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提問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老師在教學中靈活有效地運用課堂提問藝術,能夠推動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讓其成為課堂教學的一根指揮棒,指引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探幽訪暗。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提問;藝術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課堂提問藝術已經成為衡量一節課好壞的重要標志。可是,目前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缺乏藝術性,“無疑而問”“隨意發問”“一問到底”等形式主義的“假提問”肆意泛濫,橫行課堂,嚴重制約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對課堂提問藝術的探討就成了一個重要而緊迫的研究話題。
一、 高中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一) 無疑而問
有些老師為了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在課堂上不斷地向學生發問,但由于提問的隨意性和無序性,使得整個課堂要么淪為了“是不是”“對不對”的口頭禪式的表演,要么變成了文本內容的簡單機械的重復,這樣的“偽問題”根本起不到啟迪心智,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痛苦且疲憊不堪,逐漸喪失了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 一問到底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有些老師從以往的“填鴨式”教學開始轉變為啟發式教學。遺憾的是在這個轉變中有的老師沒有掌握好“度”,由以往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以問代講,以問代思,教師的主導作用嚴重缺失,學生也在老師的“狂轟亂炸”中疲于奔命,根本無法形成對知識的建構。
(三) 只問不評
在課堂提問中,學生的答案中往往蘊含著非常重要的教學契機,老師應該充分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抓住契機,相機誘導,使學生思維向著縱深的方向發展。但是在教學中,很多老師對于學生的回答只是簡單地用對錯好壞來評價,至于為什么對,好在哪里,錯的如何變為對的,學生的思維哪里出現了偏差,如何去糾正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卻視而不見。
二、 高中語文課堂提問的原則
(一) 目的性原則
課堂提問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課堂提問要避免盲目性。在設計問題時,老師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出發,對所提問題達到的效果具有預見性,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想要獲得的預期答案確定所提的問題。提問要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要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他們求知的欲望。老師在提出一個問題時,是為后面的問題“搭橋”,還是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或者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等等,老師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此外,老師還應該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知識面等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問題,避免“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象。
(二) 梯度性原則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置一定要有梯度,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逐步深化的過程,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臺階。設計問題時,可以先設置一些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思考的樂趣,然后逐步增加問題的難度,學生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課堂氣氛也會越來越活躍。比如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可以先讓學生總結“孔子問志——弟子言志——孔子評志”這樣的淺層次問題,將學生的思維逐漸引入課堂,然后再提出“為什么在諸位弟子中,孔子獨獨最欣賞曾晳的志向呢?他和孔子提倡的禮樂治國有什么相似之處?”這樣的較有難度的問題,等學生解決了以上問題,思維完全打開后,可以拋出“曾晳的這種人生理想對于今天的我們有什么樣的指導意義?”這樣深層次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探幽訪暗,將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深入。
(三) 適度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問題的數量。老師必須在深挖教材和充分了解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要難易適中,不能貪大求多,問題太容易,學生脫口而出,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造成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厭學情緒,效果適得其反;二是提問的頻率。如果課堂中提問過于頻繁,就會導致學生盲從,“隨大流”。提問的頻率不宜太快,問題提出后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否則就會導致學生回答問題的盲目性,阻礙教學目標的達成。美國一項研究表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每分鐘問2—4個問題,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所以教師應該把一節課中最主要的問題精心設計成幾個問題進行提問,讓學生有興趣地進行參與討論。
(四) 啟發性原則
《學記》中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以及孔子提出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都強調了啟發性對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堂提問僅僅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是為了推進課堂進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絕對不是為了為難學生,因此在設置問題的時候要讓問題本身帶有指向性,要讓學生能夠順著題干去追溯隱含的正確答案。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林沖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就要比“林沖的人物特點是什么?”這樣的問題指向明確,對學生更有啟發性。“林沖從一開始忍辱負重到反抗的轉變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建立在探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的基礎之上,也更具提問價值。
三、 結束語
課堂提問的出發點是為了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使高中語文教學成為教師、學生、文本多項交互活動,一節真正精彩的語文課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自我陶醉,而是教師在立足于文本和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通過課堂提問藝術化地推進課堂進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學生探索新知的精神,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有生命,真正意義上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余黨緒.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案例[M].北京:學林出版社,2017.
[3]田廣曾.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
作者簡介:
陳林霞,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