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華
摘?要:語文是學生小學階段學習的一門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學科,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創作情感,加強學生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培養。本文中將結合自身的實踐教學經驗,從“品詞析句”“體悟情感”出發,暢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方法,希望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幫助。
關鍵詞:品詞析句;體悟情感;閱讀教學;語言文字;訓練
一、 前言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教學的關鍵”,但是很顯然一直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背景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灌輸,語言文字訓練能力培養尚未落到實處,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從“品詞析句”“體悟情感”出發,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文字訓練方法做出研究。
二、 品詞析句,推進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篇文章的解讀突破,有時就在于是否能夠抓住關鍵的詞句,因此“品詞析句”在閱讀教學之中所占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對于學生而言,也只有先學會品析詞句,才能學會運用詞句,下面筆者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品詞析句”提出相關建議。
(一) 巧抓重點語句,細品文本意味
葉圣陶曾經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說的就是在教學之中如何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句,從而把握文章的核心精髓,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文章時,重點詞句的把握,可以幫助學生加深文章理解,并逐漸實現“走進去,讀出來”的高度。如在學習《觸摸春天》這篇文章時,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中提到“誰都有生活的權利”,其中“誰”這個字眼,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品析,并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文章中的‘誰指的到底是誰?”學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等方法深入思考,從而認識到“誰”不僅指文中的盲女孩,也指大千世界中的“每一個人”,作者想借此告訴我們,生命對于任何一個人而言都是美好的,即使我們的生命有殘缺,但仍值得被尊重,被善待,被珍惜,這一關鍵詞句的把握,加深了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和思考,同時學生也會發現文章作者精妙用字之處,從而去學習、借鑒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方法,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訓練與提升。
(二) 深挖特別詞句,訓練文字想象
新編小學語文教材之中,融入更多的名篇佳作,很多文章的用字用詞都能體現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這些特別詞句,從而順勢利導,為學生提供想象的自由馳騁空間,這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是有絕佳好處的。如在《荷花》這節課的教學中,文章之中寫到“百合花從這些大圓盤之中冒出來”,其中“冒”字用得十分精巧,將荷花快速生長的動態展現出來。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文章用字之妙,并促使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培養,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可以將‘冒字替換成其他的字嗎?”這使學生陷入熱烈地討論之中,有的學生提到用“蹦”可不可以?還有的學生提出用“鉆”去替換,最后學生會發現都沒有“冒”恰當,這樣深挖特別詞句的教學,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認知體會,另一方面也對學生文字運用能力做出了訓練培養。
(三) 精煉關鍵詞句,領略文本布局
文章得法,重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是能夠引導學生提煉關鍵詞的意蘊,對學生領會文章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教學《霧凇》這篇文章時,教師可結合文章之中“就像披上了華麗的銀裝”這句話,教師就可以從“銀裝”兩個字出發,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霧凇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衣服是怎樣穿上去的?”,從而引導學生精煉關鍵詞句,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在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認識文章脈絡,促使學生品讀揣摩,把握文本的內蘊過程,這使得學生對文章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同時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方法也正是學生需要潛心學習的,是學生得到語言文字訓練的一種體現。
三、 揣摩語言,體悟情感
小學語文閱讀文章題材形式多樣,但無不體現出對學生閱讀情感體驗的重視,幫助學生感知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魅力,是閱讀教學的核心,而體悟文章情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揣摩語言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形式,并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關鍵,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關注富有情感色彩的語句,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作者深沉的情思往往要通過語言才能得以表現,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若是能夠帶領學生關注文章之中富有情感色彩的語句,往往可以更好地體會作者文章創作想要表達的情感。如在《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之中,文章之中有這樣的兩句話“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這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兩句話,闡明了作者想要和時間賽跑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重點帶領學生分析這樣富有情感色彩的語句,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等,在讓學生深入思考后,讓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教師再根據學生理解情況進行適時點撥,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逐漸走進作者的內心,從而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情感,體會作者的悲痛,并感悟作者想要提出表達的一種思想和情感,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獲得關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方面的有效培養。
(二) 關注含義深刻的語句,體悟作者思想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文章作者會集中一到兩個自然段,集中去進行情感抒發表達,如在《壺口瀑布》這篇文章教學中,作者在文章之中描述了兩次去壺口瀑布的經歷和感受,作者撰寫這些的目的顯然并不是單純地表達對壺口瀑布的喜愛和贊美,更重要的是,作者想要借此去贊美中華民族精神,而這樣含義深刻的語句段落,通常在文章之中很容易找到,如,“從今天起,我才稱得上真正的黃河的子孫”,學生只要認真地去進行品讀,就可以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而對于學生而言,這種關注含義深刻語句的閱讀教學,他們會發現閱讀文章之中大多會有一個段落,或贊美、或抒情、或揭示文章主旨,而這樣的語言文字運用方法也是學生需要借鑒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