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獻法,觀察法及訪談法,對昆山市某幼兒園中受到過度保護的小班幼兒進行了個案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過度保護對幼兒的發展會產生諸多不利影響:例如在健康領域影響到了幼兒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必要能力的發展;在社會領域受到過度保護的幼兒表現出社會適應性差,人際交往能力低下等癥狀;在其他三大領域中因過度保護也產生了相應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研究者給幼兒的父母長輩提出了相關建議,望能糾正其不適當的教養方式;也就幼兒教師該如何提高小班受過度保護幼兒的能力提供了相應策略,以期家園合作共同努力促進幼兒的發展。
關鍵詞:過度保護;父母長輩;家庭環境;小班幼兒;幼兒教師
一、 問題提出
隨著生活物質條件的日益優越,孩子越來越成為父母長輩的“掌上明珠”,甚至是家中的“小皇帝”。而這樣的“小皇帝”一入幼兒園則會出現許多問題。究其原因無非是父母長輩的過度保護。過度保護一方面是包辦代替,另一方面是過分限制,幼兒長輩由于對幼兒學習的特點認識不夠,出于對生活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幼兒及其生存能力的過分擔憂,為確保幼兒絕對的身心安全,在安全與發展之間選擇時存在的一種不良傾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身心發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護和照顧,但不宜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養成過于依賴的不良習慣,影響其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為此研究者想進一步探究過度保護下的小班幼兒會出現的問題及其與之父母保護行為的因果關系,并對如何更好地促進過度保護下的小班幼兒的發展提出了相關意見,以求能盡可能減輕前期過度保護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 研究結果及分析
(一) 過度保護影響幼兒健康的發展
1. 適應能力差
小班3~4歲的幼兒在適應能力方面的目標之一:在幫助下能較快適應集體生活。觀察發現,過度保護下的幼兒適應能力比同齡幼兒差,很難達到這一目標,往往會出現難以適應集體生活,在集體生活中感到焦慮,緊張等現象。四歲的皓皓每天都是奶奶抱進教室的,而后就會“標準”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說一句話,椅子總是靠在桌腳上;老師拿出玩具給他玩,他一動也不動;老師幫皓皓把椅子放正,他總是倔強地放回原位;一天中不會與小朋友有任何的交流,偶爾會抹抹眼淚,老師問他怎么了也不說話。在與皓皓媽媽的交流中了解到,皓皓是在奶奶的“寵愛”下長大的,平時除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少接觸過其他人,入園前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奶奶度過的,即使難得下樓玩奶奶也不放心總是抱著的,媽媽還表明該教的規則我們都教給孩子了,孩子很聽我的話,在得知皓皓在園的表現后媽媽表示在家和皓皓說過上課要做端正,椅子那樣放是因為皓皓說邊上的小朋友總是會碰到他,所以媽媽讓他坐的離邊上小朋友遠一點。
從觀察和訪談中不難看出皓皓是生活在過分限制的環境下的,來自家庭以外的影響幾乎都被切斷。而媽媽在皓皓成長中扮演的更像是一個“權威”人士,強調孩子要聽話,服從,以講大道理的方式告訴孩子他還沒有接觸過外界的環境,使孩子過分拘泥于規則,失去了個人意志,按部就班成人的思想。而奶奶則把孩子過分的幼稚化了,表現為身體接觸過多,而這樣的身體接觸實則是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禁錮了孩子探索外界的腳步。
2. 生活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差
觀察發現過度保護下的幼兒生活習慣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3~4歲幼兒的目標為:在提醒下按時睡覺和起床,并能堅持午睡;在幫助下能穿脫衣服鞋襪等。而過度保護下的小班幼兒幾乎達不到這點要求。例如:四歲的鵬鵬每天午睡都要老師陪在身邊,只要老師離開他身邊鵬鵬便會大聲吵鬧,或是去影響旁邊小朋友休息,老師每天都要陪著他一個多小時,遇上到了起床時間但他卻剛睡沒多會兒的情況,叫醒他后便會大哭大鬧。在教鵬鵬自己穿鞋時,他試了兩次穿不起來便猛力跺腳又哭了起來。鵬鵬是家里的獨子,爸爸媽媽平時工作繁忙,是爺爺奶奶幫忙照顧的。媽媽表示孩子在家睡覺就不是很規律,只有真的玩累了才肯睡覺,平常衣服鞋子也都是大人幫忙穿的。從中不難看出長輩們的代替包辦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二) 過度保護不利于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1. 自我中心比同齡幼兒更重
過度保護下的幼兒在家里一貫處于中心或第一的地位,使幼兒產生牢固的一切以“我”為中心的觀點、態度和行為模式,不了解別人,更不會關心體貼別人,從來也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研究也表明了兒童時期的自我中心很可能成為成年后極不健康又極難改變的性格的核心。
2. 更易造成攻擊性行為
幼兒在過度保護下生活,似乎什么都可以得到滿足,但缺少了個人的獨立和自由,使幼兒感到不愉快、不舒暢。但是卻不知道他的不順心、不愉快是怎么來的,只有發泄性的行為能使他獲得快感。因此,這樣的幼兒往往有盲目的破壞性或攻擊性行為。事后,孩子也知道不對,但隔些時候還照樣發作,不知根源何在,想改過也不知從何下手,甚至家長和教師也分析不出個所以然。但是,如果讓幼兒離開父母一段時期,如:去夏令營鍛煉幾個星期,幼兒的獨立自主意識就會得到發揮,自由不受限,好奇和創造力受到鼓勵,攻擊性行為自然就減少了。
三、 相關建議
(一) 家長放手讓孩子走出去
保護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放開“孩子的手”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所以父母常常會以講道理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外面的世界。過度保護下的孩子一旦進入一個新的環境,面對不同的現象便會因為缺乏自我成長的經驗而產生拒絕交往,對人際關系的困惑,挫傷等。要改善這一現象,家長必須學會放手,讓孩子多去接觸不同的人際環境。例如:帶孩子去朋友家做客,讓孩子有家庭以外的更多的穩定環境;帶孩子去兒童樂園多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玩,讓孩子學會盡快適應新環境。
(二) 教師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
過度保護下的幼兒可能在很長的時間里都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抵觸新環境,哭鬧的時間也會比同齡幼兒時間長,教師應允許他們哭泣以發泄內心的恐懼,更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與這樣的幼兒交流。教師可以是一個“過渡者”,先以父母長輩的方式與他們相處,例如:可以在哭泣的時候抱抱他,在睡覺的時候拍拍他。但需要把握好尺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減少這樣的行為,避免成為“第二任家長”。
作者簡介:
范思怡,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張浦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