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健
摘 要: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STEM項目最初以獨立的教學形態出現,隨著課程的發展,它與信息技術等其他學科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其中在信息技術課中融入STEM項目,需要對原有的信息技術課程結構和組織類型進行改良,以推動學科的有效發展。STEM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數學(Mathematcs)教育的簡稱,通過對四門學科知識的疊加,對獨立的學科進行重組并強調。其目的是避免學生被單一學科的知識體系束縛,鼓勵學生進行學科融合,實現對實際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STEM; 小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5-034-001
STEM教育是通過對四門學科的有效整合培養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其具有體驗性、樂趣性、合作性、設計性、藝術性等特點。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此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最終促進學生的進步以及提高教學工作質量。
一、創造性的教學目標
STEM教育的總體教學目標是以3D打印、電子元件設備、Scratch編程工具等前沿科技為手段,結合多門學科知識,基于實際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創造力、實踐力和科學素養進行培養。
筆者結合STEM教育與小學信息技術相融合,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三維目標為:第一是知識與技能方面,首先是幫助學生進行信息現象的觀察并了解其價值;其次是教授給學生有關計算機相關知識,能夠進行簡單應用;最后是幫助學生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能夠使用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和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活動。第二是過程與方法,針對具體任務組織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和評價,借助信息技術的應用進行作品的展示,最終實現學生自發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問題的解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實現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第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筆者通過對學生信息技術的教學,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形成使用信息技術的責任意識,以及對網絡虛擬環境中的人際關系的良好認識
筆者將STEM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教學相結合,通過對信息技術教學三維目標的調整,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積極探索的學習精神。
二、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教學體系的核心要素是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相連接,對教學工具的選擇以及活動的組織等具有直接作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信息技術教學要求教師以信息技術為主,其他學科為輔,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對信息技術進行開放性教學。
在信息技術“申請電子郵箱”教學中,筆者在教學引入的過程中以古人的寫信為線索。筆者說道:“古人是怎么進行聯系的呢?”學生能夠很快說出“寫信。”“那現在呢,現在我們大家是怎么聯系的呢?”筆者追問道。電話、微信、QQ等,學生說了很多。“明信片、寫信不是嗎?”筆者追問,學生卻說道:“現在都是網絡了,而且很快,幾乎沒人寫信了吧。”“既然是網絡時代,那么古時候的信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嗎?”筆者繼續問題的引導,學生小聲討論,筆者提醒道:“古時候是紙質的書信,現在有沒有電子的呢?”這時學生想到電子郵件。于是,筆者開始本節電子郵箱的教學。
教師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對多種情景進行遷移運用,通過知識之間的連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思維。
三、真實性的教學項目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需將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轉化為可操作的教學項目。在學生進行真實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實現對知識技能以及探索精神的培養。
“機器人傳感器”是對STEM教育的直接表現,在課程引入環節筆者說道:“現在很多超市或者酒店的門都是自動的,當你準備進去的時候它會自動打開,進去后它會自動關上,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開始小聲探討,于是筆者引入傳感器并進行板書設計。之后筆者播放電影《終結者》中編程部分,并講述傳感器是機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后筆者組織學生進行傳感器分類的探究,學生能夠將其分為光感、觸碰、溫度和聲音。
筆者通過真實事物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通過學生的探究掌握真實的傳感器知識。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問題的建設,促進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對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
STEM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是對傳統教學的改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設計,實現對學生創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有效的準備。
參考文獻:
[1]趙慧臣.STEM教育視野下中學生探究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11):26-32.
[2]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07)
[3]陽鴻.STEM教育價值的研究[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