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芳
摘 要:法國文學巨匠們的名著節選是語言教學中難得的教材范本。除了對作家作品從語言形式、結構、文體特征、寫作風格、語言特點、修辭手法以及語篇思維模式角度講解之外,更應該注重從時代、文學的成就根源、社會背景及作家思想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達到文學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關鍵詞:法國文學; 時代背景; 法語文學課
中圖分類號:H3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5-179-002
法國文學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傳統,從浪漫主義情懷到幽默的法國喜劇派別,再到批判的現實主義格調,特點鮮明的法國文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文學發展的格局,可以說是世界文學界的領頭羊。據統計,法國歷史上已經涌現出十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迄今為止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法國文學的整體水平。
一、法國文學課的意義和目的
經典文學是照亮心靈的明燈,也是人類完善自身的最佳方式。經典文學是經過歷史沉淀,歲月篩選出來的最具代表性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人類精髓的,并承載人類普遍的審美價值和道德價值,對人類的發展最為重要的,并且有指導作用的權威性文學作品。法國文學以它醉人、豐富而多樣之美屹立在世界文學之林。數百年來名家輩出,或是致力于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熱切關注人類命運;或是致力于反思與更新文學表現形式,這些燦若星斗的法國文學巨匠為世界文壇貢獻了諸多經典杰作,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語文學課的真正目標是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法國文化,并提高學生人文修養。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應在教師指導、協助下,利用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學習環境要素,從法國文學史、流派、作家、法國文學成就的原因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系統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最終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歷史上的地位
法國文學可以上溯到古老的中世紀,有《羅蘭之歌》奏響英雄史詩樂章;十六世紀席卷全歐的文藝復興注重以人為本,打破神學桎梏,關注人本身的欲望;隨之而來是17世紀理性至上的古典主義戲劇時代,高乃依、莫里哀這些戲劇大師紛紛出現,還有與莎士比亞齊名的悲劇之王拉辛;到了18世紀,以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為首的法國文人開啟了啟蒙時代,試圖用理性的光輝驅散人類心靈迷霧。
整個19世紀約100年間,法國文學詩文并茂,高峰迭起,可謂是法國文學的黃金時代。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理論眾多、人才輩出,從夏多布里昂到浪漫主義巔峰的領軍人物雨果,以巴爾扎克、斯丹達爾為首的現實主義以冷峻練達目光審視現實,試圖揭露真相;下半葉有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自然主義為這一時代劃上完美句點;20世紀開始深入挖掘語言內涵,新小說和荒誕派文學以種種不可思議手段打破語言常規進行探索實驗。
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是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繁榮期,也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在歐洲繁極一時的歲月。作為西方浪漫主義運動大本營的法國,是浪慢主義和新古典主義進行搏斗的最激烈的戰場,從而使法國的浪漫主義運動有過自己最光彩的生命期。從1802年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真諦》始,到歷經23年勞作完成的左拉《盧貢·馬加爾家族》止,中間有拉馬丁、維尼、雨果、奈瓦爾、繆塞和喬治·桑;司湯達、巴爾扎克、福樓拜和梅里美;波德萊爾、魏爾倫、蘭波和馬拉美;莫泊桑、凡爾納、法朗士和洛蒂等作家詩人,有《沉思集》《命運集》《懲罰集》《幻象集》《四夜》和《魔沼》,《紅與黑》《高老頭》《包法利夫人》和《嘉爾曼》,《惡之花》《月光》《醉舟》和《窗戶》,《羊脂球》《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泰伊絲》和《冰島漁夫》等小說詩歌。
法國文學在世界文學歷史上地位突出,多部小說節選入選我國高等教育法語課本,其中以19世紀文學巨匠的小說居多。這都證明了法國文學的魅力之大足以令人沉迷。
三、法國文學的成就根源
法國每年都能出版大量且具有極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時間沉淀出了許多在整個世界文學史上都首屈一指、耳熟能詳的偉大的法國作家。
(一)文學為王權、政治及各種思潮的思想輿論工具
古代社會曾經出現過活躍的文化活動,創造出燦爛的古典文化。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文化生產日趨活躍。法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為法國文學奠定了物質基礎,從而刺激文學的發展。法國文學是與時俱進的,成為各個時代為王權、政治及各種思潮的思想輿論工具。直至20世紀,積累了四百年豐富的文學遺產,法國文學繼續蓬勃發展。
(二)扎根于深厚哲學底蘊的文學
法國文學與哲學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關系,有著豐饒且富有深厚哲學底蘊的土壤。法國的人文思想中將文學視為生命,使其文學成就根源變得深邃且有韻味,孕育了一方文學土壤。
(三)時勢造就文學
從十九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被法國人稱為“美好時代”。在此期間經濟繁榮,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終日熙熙攘攘,歌舞升平。這種美好的表象一直維持到德國入侵法國,戰爭爆發,“美好時代”在炮聲中結束。在這樣富庶和安逸的社會生活環境中,復蘇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19世紀法國社會呈現空前復雜性和多樣性,社會固有秩序發生劇烈變動,促進了個人解放,煥發出善惡并存的巨大能量,給文學藝術創作提供形式、內容、人物的各種可能性。文學創作內部規律決定文學發展走向和規模;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對寫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的追求,所有這些使得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三個流派相繼產生,它們相互重疊,相互滲透,促進文學藝術蓬勃發展,貫穿19世紀的三大文學流派延續至20世紀,成為現代派文學各種流派背離或攻擊的對象,但卻依然屹立不倒,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大。
(四)不斷的文學創新
從中世紀至今,法國文學中新的體裁、題材、思想觀念、藝術手法對歐洲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主要是因為法國文學家自古以來就從未放棄過對古希臘文學的研究,但在研究古籍典故的過程中,他們還依然在思考如何傳承創新、豐富自身文學表達形式,而這種創新是建立在自信和自尊的基礎上的。法國人一向對法國的文化藝術和成為法國人具有自豪感,決不“崇洋媚外”,同時又善于汲取前人和他國的優秀文化營養。
(五)官方民間對文學的鐘愛
法國人對于文學的熱愛是根深蒂固的,他們甚至為文學設置規章制度,將文學視為是自身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法國歷代歷屆政府對文學的發展高度重視。為此,面向文學界領域與國民領域特別設立了法國藝術文學勛章,用以激勵那些每年為法國文學作出突出貢獻的法國國民,而那些獲得過政府支持的文學家群體也自然擁有了順應時代發展、積極創作優秀文學作品的動力。
四、最大化地實現文學課的培養價值
自古代以來。法國歷史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視文學為生命、甘于寂寞清貧、冷靜觀察民眾生活、探索社會深刻含義、埋頭打造獨特語言文學的巨匠。以19世紀作家為例,如雨果、莫泊桑、福樓拜、司湯達和巴爾扎克等作家。
文學課既不是單純的歷史課,也不是精讀課,而是要將兩者有效結合,不能只注重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傳授,首先應引導學生分析時代背景和作家思想,才能鑒賞文學作品的成功和獨特之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結合自己原有的認知,建構文本的意義,學生不僅要理解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領會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以及寫作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審美樂趣,培養學生研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閱讀學習雨果的《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這樣的巨著宏篇的過程中,要教給學生:“一部文學作品,不是一件簡單的東西,而是交織著多層意義和關系的一個極其復雜的組合體。”它也讓讀者更深刻地了解人生的復雜性。以雨果巴爾扎克莫泊桑的作品為例。
(一)從了解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入手
《悲慘世界》描寫的是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里掙扎與奮斗的悲愴的史詩。《悲慘世界》涵蓋了19世紀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歷史還原度堪比史書,通過描述人與腐朽社會的對立和抗爭,宣揚了人道主義思想,鞭撻了異化的人性,促進了人性的復歸。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社會價值方面進行考量,它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堪稱是世界文壇史上的瑰寶。為幫助學生理解小說的內涵,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學生之間的以及學生與教學資源手段之間的多元性合作協作,完成對教學資料的收集、討論與分析,共同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
通過利用科學的教學手段,如網絡資源和電影片段,與作品的文本進行對比,最大化地實現文學課的培養價值,讓學生體會作家描述的精妙與細膩:小說以宣揚人道主義思想的大愛為主線,當中也穿插著馬呂斯和珂賽特的浪漫的小愛,溫馨甜蜜,令人神往。雨果對于這樣的愛情故事節奏的拿捏恰到好處,這也是雨果爐火純青的浪漫主義筆法的最好展現。在嚴肅莊重的大愛當中,摻雜著這樣溫馨甜美的小愛,張弛有度。通過反復閱讀、品味和感悟,讓學生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與享受。在優美畫面、凄美音樂和精彩情節的吸引下,學生能很快就進入角色。
巴爾扎克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正如文學大師對雨果的評價:“在最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優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佼佼者。”巴爾扎克的作品更被譽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學習巴爾扎克作品過程,是與作家精神對話的過程,是與思想者交流的過程。首先要讓學生對作者的經歷、生活以及寫作習慣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作品內涵。這位具有濃厚浪漫主義情調的偉大作家在負債累累的同時,又以崇高深刻的思想創作出博大精深的文學巨著,他的生活趣事層出不窮。長期的辛勞嚴重損害了巴爾扎克的健康,剛過50歲就重病纏身。
《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以畢生經歷完成的光輝創作群,堪稱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奇跡。到巴爾扎克逝世時,《人間喜劇》已完成了91部小說。他以清醒的現實主義筆觸,全面再現反映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堪稱一部法國的社會風俗史。即使到今天,這部作品仍然像不可逾越的高峰,聳立在法國文學和世界文學史上。對這樣的鴻篇巨作重點應放在宏觀的整體意義的建構之上,教學應從傳統的“單邊”活動變為“雙邊”、“多邊”活動, 引導學生在課上課下,對文本進行查找資料,反復誦讀、分析、思考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學習、討論、分享,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文學和藝術價值以及文本傳遞的深層意義。
(二)注重作品構思節奏和語言特點
莫泊桑的《項鏈》以細膩的故事情節和高潮迭起的故事內容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小說內容安排精巧絕倫,構思精巧,自然。對于這樣的作品,預習是一個重要且必要的步驟,教師可以在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留一些指導性的問題,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一些資料的收集和文獻的查閱,對即將講授的語言知識和小說內容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行初步的知識構架。從預習-面授-課后復習的過程當中,學生不僅要理解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領會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以及寫作的特點。尤其是莫泊桑小說里面的語言特點,構思,框架都是語言課上很好的范例。
從教學方法上可以結合情景表演,從以下幾個點切入:
1.以敘事結構和脈絡的視角來分析和解讀小說《項鏈》:中心線索-項鏈,女主人公馬蒂爾德從借項鏈-丟項鏈-還項鏈-假項鏈,敘述了馬蒂爾德的命運轉折,整個過程緊密且有序。以鉆石項鏈為線索,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2.情節描寫準確傳神,環環相扣:莫泊桑善于用有限的篇幅有效地構建出了脈絡清晰的故事、鮮活真實的場景和情節,凸顯了小說想要表達的主旨和深刻內涵;馬蒂爾德的虛榮心又導致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3.小說緊湊有力,節奏恰到好處:小說實現了對因果關系的發展和呈現,節奏把握得當明確。小說最后部分聚焦于10年后偶然見面的情景,將故事推向了高潮,使得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鮮明突出,主題深刻犀利。
4.敘事方式自然流暢:莫泊桑用行云流水的敘事風格再現了小資產階級的生活百態,將接二連三的故事環節緊密而流暢地結合在一起。這一階段教學安排上,教師可以在課堂或課后組織一些靈活多樣的實踐活動。
通過角色分配、戲劇排演,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深刻了解作家的創作目的。這是對課堂教學的檢驗和升華,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五、結語
法國文學巨匠們的這些名著節選是語言教學中難得的教材范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活動,讓知識的重新構建與深化要在實踐中得以實現。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把通過情境和協作學習得到的經驗運用于實際操作中,與原有的經驗不斷結合、不斷修正,最終形成成熟、穩定的文學和語言體系。
參考文獻:
[1]鄭克魯.法國文學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2〕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
[3]龐彥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建構主義視角[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9)
[4]田原.關于在法語教學中提高文學素養的思考[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5月
[5]李寧.淺析法國主要文學流派[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
[6]龐彥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建構主義視角[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