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 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也是生活的。教育是為生活服務的,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如今的家庭構成大多是“四老二青一小”,孩子成為每個家庭的核心,許多爺爺奶奶為了減輕孩子的負擔,認為喂孩子吃飯、幫孩子穿脫衣褲是義不容辭的事。家長們對獨生子女的過度愛護,使他們像被折斷翅膀的鳥兒,再也不愿展翅高飛。
關鍵詞:自理能力; 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5-087-001
陶行知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等思想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為了使今天的孩子將來能成為未來祖國建設的棟梁,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相當必要的。教師要運用趣味的、游戲化的手段,讓孩子在充滿趣味的游戲中,從喜歡為自己服務到愿意幫助他人,讓幼兒感受到自我服務的快樂,自我服務的自豪。
一、改變固有的陳舊想法
很多家長都認為,幫孩子把事情做好、照顧周到,就是對孩子的關愛,致使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很好把握,往往使得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與幼兒園背道而馳。而在幼兒園中也存在著老師和阿姨包辦、一些要求提出來而無法長期堅持落實下去的現象。比如由于有些孩子因吃飯慢而影響下面的活動時,我們就會趕快將孩子的飯喂掉,又比如看到孩子們小便后因衣服穿得過多而艱難地拉褲子時,我們心里往往有很多的不忍,就去幫孩子將褲子穿好,久而久之,孩子們也就依賴老師、阿姨的幫忙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父母,應該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作為老師,我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之外,更要與家庭密切合作,達到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二、學會適時解放孩子的手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只有利用各種機會、各種小事,運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這樣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孩子的腦,解放孩子的手”的教育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時期就是在小班階段,而小班也是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期。從幼兒心理發展規律來看,年齡越小越單純,可塑性越強,也就越容易接受各種影響和教育。此時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也越易成功。同時,小班幼兒的基本動作已經發展得比較自如,他們能夠掌握各種運用大肌肉的動作和一些運用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這為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奠定了基礎。這時,我們大人既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包辦代替,要針對孩子的發展水平,提供必要的條件和機會,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愿望。
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陶先生認為的教必須是“在做中教”,學生的學必須是“在做中學”,“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兒的速度和質量。有的小朋友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來幼兒園了,還是不會穿脫衣服,不會穿鞋,不會扣鈕扣,沒有收拾玩具的習慣。有的幼兒看見小椅子倒了,用腳踢,從一邊繞過去,有的毫不在意地把碎紙片扔在干凈的地板上,還有幼兒把不喜歡吃的飯菜丟在地上等,針對這些現象,老師可以引導幼兒主動去解決難題,相信他們一定會變“不會”為“會”,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四、正確地給予孩子幫助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因此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時,我們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還要重視孩子出現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要求和行為,并加以鼓勵和提供實現的條件,不要嫌麻煩而不讓孩子動手。對此我們應放手讓孩子干,給予支持、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急于幫
有些事情是孩子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做到的,我們不要急于幫忙,而是有意識地讓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去嘗試、摸索。
2.對孩子能做而不愿做的事,不幫助
有些孩子依賴性比較強,自己能做的事也不愿意做,遇到這種情況,不幫助。而是將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簡單化、游戲化,鼓勵孩子去做,讓孩子喜歡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歡歡是個有些依賴的孩子,午睡起床都不愿意自己穿衣服,總是抱著衣服站在老師跟前。每到這時,我就鼓勵他自己穿:“老師知道你最能干!穿給老師看好嗎?”在我的鼓勵下,他開始自己穿,等他穿完,我馬上就表揚:“你可真棒!”漸漸地,他已克服了依賴心理,總是很快地穿好衣服站在你跟前。
3.對孩子做起來力不從心的事,及時幫助
在生活和活動中,有些事情孩子做起來很困難,他們會感到煩躁,甚至產生抵觸、消極情緒。這時,我們就要及時幫助,但也要注意不要一味包辦代替,讓他們依賴你。這樣,不但幼兒主動做事的意識得到了培養,同時也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未來是屬于孩子的,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我們不妨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多給孩子自己去嘗試體驗的機會,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放開我們的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