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恬
摘 要:游戲是幼兒生長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兒游戲材料也將不容忽視。游戲材料本土化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有利于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本文以常熟市游文幼兒園為例,對其環境創設、區域、角色游戲等材料的分析,歸納幼兒園本土化游戲材料的使用情況。建議開發幼兒園本土化的游戲材料,要廣泛吸納本土自然資源,有效滲透本土民間文化,讓幼兒的游戲與生活緊密聯系,激發幼兒的游戲欲望和創造性思維,潛移默化中傳承家鄉的民俗文化。
關鍵詞:游戲; 環境; 材料; 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G617?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5-096-0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從幼兒實際生活中去發現幼兒游戲的資源,有效地挑選和利用當地的特有資源。常熟虞山,人杰地靈,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我園臨近虞山腳下,擁有得天獨厚的虞山資源,引入“虞山本土文化”教育,挖掘虞山本土文化資源,讓幼兒更好地了解地方方言、標志性建筑以及民俗等,推進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并幫助幼兒在游戲中感受生命、自然帶來的一切不同體驗,有所收獲和發展。
一、構建自然綠色環境,為幼兒真切體驗提供保障
我園地處常熟市區的北部新城,大部分幼兒住在高樓大廈中,遠離自然的他們只能從電視、手機中尋求樂趣,導致幼兒視力、運動量等健康指標不理想、性格與興趣培養局限化等問題的出現。而孩子們最愛的是廣袤的田野、茂密的樹林、清澈見底的小溪,因此根據幼兒的興趣,我園改造部分教師停車位,建成了農耕坊、泥趣坊、石藝坊等富有自然氣息的戶外特色游戲坊。
泥趣坊: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孩子們卻玩起了挖寶藏、踩泥、和泥巴等游戲,他們甚至利用泥土建構,探究泥土秘密的同時發現了生活在泥土中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及特征。
石藝坊:一塊塊形狀各異、五顏六色的小石塊,孩子們可以玩串石頭項鏈、拼石頭迷宮、搬運石頭等游戲,既鍛煉了身體,也發展了想象力與創造力
農耕坊:觀察植物生長、辨生熟、采摘、澆水、研磨、推臼、烹飪……孩子們像大人一樣在其中實踐,不僅能掌握各種技能,同時可以體驗四季變化、花開花落以及生命的輪回。
環境是一位潛在的老師,適宜的、情景化的環境為游戲和主題活動提供了最好的素材,真實的環境更能給予幼兒獲得游戲體驗的滿足感。
二、提供靈動人文資源,為幼兒豐富體驗提供條件
游戲材料是引發幼兒多種感知、主動學習、自由探索的基本條件和物質基礎。
(一)挖掘虞山文化,擷取人文資源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深層文化積淀的產物,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基礎,而幼兒期是人生的奠基階段,引導幼兒享受民俗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幼兒形成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
1.親子尋覓民俗精粹。發動家長帶領孩子走近民間,拜訪百歲老人,覓得珍貴的常熟手工花邊、五毒衣、虎頭鞋、手工編織的草帽等等,收集并在幼兒園大廳進行“小小民俗博物館”展示,供孩子與家長參觀和欣賞。孩子親身經歷“尋覓”這一過程,既感受到了家鄉文化的有趣和有味,也體驗了虞山文化的寶貴。
2.學習傳承民俗經典。針對當前青少年越來越不會說常熟方言的現狀,我們覺得“方言要從娃娃抓起”。于是組織常熟話童謠比賽,不僅讓小朋友們掌握常熟話的發音技巧,同時還感受常熟特有的民俗文化。果然,朗朗上口、親切風趣的常熟話童謠深受孩子們喜歡。比賽活動結束了,但孩子們還是意猶未盡,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隨時能聽到孩子快樂地哼唱著:娃娃家里,“格林格林,木(馬)來哉,隔壁大姐轉來哉……”幾名孩子正唱著常熟話童謠跟“寶寶”在玩耍;小吃店里,小“廚師們”吆喝著:“桂花栗子、蕈油面,鴨血糯米八寶飯,大魚大肉否希奇。”為自己招攬生意;農耕坊里,孩子們唱著“挑挑馬蘭頭,嘗嘗香椿頭”,一邊除蟲一邊挖菜;泥趣坊里,“亮山工程bai xiangxiang,維摩喝茶bu太陽”,孩子圍著用沙土堆成的“虞山”邊唱邊跳……教師抓住孩子的興趣契機,繼續開展常熟話表演唱與傳唱比賽,再一次強化了孩子說常熟話的興趣與體驗。
3.欣賞模擬民俗工藝。花邊是珍貴的常熟特色編織工藝,孩子對此不熟悉。為了提高體驗的真切性,特意請來巧手奶奶現場為孩子們演繹,直觀欣賞特有的沖擊力,有力地敲擊著孩子們的心靈,之后的回顧交流中,不少孩子談自己的感受:編織太神奇了!奶奶低頭編織那么長時間好辛苦啊!可見,濃濃的感恩和敬重之意已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心田。
虞山美食文化孩子應該不陌生。開展“常熟特色小吃”主題活動,首先引導家長與孩子共同搜索記錄各種特色小吃;其次請家長來園講述由來及做法;接著是孩子們制作“仿真”特色小吃,黏土定勝糕、梅花糕、血糯飯、用荷葉包著黏土的“叫花雞”……最后是品嘗常熟特色小吃,小廚師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食物進行了介紹與分享,強化對虞山美食文化的體驗和認識的同時,也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
(二)取于虞山物質,聚集自然資源
1.材料收集變單一為多向。打破過去渠道的單一性,發動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虞山自然材料。組織家長與孩子制作調查表,初步感知虞山上的物質分布及資源情況后,有目的、有針對性進行收集。收集來的野果子、鵝卵石、樹枝、樹葉及野花等,投放到幼兒園各班門口設置的貼有分類標簽的“百寶箱”。
2.材料投放變單一為豐富。一物多用:游戲中如果選擇的是幼兒陌生的材料,幼兒更多會關注材料本身的特性“是什么”,而不是材料在游戲中的用途。相反,游戲過程中使用熟悉的材料,則幼兒關注的是“用來干什么的”,如他們自己收集來的松果,就會主動思考可以怎么用,然后將低結構的松果放到“泥趣坊”里共享,把高結構松果放進班級美工區進行涂鴉畫畫等等。可見與身邊常見的事物進行接觸,在操作過程中可以獲得更愉快的體驗。
一區多物:如選取“野果子、鵝卵石、樹枝、樹葉、花”等不同材料同時投放在同一“泥趣坊”,幼兒玩法可以隨心所欲,將野果子藏于沙中、將鵝卵石建成堡壘、持“槍”(樹技)開始“兩軍奪寶對戰”的游戲……看似普通的自然材料,卻為幼兒的游戲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讓體驗更深入。
游戲材料本土化,有利于幼兒開闊視野,傳承文化。使幼兒學習的范圍不再局限于幼兒園,而是廣闊的自然界和社會,了解并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愛上家鄉的一草一木,培育幼兒愛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