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胡放之 陳李宏
摘要: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為民營經濟發展吹來強勁東風。文章聚焦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分析新時期湖北省民營經濟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由近及遠,初步探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湖北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一、引言
實踐經驗證明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的民營經濟發展程度與其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民營經濟相繼走過恢復發展(1979~1991年)、突破性發展(1992~1994年)、規模發展(1995~1997年)、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嫁接發展階、(1998~2001年)以及近期發展(2002年以來)等幾個階段,湖北省民營企業在繁榮各類市場、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財政收入、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積累下來的粗放式的發展思維、融資難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或緩解,新的經濟格局業已展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國際貿易爭端等國內外競爭環境復雜多變,湖北省民營經濟正面臨著經濟新常態下的諸多新的挑戰,湖北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二、湖北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進入新的經濟時代,在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中,湖北省民營企業展現出積極進取的姿態,其正面發展趨勢和內核特征與經濟發展總體目標方向有更高程度的契合,是經濟轉向更為健康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2017年的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湖北有19家民企上榜,在全國排第五、中西部排第一;2017年的湖北省社科院調研顯示:湖北省民營經濟對全省規模以上工業貢獻率達72.2%;同時,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相關聯的新民營經濟開始呈現興起勢頭。
最近統計資料表明:湖北省民營企業創造了全省50%以上的GDP、60%左右的稅收、7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80%以上新增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這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湖北省民營企業創造GDP水平較低(全國平均水平為60%以上)、而創造稅收占比則是比較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國平均水平只有50%),說明湖北省民營企業對本區域經濟社會貢獻突出、但經營負擔不輕。目前,從總體上看,湖北省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產業層次不高、具有影響力的企業較少、發展不平衡等狀況還未從根本上改觀;與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較,湖北省在民營經濟總體數量與增長速度上或有一定優勢、但創收能力較差、經濟產出與收益增長速度沒有保持同步;從全國范圍來看,湖北省民營經濟占比不高,與發達地區有一段距離、湖北民營經濟還存有較大發展潛力與空間。
三、新時期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機遇與困難挑戰
(一)發展機遇
走過40年的發展歷程之后,中國將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進一步完善,民營經濟的地位與潛力將進一步提升與發揮,國有經濟與非公有經濟之間將會在更加公平的格局內展開競爭,相關規制不斷完善、將會為民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與保障。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新時期中國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在國內外競爭格局風云多變之時,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發表的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6個方面政策舉措,表明黨中央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和鮮明態度,民營經濟發展迎來春天。2017年,湖北省對民營經濟發展進行“十三五規劃”,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支持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力度空前,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新時期湖北省民營經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舞臺。
(二)困難與挑戰
1. 科技進步與社會轉型帶來的壓力
湖北省民營經濟總體數量上形成一定規模,但產業層次較低(處于傳統第三產業以及第二產業)、許多企業面臨“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低技術”等問題;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的發展速度不容樂觀,產業集中度與相關產業之間融合度不高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大。從2017年湖北省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和民營制造業500強的情況來看:入圍企業數量較多,然而創收能力較差,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不理想,反映出經營方式的轉變、產業升級、產業融合亟待改進;2017年湖北省省內前100強民營企業的行業分布與所在區域分布來看,也反映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
2. 要素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
中國經濟走過高速發展階段后,人口紅利逐步退去,人工工資上漲、社保繳費額度上升,能源和原材料漲價、企業能源成本和產品生產用料等方面負擔加重。新的經濟發展時期,宏觀環境的諸多變化造成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瓶頸。
3. 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傳遞影響
金融危機以來,國際上保護主義抬頭,加上2018年間的中美貿易摩擦,對湖北省民營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勞動密集行業、低端制造業企業,出口減少,產品銷售轉向國內市場,企業經營波動較大。
4. 大部分民營企業本身問題
湖北省民營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微規模,人才缺乏,企業內部治理與經營管理水平亟待改進提高;大量的民營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高新行業企業研發投入的持續性不容樂觀、傳統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步履艱難,資料顯示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足5年。
四、有序推進湖北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作為一個經濟大省、科技大省、“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省份,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與全省經濟發展整體實力密切相連,與中部崛起戰略的縱深推進以及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相關聯,民營經濟持續發展意義深遠。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舞臺;由近及遠,及時應對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勵精圖治治短板;為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產業融合等提供多方指導和更好服務,因地制宜、科學創新、充分發揮本區域優勢,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一)加速經濟軟實力提升、深入推進營商環境評價及其動態調整優化運行機制
經濟發展軟實力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某種程度上講具有地方烙印的軟實力是不可復制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營商環境評價更是一項重要且關鍵的基礎制度保障。湖北省可借鑒世界銀行、中國國家以及我國廣東省等等方面經驗,因地制宜、從影響企業活動的主要要素方面,深入推行適于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依據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反饋、動態調整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運行機制。
(二)優化政策環境、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深化從數量控制型向質量提升型的轉型
在政務環境方面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提高辦事效率,公平對待民營企業,落實 “三平等”原則,進一步放寬民營經濟市場準入;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集中建立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平臺,提升制度之間的匹配性、系統性、延展性,凸顯新時期現代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目標規劃、政策激勵和協調服務功能,優化湖北省民營經濟結構、提升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助推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方面,加大民營企業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披露以及企業信用評價的制度保障,同時進一步完善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加強協同監管。
(三)切實抓好政策落實、構建相應的生產要素保護體系
與廣東、江浙、山東等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湖北省民營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仍未充分激發出來。建議在全省范圍內推廣并嚴格執行企業投資項目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全面落實“非禁即入”,有序采用市場化運作的基礎性公共項目向民間資本全面開放;不斷擴大政策服務受惠面,充分發揮政策的引領和激勵作用,構建相應時期的民營經濟生產要素保障體系。
(四)合理減輕民營企業稅費負擔
一則調研民營企業稅收征繳情況,簡化明晰企業稅收制度、降低中小微企業稅收遵從成本、減輕企業稅收負擔;二則相關部門組織力量,及時清理收費項目,取消和降低部分涉企收費,引導企業降本增效。
(五)拓展融資渠道、提供更為公平務實的金融支持、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
加大支持力度,拓展融資渠道;深入改進債券融資,調整信貸政策,制約并糾正資金“脫實向虛”傾向,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加強金融服務監管,創設各種有助于中小微民營企業融資的金融服務機構、創新相關機制,為具有成長空間或較好發展前景的高科技企業、為堅守實體經濟領域持續經營的民營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投融資環境。
(六)助力民營企業不斷改進優化
為民營企業發展、相關成果投入、產業生態鏈建設與拓展等方面搭建平臺,為民營企業內部結構治理、科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提供幫助,積極提供法律咨詢、稅收政策指導、財務人員培訓提升,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指導與幫助。集聚企業家、尖端人才、具有新知識的新生代、民營經濟生力軍等相關人員,培育創新創業、持續研發投資沃土,以相關產業或項目為軸心建立多層級(基礎研究、拓展研究、高新技術研究)研究中心,為高新產業鏈條中的主干企業與相關輔助企業的整合效率提升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方建新.我國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外部環境探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0(11).
[2]趙麗,馬程程.新世紀以來民營經濟問題的研究綜述[J].渤海大學學報,2017(02).
[3]譚宗梅.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困境及轉型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11).
[4]梁寒冰,卜洪運.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障礙及路徑選擇[J].集體經濟,2013(12).
[5]姜昳,芃劉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大連市民營經濟新發展研究[J].集體經濟,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