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星海
摘 要:學習日本京都生活垃圾處理辦法,從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與分揀、處理與利用、宣傳與教育等方面闡述其經驗借鑒。
關鍵詞:循環經濟; 城市; 生活垃圾
中圖分類號:X19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1-194-001
“循環經濟”是高中生物課本中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以節能生產和廢棄物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實踐領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任務。學習京都經驗,尋找經驗借鑒,是本文寫作的主要目的。
一、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與分揀
日本垃圾分類制度始于1982年,但內容并非全國統一,各地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垃圾分類辦法和回收規定。例如京都將生活垃圾分為4類,名古屋分為7類,橫濱分為10類。京都是日本文化的源點,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1997)》(簡稱《京都議定書》)誕生之地,因此在環境教育和生活垃圾處理成效方面都處于日本領先地位。
生活垃圾的分類。在京都,生活垃圾被分成8類:(1)可燃垃圾(剩飯菜、茶葉等廚房垃圾;餐巾紙;玩具、CD、油筆、牙刷等非容器損壞類塑料制品;小燈泡、玻璃杯、藥瓶等玻璃制品):(2)貼有PET標識的飲料、啤酒等易拉罐、罐頭罐、糖果罐、果醬瓶、調料瓶;(3)裝食用油、洗潔用品、沙司、食品用的塑料容器、發泡聚苯乙烯;(4)鍋、炒瓢、鏟子、水壺等小型金屬制品、化妝噴霧瓶等;(5)干電池、油炸油、熒光燈管、花草枝葉;(6)廢舊書籍、紙張、報紙、雜志、日歷、紙箱袋等;(7)舊家具等大型垃圾;(8)電視機、冰箱、空調、洗衣機、烘干機等。
生活垃圾的分揀。為了防止居民錯投生活垃圾,影響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環保工人會對送往垃圾處理廠的生活垃圾進行人工和自動化分揀確認。一旦發現錯誤,就會立即將信息反饋回居委會,嚴重的還會挨家挨戶進行提醒或說服教育。
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與利用
“建立循環經濟型社會,力爭實現零污染”,是日本政府制定的基本國策之一。其落實到生活垃圾處理環節,就是要堅持“減量、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京都生活垃圾處理主要有燃燒處理法、生物分解法和防滲填埋法。
燃燒處理法。指將分揀過的垃圾進行干燥處理,之后利用機械手實施破碎,最后進行燃燒。燃燒處理法的優點在于:(1)減輕耕地壓力。垃圾燃燒屬于超高溫燃燒(≥1500℃),它最終產生的填埋物質非常少,僅占燃燒總量3%左右。(2)減少水土污染。(3)提升發電總量。在京都,分揀、烘干后的垃圾并非直接燃燒,而是要制成固體衍生燃料送到發電廠進行發電燃燒。
生物分解法。指將微生物菌群放到生活垃圾中去,加快分解垃圾中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的方法。生物分解法的優點在于:(1)減輕空氣污染。通過加快發酵,抑制臭氣對環境的污染。(2)變廢為寶。使復雜有機物在無氧環境下降解為一氧化碳和沼氣和無機化合物,之后再轉化為可利用資源。如利用降解物沼氣進行發電;利用菌群間相互作用抑制有害物,從而增加垃圾堆肥過程中的氮含量。
防滲填埋法。防滲填埋法是京都生活垃圾的兜底處理法。是指將燃燒處理和生物分解處理所產生的不可再利用垃圾送到用混合土(或瀝青混凝土)、土工膜、無紡布、保護土等多層防滲材料設計建成的垃圾填埋場進行回田處理的方式。京都的生活垃圾由于絕大部分已被燃燒或生物降解,因此真正需要此種方式處理的垃圾只占其總量的3%左右。
三、城市垃圾處理的宣傳與教育
在京都,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宣傳教育工作主要由京都市環境保護活動中心承擔。該中心位于京都市伏見區,開館于2002年,是京都市為紀念1997年12月召開的聯合國“防止地球溫暖化京都會議”建立的環境保護教育實踐基地。近年,京都市環境保護活動中心在城市垃圾處理的宣傳教育方面取得不小成績。
(一)宣傳教育對象多元化
從中心舉辦的各項活動和建設情況來看,不但有面向在校中小學生、大學生的,也有面向幼兒園、企事業單位和普通市民的。如針對幼兒園小朋友,中心建有環保木制玩具室;針對中小學生,中心建有展覽室、教室以及環保教育游戲室;針對大學生有專門的環保實驗室;針對普通市民既有專門的宣傳教育活動,又有多種志愿者參與體驗。
(二)宣傳教育內容豐富化
包括有:知識性內容(過去、現在、未來環境發展問題;空氣污染、水污染、溫室效應、酸雨等環境問題;土地退化、綠地減少、沙漠化等生態問題;地域、國家、國際環境保護法規問題等)、技能性內容(正確分類生活垃圾技能;清晰、簡介表達環境保護重要性技能;關心、愛護居住社區環境技能)、態度與價值觀培養(愛護、關心環境及其它生命;尊重、傾聽他人良好建議;觀察、思考環境保護問題)。
(三)宣傳教育方式多樣化
首先,有以掌握專門領域知識為目的的課堂教育。課堂教育由中心教師或外聘學者擔任,他們通過講授、播放電影、電視、錄像等方式向不同學習對象傳授人口、土地、資源與利用、保護、污染、人與自然界等專業知識。其次,有以培養豐富感受力為目的的現場體驗教育。如讓中小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美麗與樂趣的基礎上,產生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逐步培養其對自然的感受性。再次,有以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調查研究教育。如培養學生從身邊環境中發現問題(如水質問題、空氣污染問題、土壤問題等),之后提出設想,并由中心指導老師帶隊進行相關調查研究。
綜上所述,京都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完善的技術,值得我國很好的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生物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高中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國內外環境教育基地典型案例匯編[M]中國環境出版社,2013
[3]彭濱等.亞太區域環境合作政策與實踐[M]中國環境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