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實驗是學生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方式,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逐步發展,教學手段的與日俱新,教學過程的逐步優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能夠為學生的創造力發展提供途徑。但是由于受到眾多因素的限制,小學科學實驗課開發現狀差強人意,所以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探究,如何有效開發并應用小學科學實驗課,旨在進一步開發應用科學實驗教育資源,提高科學教學質量與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課;開發;應用
一、 引言
小學科學實驗課指的是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應用儀器與多重感官有針對性的認知,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實現現象與事物于一體的課堂教學。小學科學課程資源指的是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應用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進行實驗。
二、 當前小學科學實驗課開發現狀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并未有效開設小學科學實驗課程,由于資金匱乏,儀器較少,所以實驗教學只是表面工作,通常是教師進行實驗演示,學生只能干瞪眼,并沒有機會去動手操作,也難以滿足新課程改革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的素質要求。由于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大部分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書面成績,認為即便科學實驗做得再精彩,也難以提高試卷成績,所以便取消了科學實驗課程,進行書本知識灌輸,并未顧及學生在做科學實驗時的樂趣,也損害了學生熱愛科學、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懷,甚至部分學校實驗儀器一旦領回去便無人問津,只是擺設,應付上級檢查。在加之部分教師缺乏較強的責任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是劃重點,要求學生在課后背默。教師并未科學有效地利用實驗資源導致資源缺失,所以也難以提高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質量與效率。
三、 小學科學實驗課資源開發應解決的問題
(一) 實踐性
小學科學竟然命名為實驗課程,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教師不僅要動手進行實驗演示,也應當要求學生動手參與,切記不要只以書面成績為參考指標。其中便有一個很好的案例,例如某位中國學生在參與國際奧林匹克競賽是筆試成績得第一,但是進入實驗室之后便無從下手,由此可以說明我國的教育制度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弊端。
(二) 生動性與趣味性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便產生了厭學情緒,主要原因在于所學科目難以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陳舊滯后。大部分教師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過程中只是進行詞句解釋,要求學生在課本上劃重點,課后進行背默,此類灌輸式教學方法缺乏生動性與趣味性,也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興趣。
(三) 科學性
小學科學實驗課程屬于科學范疇內,科學性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屬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大力倡導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科學教學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特征,學生現有的思維水平入手切忌不要強求,所以小學科學實驗課程的開設情況必須要適中,切忌不要急于求成。
四、 提高小學科學實驗課應用策略
(一) 加強師生合作,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思維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主,倡導師生合作。教師應當加強實驗活動的有效引導和幫助,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將實踐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因地制宜地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觀察自然現象,通過觀察和感受能夠了解到自然是人類的朋友,大自然能夠反映出世界,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應當積極踴躍地開設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基于第一課堂上進行延伸與發展的,第二課堂更多的是滲透入自然教學中與社區教學中。第二課堂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操作性和趣味性。所以教師應當帶領學生積極踴躍地動手實踐,例如在第二課堂中鼓勵學生種植易活的植物,如向日葵等等,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制標本。
(三) 合理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科學實驗信心
在傳統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根據學生的科學實踐成績進行綜合性評價,忽略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教學評估方法是科學實驗課開發中的重要內容,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獲得快樂,科學實驗課的考查應當是加強基礎知識和動手操作并舉。對于基礎知識可以采用筆試方法,切忌題目設置不要過難,應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而實踐操作則是進行現場操作,使學生能夠嘗試最拿手的實驗,但是切記要具有新穎性,才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實驗課程的魅力。久而久之便會感覺到快樂、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知識探究的樂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綜合素養。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科學實驗課程,教學教師必須有效挖掘課程資源,將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應用于課堂教學全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才能夠激發學生的科學知識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學科學教學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11):111-116.
[2]鄭曉瑩,盧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優質提問的特征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6(4):56-58.
[3]毛加寧,劉忠琦,蔡芳.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與實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12):127-130.
作者簡介:
馬曉龍,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市白銀區第十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