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政 石家莉
摘要: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國制造業發展的速度令人驚訝,但這種發展是高能耗、低質量的。制造業發展所消耗的能源及由此產生的環境問題已經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見,在保證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減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強度是目前非常迫切的事情。諸多研究表明技術進步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但技術進步的不同來源對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又存在很大區別。文章梳理了國內外關于技術進步偏向及其與能源強度相關的文獻,并指出未來研究方向。
關鍵詞:技術進步偏向;能源強度;誘致性技術創新
一、技術進步偏向理論的起源與形成
關于技術進步偏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Hicks在《工資理論》中所提出的誘致性技術創新假說。該假說認為在要素投入比不變的情況下,若要素產出比大于1,則認定技術進步偏向于要素一。但Hicks的假說缺乏微觀理論機理和實證的支持。
20世紀60年代起,學者們開始為Hicks的誘致性技術創新假說構建微觀理論支撐。Kennedy(1964)從技術供給角度出發,提出了創新可能性前沿假設,比較在知識水平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的技術進步率與勞動的技術進步率的不同。在此基礎上,后續學者們為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動如何影響要素的技術創新提高要素生產使用效率,又如何最終影響要素配置這一過程提供了微觀機理支持。以Hayami和Ruttan為代表的學者們開始通過實證分析來檢驗技術進步偏向這一假說,并得出生產要素稀缺的要素價格上漲確實會誘致針對這一生產要素的創新。
到20世紀70年代,Nordhaus認為Kennedy的創新可能性前沿關于知識水平不變的假說存在問題,他認為由于創新活動存在很強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以往所積累的知識存量可以為之后的技術創新提供一定的經驗支持,因此,知識存量需要被考慮到技術進步偏性研究當中。
誘致性技術創新說為技術進步偏向理論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由于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因此逐漸被學者們遺忘。直到新古典增長理論提出的技術進步中性假設經典范式(各種生要素的效率同比例改變)與實際生產出現矛盾時(美國大學生的技能溢價問題),以誘致性技術創新假設為基礎的技術進步偏向理論才正式被提出。Acemoglu(2002)所構建的技術進步偏向分析框架主要研究技術進步在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均衡。一方面,受價格效應影響,要素價格上漲會引發這一生產要素的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偏向于稀缺型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受規模效應影響,對應要素的技術進步所面臨的市場規模越大,其對生產要素改進的效率越高,即技術進步偏向于生產要素充足的一方。最終技術進步偏向何方則是兩種效應博弈的結果,由兩種要素的替代彈性決定。
二、技術進步偏向與能源強度的研究
關于技術進步能源偏向性的研究較少,現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技術進步能源偏向的測算、對能源使用效率的影響等方面。
在測算上,學者們大多采用比較單一的方法。以Jorgenson等(1981,1984)、Vilmunen(2001)、陳曉玲、徐舒等(2015)為代表的國內外學者們構建了CES生產函數,以此來考察技術進步的來源方向,都發現技術進步偏向節約能源和資本兩個要素;以Pattnayak et al.(2005)、Sanstad et al.(2006)、吳力波(2011)等為代表的國內外學者構建了超越對數總成本方程,同樣考察了技術進步偏向的情況,得出大多數行業中技術進步也是偏向于資本和能源要素的。
除了對技術進步偏向性的測算,學者們也對技術進步的不同來源對能源效率的影響展開了大量研究。李激揚(2012),王班班,齊紹洲(2014),劉暢等(2008)發現來源于內部研發這一要素的技術進步能有效降低能源強度;技術進步除了通過增加內部研發力度實現外,還可以通過外商直接投資來實現。Mielnik和Goldemberg(2002),Eskeland和Harrison(2003),國內學者張賢、周勇(2007)考察了FDI溢出效應和能源強度之間的關系,發現FDI溢出效應可以顯著降低能源強度。
三、現有文獻述評
綜上所述,通過對技術進步偏向理論的回顧、以及對技術進步偏向與能源強度關系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關于技術進步理論的分析框架較為成熟,在現實應用中學者們對技術進步偏向和能源強度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現有文獻沒有對技術進步偏向性是如何對能源強度產生影響的作進一步研究說明;其次,現有文獻對技術進步偏向的度量,只采用CES生產函數和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對單方程的估計兩種方法中的一種,容易出現偏差;最后,多數文獻在研究樣本選擇上,忽視了對不同行業間技術進步對能源強度的影響的差異,在行業的分類上不夠有代表性。
后續研究可以按照能源依賴性將制造業做進一步劃分,在此基礎上構建較為復雜的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及要素份額方程構成的方程組進行系統回歸,發現不同來源的技術進步的能源偏向性和能源強度之間的深層次關系。
參考文獻:
[1]Hicks, J. R. The Theory of Wage[M]. Macmillan,1932.
[2]Hayami Y, Ruttan V W..Factor prices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1880~1960[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05).
[3]Kennedy C..Induced bias in innovation and the theory of distribution[J].Economic Journal,1964(295).
[4]Nordhaus W.Some skeptical thoughts on the theory of induced innov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02).
[5]Acemoglu D.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2(04).
[6]Ripatti, A,&Vilmunen,J. Declining Labour Share Evidence of a Change inUnderly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J].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s,2001(06).
[7]Maurin, E., Thoenig, M.,&Thesmar D. Globalization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 An Export Based Channel[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2(04).
[8]吳力波.中國工業生產的勞動、資本和能源的替代分析[J].電力與能源,2011(32).
[9]陳曉玲,徐舒,連玉君.要素替代彈性、有偏技術進步對我國工業能源強度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03).
[10]李激揚.技術進步視角下中國能源效率的測算與實證分析[D].湖南大學,2012.
[11]王班班,齊紹洲.有偏技術進步、要素替代與中國工業能源強度[J].經濟研究,2014(02).
[12]劉暢,崔艷紅.中國能源消耗強度區域差異的動態關系比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04).
[13]張賢,周勇.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能源強度的空間效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