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瀟瀟
摘 要:“楓橋經驗”跨越半個世紀,歷久彌新。新時代公安工作創新“楓橋經驗”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根據社會發展新形勢創新“楓橋經驗”的實現路徑勢在必行。
關鍵詞:“楓橋經驗”; 新時代; 價值蘊涵
中圖分類號:C916?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4-128-002
誕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楓橋經驗”是浙江諸暨基層社會治理的成功樣板。55年來,“楓橋經驗”不斷在實踐中標新立異,積極探索創新社會綜合治理的新理念新途徑,成為政法綜治戰線的一張名片。黨的十九大為我國發展做出新的歷史定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有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特征,國家建設賦予新的歷史重擔。面對社會治安治理的新形勢新任務,創新“楓橋經驗”具有重要的價值蘊涵,新時代如何實現“楓橋經驗”的創新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楓橋經驗”的歷史回溯及核心要義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處在內外交困的緊張局勢中,對外主要是與蘇聯關系持續惡化,對內國家剛剛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國內反動勢力與境外反華勢力相互勾結。面對這種形勢,如何進行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和壞分子等“四類分子”的改造,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調動一切可能的積極因素,成為黨和各地公安機關需要解決的緊迫問題。楓橋鎮發動群眾力量,開展說理斗爭,以“文斗”代替“武斗”,把絕大多數四類分子改造成為新人。毛澤東同志總結這一做法的寶貴經驗是“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發動和依靠群眾,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按照指示,“楓橋經驗”在各地推廣,對我國政權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十年動亂時期,“楓橋檢驗”遭到批判,楓橋干部群眾在艱難的環境中堅持、運用、創新“楓橋經驗”,為動亂結束后的“四類分子”全國性摘帽、工作重心轉移等做出了獨特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局勢激蕩變化,各種社會矛盾大量迸發,危害社會主義制度的不穩定因素大量增加。如何確保在社會穩定中促改革求發展,是新的歷史時期下考驗黨和各級公安機關的重大課題。在繼承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楓橋經驗”由過去以對敵斗爭為中心,轉變為以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為關鍵,形成了“黨政動手,依靠群眾,立足預防,化解矛盾,維護穩定,促進發展”的新內涵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新經驗。進入新世紀,改革發展中經濟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環境污染逐漸嚴重等問題開始凸顯。“楓橋經驗”被賦予了新的特征,即“依靠群眾,源頭預防,抓早抓小,依法治理,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為平安中國建設樹立了示范效應。
“楓橋經驗”自產生以來,不斷回應時代發展主題和社會實踐課題,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總結“楓橋經驗”的發展脈絡,其關鍵要義在于依靠群眾,發動群眾,預防糾紛,化解矛盾。其實質在于以黨的群眾路線為宗旨,正確處理社會問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正是“楓橋經驗”經久不衰、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二、新時代公安工作創新“楓橋經驗”的價值蘊涵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1在“楓橋經驗”誕生55周年之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創新“楓橋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均體現出巨大的價值蘊涵。
(一)創新“楓橋經驗”的理論價值
創新“楓橋經驗”彰顯“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智慧。“變”與“不變”即事物的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對靜止可以表現絕對運動,事物得以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在于相對靜止。對于具有特定質的客體,在一定歷史時期,如果把不能變的變了,就會使事物終結。從六七十年代改造“四類分子”、“四類分子”摘帽,到改革開放后“群防群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再到新世紀平安中國建設,“楓橋經驗”緊跟時代發展主旋律,創新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但是,無論社會形勢風云變幻,“楓橋經驗”始終以黨的領導為核心,以矛盾不上交為原則,以群眾路線為抓手,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解決各種社會矛盾。這是“楓橋經驗”歷經半個多世紀不改初心的本質特征,也是“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創新“楓橋經驗”彰顯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規律的辯證法智慧。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我們要做到對立中把握統一,統一中把握對立,科學分析矛盾,正確解決矛盾。敵我矛盾屬于對抗性矛盾,多數情況下需要用專政方法解決,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通過非對抗形式和平解決。“凡屬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判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2不同性質的矛盾采取不同解決方法,目的在于避免人民內部矛盾激化,同時異中求同,統一協調盡可能多的積極力量,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楓橋經驗”之所以誕生,就在于正確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運用不同辦法予以解決。“四類分子”屬于敵我矛盾,“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對于破壞力、影響力相對較小的人員,通過說理、教育的方式,更能從根本上化解矛盾。
創新“楓橋經驗”蘊含著歷史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的歷史唯物主義精神。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社會精神財富,也極大地推動著社會歷史變革。“楓橋經驗”的成功源自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得益于當地文化的滋養和傳承。在“楓橋經驗”孕育和誕生的過程中,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人文傳統的楓橋人做出了具有原創性和決定性意義的重大貢獻。3“楓橋經驗”的出現、發展有賴于當地的山水文化、耕讀文化、理學文化乃至村落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的滋養。4“楓橋經驗”的與時俱進,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是當地基層干部和群眾根據時代變化,以審時度勢的態度和以人為本的精神,解決不同時期社會主要問題的結晶。
(二)創新“楓橋經驗”的實踐價值
創新“楓橋經驗”是公安機關為實現中國夢保駕護航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政治大局基本穩定、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創造了社會平穩發展的世界奇跡。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社會、軍事、外交和黨的面貌等方面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然而,隨著改革進入深水期,各種利益關系錯綜復雜,各種社會矛盾大量存在,社會風險隱患增多。西方對我國社會制度和國家政權的西化和顛覆從未停止,各種反華勢力相互勾結,暗流涌動,資本主義利用文化傳播、信息技術等意識形態滲透愈演愈烈,嚴重影響民眾的價值觀取向和文化認同感。面對國內外不利因素的交織盤錯,公安機關創新“楓橋經驗”,賦予“楓橋經驗”新時代內涵,履行新時代工作職責和使命,預防化解政治安全、社會矛盾、公共安全、網絡安全等重大風險,事關平安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創新“楓橋經驗”是公安機關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府管控到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管控、社會管理,再到新時代的社會治理,體現了我國社會治理不斷由起步走向成熟的發展歷程。十九大報告針對社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對社會治理問題進行了系統闡發,從戰略高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長期以來,公安機關為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做出巨大貢獻,但工作任務重、難度高、強度大與警力配置不足、資源浪費等問題一直是制約公安機關執法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短板”。因此,公安機關創新“楓橋經驗”,要充分利用人民群眾中蘊含的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治安的巨大能量,提高執法能力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創新“楓橋經驗”是公安機關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必然選擇。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表現為物質文化生活方面不僅僅要滿足基本需求,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更表現為需求的范圍不再局限于物質文化生活,而是擴大至民主、公平、正義、法治、安全、環境等諸多方面。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各種利益問題和矛盾會集中涌現,并帶有復雜性、隱蔽性和多樣化等特點。每一個具體矛盾都會因時因地而異,這就需要公安機關傳承“楓橋經驗”化解矛盾的寶貴經驗,堅持以人為本、執法為民,端正執法態度,轉變工作思路,不斷增強矛盾分析能力和運用正確方法解決矛盾的能力,把服務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宗旨和歸宿,讓人民群眾感受更多的公平正義。
三、新時代公安工作創新“楓橋經驗”的路徑研究
堅持黨的領導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十九大報告指出,通過擴大治理主體、豐富治理手段、創新治理方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創新“楓橋經驗”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精神和方略為遵循,堅持黨對公安工作的全面領導和絕對領導,為社會治理和國家安全做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有益探索。
堅持群眾路線,調動組織社會力量和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聚焦在公安工作上,體現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安全感要求更高。不僅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社會安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同時對司法公正、執法方式、執法水平、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及自身參與度表現出更多關注。公安工作的實踐表明,平安中國的建設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智慧。以北京為例,“西城大媽”、“朝陽群眾”等群防群治力量為預防打擊違法犯罪,推進平安北京建設貢獻了巨大力量。因此,在新時代公安機關要創新“楓橋經驗”,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依托社會公眾力量,探索社區警務模式。
以和諧警民關系為導向,提升基層民警素質和能力。基層民警的執法能力和服務水平,關系公安機關執法為民的形象,關系政府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基層民警要嚴格規范執法,改進執法方式,對不同性質的矛盾問題講求執法藝術,善于運用不同的執法方法,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把危害社會治安的不安定不穩定因素化整為零逐個解決,有效化解矛盾風險。在工作中,牢固樹立服務人民的價值取向,充分了解、把握群眾的心聲和需求,及時解決群眾的困難,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充分彰顯公安機關對群眾的關懷情、溫暖意。
運用科技力量,實現數據警務、智慧公安,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和“互聯網+”逐漸滲透到社會各個行業和各個領域,深刻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國防、外交,也使公民的個人隱私、財產安全、人身安全等面臨更多的安全隱患。公安機關創新“楓橋經驗”,就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信息技術,“群防群治筑平安”,增強信息綜合研判,把不安定、不穩定因素及時消除在萌芽狀態,提升公安信息化能力,優化社會服務水平,增強工作的系統性和預見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8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和全國公安廳局長工作會議精神專項研究課題“新時代公安工作創新‘楓橋經驗的價值蘊涵和路徑研究”(2018XKZTHY03);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資助。
參考文獻:
[1]法制日報:高揚旗幟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1012/c1003-23173170.html
[2]《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p368.
[3]金伯中.論“楓橋經驗”的時代特征和人本思想[J]《公安學刊》,2004(5)
[4]周慶,蒲輝,傅建勇,胡張力.“楓橋經驗”對化解社會多元化矛盾的啟示[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