽玩法、觀眾投票的強互動性讓這場別開生面的平民選秀變成了全民狂歡,當時《超級女聲》的高收視率占據了超過10%的收視份額,也就是說打開電視的每100個人里有超過10個人在觀看這檔節目。
(二)音樂選秀節目的繁榮:2005到2007年
《超級女聲》的成功讓國內卷起了一陣音樂選秀熱,湖南衛視緊接著推出了只有男性參賽者的《快樂男聲》,中央電視臺制作了沒有專業評委,完全由觀眾投票選出自己心儀平民偶像的《夢想中國》,東方衛視打造了高呼“我的音樂地盤我做主”以年輕專業音樂愛好者為主的《我型我秀》,從2005年到2007年,超過20檔競賽型音樂節目在同一黃金時段相繼推出。
同質化的內容讓觀眾開始審美疲勞,為了取得更高的收視率,節目只強調“秀”,漸漸忽略了專業的音樂內容,通過讓選手不斷地煽情、賣慘博取眼球,獲得關注度。根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07年全國節目收視報告,音樂選秀節目的收視率在2006年普遍下滑,其中《超級女聲》(“Super Girl”)的平均收視在從4.1%下降到2.2%,《夢想中國》(“Chinas Dream”)從2.9%下降到1.8%,只有《我型我秀》(“My Show” )有微弱的上升,從0.8%漲到了1.1%。
(三)音樂選秀節目的下滑:2007到2012年
全民狂歡的背后也引發了不少問題,人人都能參與的高互動性手機短信投票出現了選票舞弊和篡改賽果的黑幕,粉絲文化的興起也造成了網絡黑子和網絡暴力的出現。于是,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下令取消音樂選秀節目中觀眾手機短信投票的環節,規定華語音樂必須在所有演唱曲目中占有75%的比例,只有總決賽才能采取現場直播的方式。這一系列的規定對當時音樂選秀節目的制作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超級女聲》、《夢想中國》等節目在2007年停播,《快樂男聲》和《我型我秀》也在2011年相繼停止制作。
(四)音樂選秀節目的再流行:2012到2014年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內容與國際接軌,浙江衛視在2012年引進了《荷蘭之聲》的節目版權,與燦星文化共同打造了一檔專業音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實現了電視節目制播分離的制作模式。《荷蘭之聲》的“節目制作寶典”上列明了各個環節中不同的制作公式,比如四個導師應如何選擇,男女比例是多少,每個導師的人設是什么,吸引的是哪種目標觀眾,如何選擇集實力與話題于一身的選手等等都一一明確。除了轉椅盲選、導師爭搶學員等全新趣味點,制作團隊還加入了當代華語音樂文化作為節目本土化的嘗試,《中國好聲音》一推出就立即成為節目爆款,每一集都成功占據話題榜的熱搜,這讓在音樂選秀節目發展路上迷失方向的制作人看到了新的可能,音樂選秀節目也再次迎來春天。
《中國好聲音》引發了國內對外國節目版權引進這種模式的追捧,2013年湖南衛視陸續從韓國電視臺引進推出了《我是歌手》、《蒙面歌王》等節目,全的節目模式的刺激代替了全民選秀的余溫,在國內引發了新一輪音樂選秀類真人秀的熱潮。
(五)音樂選秀節目的創新:2014年往后
在《中國好聲音》的制作過程中,燦星文化制作團隊充分吸收經驗,對節目模式進行了創新的嘗試,開始聚焦原創節目。在2014年,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CCTV3)與燦星文化聯手打造了國內首檔選拔原創音樂和音樂唱作人的電視節目《中國好歌曲》,挖掘了一批原創音樂人才,也宣傳推廣了不少優秀的原創歌曲。2014年,擁有多年電視節目生產、發行經驗的英國ITV Studios購買了《中國好歌曲》的版權,打算親自制作《英國好歌曲》并在全球代理發行《好歌曲》的節目模式。這是中國電視節目從文化輸入到文化輸出的一個轉折點,ITV Studios的參與證明了《好歌曲》成為下一個全球成功的音樂電視節目的潛力。
三、音樂選秀節目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與創新
互聯網的發展加速了媒體的融合,在當今新媒體時代,流媒體行業的崛起打破了電視行業節目制作的局限性,讓人們能看到更多創新的節目類型,也讓原創作品的數量和品質的到大大的提升。
《中國有嘻哈》是流媒體平臺愛奇藝在2017年推出的首檔大型Hip-hop音樂真人秀。經過多個月的調研和前期準備工作,《中國有嘻哈》于6月24日在愛奇藝獨家播出,成為最具差異化、最具創新力的一檔超級網綜。為了呈現真實的節目內容,拍攝現場使用了近100臺攝像機,每集拍攝出近3000分鐘的素材進行剪輯制作。《中國有嘻哈》將這種小眾文化帶到更廣泛的人群面前,是節目形式創新和挖掘知識產權生態潛力的一次新嘗試。
四、存在的問題
國內音樂選秀節目在發展的過程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集中在知識產權的保護、節目形式的創新與內容優化三方面。在萌芽階段對國外節目的模仿讓音樂選秀節目在國內初步成型,但在探索的過程缺乏對經驗的及時總結和歸納,因此有些節目落入了盲目跟風,甚至抄襲的俗套。在繁榮階段中,《超級女聲》等平民選秀節目取得的巨大成功讓節目出現高度同質化的現象,助長了以夸張、煽情等手法吸引眼球、提高收視率的不良競爭。音樂節目的成功離不開專業性、真實性與創新性,拿音樂實力說話、以音樂情感交流、用優質內容打動觀眾遠比無止境賣弄人設更能吸引人。國內對外國節目版權引進的制作模式為打造原創全球性成功的音樂節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原創的音樂綜藝節目仍存在收視率不穩定、贊助難拉、優質內容難持續輸出等高風險,這也成為了英國、美國和越南等國家在購買《好歌曲》節目版權后沒有進行節目落地的原因之一。
五、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節目內容,例如偏重方言音樂的網綜《十三億分貝》就是對節目模式創新的成功嘗試,方言與人們密切相關,它與音樂碰撞的新穎的趣味性讓節目最后以3億的總播放量收官。而《天籟之戰》則第一次將明星和素人放在同一個舞臺進行平等交鋒,讓音樂選秀從明星甄選素人的1.0時代,到素人可以反選的2.0時代,再到明星與明星同臺競技的3.0時代,進入到“星素競唱”的4.0時代。流媒體的崛起為優質節目提供了更廣的播放平臺,不僅打破了電視的壟斷,更為腦洞大開的創新節目想法提供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為了抵消當下觀眾對現有音樂選秀節目的審美疲勞,我們需要更多優質的原創節目來迎合飽和的綜藝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