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于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以下簡稱《教學大綱》)規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以及廣博的文化知識,同時能夠在外事、經貿、教育、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熟練運用英語從事翻譯、管理、教學與研究等多種工作的復合型人才。”在該政策背景下,為順應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國內諸多高校紛紛開設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簡稱ESP)課程(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及工程英語等),以期變革以培養“語言文學知識”人才為目標的傳統培養模式為培養“英語+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的適應時代發展的新型培養模式。
英語專業在一些理工類高校中常被視作屬于“邊緣學科”,得不到學校足夠的重視,不僅專業發展面臨困境,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因此,如何在理工類高校中建設與本校特色學科相結合的“特色英語專業”,建設ESP課程體系,培養與社會發展、職場需求相契合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同時更好地促進理工類院校特色學科與語言學科相結合便具有豐富的現實意義。
2018年11月6日,一篇刊于《文匯報》的《英語專業是否是“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在社會各界引發熱議,文章作者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在文章中提出四大標準以將一個專業確診為“對不起良心的專業”,即:1.這個專業的培養規格并不是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 2.這個專業的教學內容也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3.這個專業之所以存在無非是滿足自身學科得以繼續保留的需要;4.這個專業之所以不顧需求繼續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無非是這些學生是教授能成為碩導和博導基本條件。社會各界圍繞文章展開的熱議表明英語專業所存在的問題已引起多方共鳴,不容小覷。而在這些遭到社會各界“吐槽”的問題中,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尤甚。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認為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知識結構單一,不能滿足“英語+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當前英語專業的教師無論學歷程度如何,均畢業于英語專業,知識背景為單一的語言文學,不具備諸如經貿、商務、工程、能源、材料或醫學等其他學科和行業的專業基本知識(曹旺儒,2018)。這樣的師資隊伍所教授的內容只有語言的外衣,沒有專門行業知識做基礎,無法幫助學習者在特定的行業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工作。
其次,課程體系單一老舊,未能與本校的理工學科特色相結合。然而這種問題并非理工類院校專屬,目前國內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普遍以聽(聽力,視聽說等),說(口語或會話),讀(綜合英語或基礎英語,英語閱讀等),寫(英語寫作),譯(漢英互譯等)為基礎,教授內容以脫離實際交際環境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主。蔡基剛(2019)指出,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英語專業不斷以英美文學作品為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培養雖有人文情懷和道德修養但卻沒有特定目的的通識型人才。
正如蔡教授所言,這是一種無視社會對復合型英語人才的需求的做法。對于理工類高校而言,其英語專業未能與本校優勢特色學科相結合,不僅不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是對本校學科資源的一種浪費。因此,改善當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意義可見一斑。
我們對本文開頭蔡基剛教授借以批判英語專業為“對不起良心的專業”的四大標準進行回顧,不難發現,“對得起良心”的專業應以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習者自身的需求為基礎,從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的設置,到師資隊伍的培訓發展以及教學實踐活動的設計安排,無一不以“需求”二字為軸心。
1.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分析。
(1)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傳統英語專業培養模式下只具有一般聽說讀寫譯能力的畢業生早已不能滿足經濟全球化大環境下社會運轉對人才的需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用人單位,如跨國公司、外資企業、大型國企等需要的是一上崗就能夠用英語承擔起與某一專業相關的工作。蔡基剛(2012)指出,這可以從最近幾年用來評估考生在專業工作上所需英語能力的標準化考試托業( TOEIC)在中國走紅并迅速發展得到解釋。其內容以職場需要為基礎,試題所涉及的素材均來自世界各地職場的英文資料。目前承認托業考試成績的國際大公司或機構數量已過萬。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國家和社會對“語言+專業”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是與日俱增的。
(2)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學習者自身的需求和國家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相關性。據蔡基剛教授2009年對21省市36所高校6625名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調查顯示,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在大學里最想獲得的英語能力為信息接收能力——聽(比例為70.2%)和信息輸出能力——說(比例為86.2%),即學生更希望獲得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可見學生雖尚未踏入社會,但已經對社會職場對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知識能力需求有一定體會,希望經過四年的大學學習能夠獲得與職場相適應的知識能力。調查還顯示,在掌握語言交際能力的同時,學生亦有獲得其他專業學科知識背景的需求,尤其是熱門行業學科背景,“專業知識+語言能力”更有助于求職者在職場獲得競爭力。
2.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策。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具有系統性,僅從某一方面入手的改革都將是不徹底的,本文從培養方案、師資發展、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四個維度入手,嘗試探討適合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1)明確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切實發揮培養方案的綱領性作用。培養方案應明確語言技能的基礎地位,在不斷強化以聽、說、讀、寫、譯為五大維度的語言能力的同時,建立并發展與本校特色學科相結合的專業英語學科,如化工英語、機械英語等,提升教學質量,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力爭形成優勢和特色的培養方案規劃。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師知識結構。師資隊伍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推動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為了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英語+專業知識”復合型人才,英語教師應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積極拓展自身知識面,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學院應努力提供條件,每年選派工作態度積極認真、專業技術水平過硬的教師在本校跨院系跨專業跟班聽課或外出進修學習。此舉將不僅有利于教師知識結構的完善,也能夠通過促進學科之間的融合從而帶動交叉學科的研究。
(3)建立并完善以“語言強化+專門學科課程”為特色的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主要有兩大特征:首先,所謂語言強化,即課程設置應體現語言技能的基礎地位,但和傳統英語專業單純的語言技能培養課程應有所區別。在該課程體系下,可將語言技能強化課程進一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筆者稱之為基礎語言技能訓練課程,即聽力,口語以及寫作等與傳統英語專業語言技能培養一致的課程。第二類筆者稱之為學科英語強化課程,比如將傳統綜合英語課程中偏重文學或人文通識內容的課文更新為以專門學科課程內容為依托和載體的文章供學生研讀,這樣就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基礎語言能力與專門用途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其次,該課程體系的第二個特征是根據學校專業學科優勢開設專門學科領域的基礎課程,由專業教師(通常為其他學院專業課程教師)任教,也可以由已具有某學科專業知識的外國語學院教師任教。
(4)采用多手段結合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切實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課堂素材方面,教師可為學生準備與專業相關的情景案例,結合音頻材料或視頻材料進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境中體會并學習語言在工作環境中的運用,了解并熟悉與實際工作相關的知識內容。在課堂組織形式方面,可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行搜索相關材料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同時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問,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
培養復合型人才不僅是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而復合型英語人才的培養是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強化教學師資、優化課程設置,還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希望通過本文,為我國理工類院校進一步開展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曹旺儒.影響理工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因素及對策[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120-124.
[2]蔡基剛.英語專業結構調整途徑和范式轉型:從1.0到2.0[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9(3):138-144.
[3]蔡基剛.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學ESP 課程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 2012(3): 47-50.
【作者簡介】劉欣蕙,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