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要】英語是一門交際的語言,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巧妙設計,能以學生的發展為基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增減;對話語境;凸顯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初中譯林版《英語》教材就是以課標為依據,進一步優化教學的活動,每一單元開設了“Grammar”板塊,通過play、guess、make、do等形式,不斷地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這樣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基于該板塊的功能,在教學中凸顯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我們教師應該考慮到的。我們深知,英語教學的最終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的能力。因為得體的交際能力既能體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體現學生的語用能力,所以,運用關聯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設計,能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筆者在教學中就嘗試了一點幾點:
一、適度增減,落實語言實踐點
教育部(2012年)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可以以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重組教材的內容,可調、可刪、可增、可替。”這樣來滿足本班學生的學習所需。“Grammar”的板塊的內容,承接“Reading”和“Task”的板塊。在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操練。當下的學生班級的人數較多,班級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存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板塊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得。
1.增添內容,凸顯語言對話語境性。當下多媒體悄然走進學校,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教師在讓學生練說的過程中,要多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給予學生提供表達的空間。筆者在教學八下《Unit 1》筆者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了解學生生活的環境有哪些變化,學生能想到哪些變化,并將學生生活的周邊環境拍成照片計入“Grammar”這部分內容,為學生的語言提供更多的參考資料和回憶的空間,這樣的教學設計就能走進學生的生活,學生才能有感而發,有話可說,也很樂意表達出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
教材中走進學生生活的實際點很多,關鍵是教師能夠發現,并能挖掘教材的中智慧。“play”這個環節學生最喜歡,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在玩中練習說。這部分的內容筆者設計了“play? a game”玩跳棋的形式來說句型“Have they arrived? Yes they have/No, they? havent.”“I have lived here since? I? was born.”讓學生反復練說,在結合文中的一句話“Do? you think life is better now?”讓學生根據生活的實際作答。這樣教師應該先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答問題即使出現錯誤,教師也不要給予糾正,學生能夠用現在完成時態講述,學生在回答的時候或許能給與驚喜,給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適當地增加一些內容,并將話題調整“Has he arrived? Yes he has /No? he? hasnt? 。 Has the town changed a lot over the years?Yes! we only had some small restaurants and shops years ago,And? we had a post office and a cinema in the town centre.”
這樣一來,學生的話題更多,文本的內容就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范例,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話題,學生能夠從概述本中剛走出來,回歸生活,學生的語言也能實實在在的進行著。
2.調整規則,凸顯活動價值實效性。規則決定著活動的是否能順利進行。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認識規律,而規定制度。“Grammar”內容過很多,不僅是語法而且還涉及到一些常用詞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的規則和不規則的變化,如果僅僅讓學生反復的熟記,學生可能能記住,但是瞬間又會遺忘。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規則的難易程度,是否適合學生,有必要讀對規則進行調整和明確,保證教學活動搞得順利進行,并且能達到教學的預設目標。
二、合理融合,豐富語言的實踐面
1.依托“Grammar”板塊,引出主題。幫助學生在文本的學習中能夠初步感知重點的句型,是教師在教學開始應該考慮的問題,而“Grammar”板塊可以為第一課時的教學提供很好的素材,將其“Reading”部分進行整合,服務于“Reading”的教學,文本的內容教有趣味性和實用性,將其整合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位教師在教學八下Unit 3 A day out這部分的內容,他巧妙地融合了這兩塊的內容,將“Grammar”的中句型和語法為“Reading”的內容引出了文本的教學。
2.依托“Grammar”板塊,分解語言點。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經常會因文本中同時存在的新句型和很多生詞而苦惱。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支撐,顯得語言的那么困乏,導致教學無法順利進行。因此在文本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選擇地利用幾分鐘的時間進行鋪墊,化解難點。教師可以利用“Grammar”的板塊來補充相應的知識,來分解難點。如八下Unit 3 A day out中“Grammar”內容就比較瑣碎,就是要有效滲透到文本中去教學。
3.依托“Grammar”板塊,豐富話題內容。在板塊的結構上,“Grammar”是“Reading”的鞏固、提升和延伸,但是就教材的內容形式而言,除了將“Reading”的內容進行整合之外,也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與其他單元的板塊整合,這樣就豐富活動的形式,豐富活動的話題,達到單元統整歸一。
三、課堂內外,延伸語言實踐
知識的學習存在于一切形式的物質中,讓學生要做個有心人,課堂不是僅僅學習的空間。英語是一門交際用于,學生出了掌握英語的知識,更要會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能把語言的實際運用為基點,有效培養學生的能力。
四、結語
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不斷研究教材、分析各個板塊的之間的關聯有效整合板塊,提升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漢財.淺談初中英語語法教學[J].文理導航,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