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必須關注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大膽嘗試人文關懷批改形式,通過對評價符號、評價語言、評價方式和評價過程進行改革,讓學生增強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核心;改革;評價
一、 改進藝術性評價符號,激發做作業的興趣
傳統的作業批改一般只簡單地打上“√”和“×”,寫上“優”與“良”,日子久了,學生看到這樣沒有一點感情色彩的符號,便會產生厭倦情緒,將批改過的作業本塞進桌洞,看也不會看一眼。教師如果能夠落實核心素養中的人文情懷,對評價符號進行巧妙改進,就能讓學生做作業變得有趣。
(一) 妙用“√”和“×”,活寫“優”與“良”
答案正確而字跡不清楚的,用紅筆打上小“√”;答案正確且書寫規范的,用紅筆打個大“√”;答題正確、字跡又整潔且富有創意的,用紅筆打雙“√”……同樣都是打“√”,如此靈活使用,效果大不相同,會讓學生不僅僅滿足于只做對作業,還會追求更高的目標。在學生做錯題時,用“?”代替“×”,啟迪學生思考,暗示他“不要喪失信心”。
淡化分數評價,重視等級評價。“良”字少一點,表示及格;“優”字少一點,代表“良好”;特別優秀的作業,在“優”上加“”;如果下一次學生作業進步明顯,可把上一次“良”或“優”字少的點重新補上……這樣充滿戲劇性的“良”“優”評價中,學生不斷享受到成功作業的樂趣。
(二) 變換評價符號,保持長久興趣
比如,有進步的,加油了,用↑+表示;退步了,可要當心,用↓+表示;能夠保持,而且仍然很優秀,用→+表示;保持原來水平,但還需努力,用→+表示;有時用上英文評價,如“Good!”“Great!”“Wonderful!”“Very
well!”等;有時靈活藝術地插入簡筆畫,嘗試“有形”評價……這些創造性的多變符號,能夠起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人文關懷,更能激發樂于做作業的熱情,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二、改用激勵性評價語言,樹立做作業的信心
評價學生數學作業時實行人性化的“陽光評語”,有利于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內心受到感化,樹立做好作業的信心,落實核心素養中的人文情懷。
(一)
多用肯定性評語,點燃創新之火
在一些完成較好的作業本上,不妨寫上簡短的激勵語“真能干!”“好聰明”等,激發學生的上進心;當看到別致新穎的解題方法時,不妨寫上“你的方法很有創意,老師真欣賞你”等。教師以賞識的眼光和心態去批閱學生的數學作業,多用肯定性的“陽光評語”,能夠點燃學生的創新之火,讓學生樂于做作業,遇到難題不退縮,體驗到更多成功的喜悅。
(二) 活用期待性評語,扶起信心之樹
如“方法太好了,可要細心”“好樣的,有進步”“瞧,付出就會有收獲”“下次肯定會更好!”……這些充滿了尊重、企盼和憧憬的作業評語,讓中、差學生和失誤學生樹立起“我能行,我還能更好”的信心,從而在數學作業實踐中變無趣為有趣,變有趣為興趣,變興趣為樂趣。
三、改革自主性評價方式,享受評作業的樂趣
數學作業評價要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可以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通過評價、內省與反思,逐漸學會對自己的作業負起責任,成為數學學習的“小主人”。
(一) 自我評一評,做個“小主人”
做完作業、答完試卷時,先讓學生根據認真程度和自我滿意度給自己定個“星級”,畫在每次作業的后面,并附上幾句個人評語,教師批改時再根據實際情況評定相應等級。當學生的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相吻合時,就追加一個星表揚;若學生自我評價星級較高卻出錯較多時,老師就不加評判,只寫上日期與評語,促使學生對作業重新思考定位。久而久之,學生為了得到較高星級,就會逐漸養成認真檢查作業并仔細驗算的好習慣,能夠落實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能力。
(二) 登臺講一講,當回“小老師”
我嘗試把評講作業的機會讓給學生。開始時先讓每個小組長上臺,后來又推廣為學生輪流或抽簽當“小先生”。事先布置準備任務,上課時學生登臺,老師退居幕后坐觀指導。對于“小先生”來說,登臺前不僅要做會,而且要將解題思路與方法存儲于腦中,這樣才能保證講解清晰,讓伙伴聽得懂。臺下的學生也會因為臺上“小老師”是自己的同學而備覺新鮮,異常興奮,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努力捕捉同學的亮點和不足,保證下次輪到自己登臺時發揮得更好。這樣的角色互換評價方式,徹底改變了教師“一言堂”,落實了核心素養中的批判質疑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
四、改換延時性評價過程,體現改作業的層次
大多數學生很難將作業一次性做到很滿意,教師可以通過延時評價,實施多層評價策略,使評價過程始終處于動態發展之中。
(一)
暫緩作業評價,給學生一份自信
當后進學生初次交上的作業不盡人意時,教師可暫不評定等級,只寫上“陽光評語”;學生在弄清錯因后進行二次作業后,教師再給予等級評價。這樣“二合一”式的評價,讓后進學生也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落實核心素養中的人文情懷。
(二) 多層次作業評價,給學生一點空間
學生寫作業時,有的題目往往一次難于找到最佳解法,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反思、修正做出滿意答案時就可進行多層評價,逐步提高作業等級,激發學生進一步改作業的積極性。例如,復習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當學生用一種較繁的方法做出時,就給他評☆,并寫上期待性評語;學生第二次用通用法解答時,再給他評☆☆;學生第三次找到最簡方法時,再給他加一顆☆,并寫上“聰明的你,終于成功了!”這樣的評價,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實踐證明,實施人文關懷式的作業批改,賦予了作業新的價值。它不僅能讓學生從作業評價中明白“對”與“錯”,更能從教師的評價中主動尋找解題錯誤的根源,使學習的自主能力得到提升,讓數學作業評價真正落實核心素養,浸潤人文情懷。
作者簡介:
于云,山東省海陽市,山東省海陽市發城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