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揣夢想 扎根山區
大涼山地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隔山看得見、走路要半天”。施少勇從小生活在彝區,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信息的閉塞有著深切的感受,青澀懵懂時的他有一個夢想,就是要讓家鄉人聽到、看到外面的世界。
2003年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兒時的夢想,施少勇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布拖縣,扎根在艱苦山區。7年的時間,從最初的數據管理到渠道管理,再到網絡維護,他始終如一地堅守在基層工作崗位上。
2011年3月,他調去大涼山更為艱苦的東五縣之一——昭覺縣,擔任昭覺分公司網絡部經理,這一待,又是7年。
初到昭覺,沒有一天停歇,他用兩個月的時間跑了5 000多公里崎嶇的山路,足跡遍布昭覺的每一個村落,對分公司80個基站一一進行勘察摸底。
工作的忙碌常常讓他忘了回家。昭覺、布拖兩縣雖相隔不遠,但由于他一心忙于工作,鮮少關注家里的事,家中的事都讓妻子一個人挑著、扛著。想起這些,這個七尺男兒眼角有些濕潤。雖然對妻兒有愧,但是夢想和責任告訴他,打通山區的信息溝通通道更需要他。
正是有了他和同事們的艱苦努力,截至2017年底,昭覺全縣基站數從2011年的80個迅速增加到290個,足足增長了3.6倍。
架通一條路
懸崖村位于大涼山腹地昭覺縣支爾莫鄉,村莊坐落在海拔1 600多米的山頂上,與外界相連最近的路是一條近乎垂直的用木頭和藤條編成的天梯,被當地人稱為“懸崖上的村落”。
2016年5月,央視《新聞聯播》報道了懸崖村。電視里,為了到山下上學,一個個瘦小的彝家娃娃冒著生命危險攀爬在絕壁之上的畫面讓懸崖村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這讓施少勇再次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
“你一直往上爬,爬到天上就到了村子了。”當地人對施少勇說。這不是調侃,不是夸張,而是懸崖村的真實寫照。
建設初期,作為網絡建設負責人,施少勇基本都耗在了阿土列爾村,雖說他的家就在相鄰的布拖縣,但回家的次數少之又少。每次聊到這個話題,他總說:“媳婦理解,連總書記都關注的工作,我干好了她都自豪著呢!”
涼山分公司黨委原本考慮施少勇在昭覺工作了6年,準備將他交流回布拖分公司,他咬咬牙還是放棄了。為了盡快選好站址,施少勇和同事已經在村里老鄉家借宿了三天,他們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啃土豆饅頭。
6月的昭覺雖然已進入夏季,但早晚十多度的溫差,還是讓奔走在昭覺縣支爾莫鄉到阿土列爾村1 600多米落差的峭壁密林間的施少勇和同事非常不適應,早晨寒氣逼人,中午潮濕悶熱,晚上還有蚊蟲叮咬。工作中最大的困難不是感冒咳嗽,不是在懸崖峭壁間的艱難跋涉和幾經迂回,而是要找到既能全網覆蓋村落,又要符合鐵塔公司建設標準的站址。這讓施少勇及同事感到萬分焦急。
由于“懸崖村”地理環境特殊,全村都沒找到符合減少“二搬二轉”條件的基站建設點。施少勇一行只好奔走在相鄰的4座大山中勘測、驗證,他們不停地重復著同樣的工作。直至第四天下午,他們才將新基站地址確定在了海拔2 330米的龍溝鄉沙馬普爾村山頭上。
雖說新基站地址與“懸崖村”隔空相望,直線距離不超過4公里,可因懸崖阻隔,施少勇一行需要從“懸崖村”所在的支爾莫鄉繞行34公里到達日哈鄉后,再徒步25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基站所在的龍溝鄉。困難重重,但卻難不倒堅強的他們:沒有路,就徒手搬運,人扛馬馱;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征服天梯,征服“懸崖村”,志在必得!
建起一座橋
通往阿土列爾村的路,創造了令人震驚和贊嘆的“攀爬奇跡”。世人只知蜀道難,殊不知,進入懸崖村之路更艱難。
這個村落地處海拔1 600多米的高山上,與外界相連的路只有三條,其中兩條沿著山體幾乎在800米懸崖垂直上下,一條碎石較多,另外一條以木頭和藤條編成梯子,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除了陡峭的山崖,草木叢生的大山上還有另外一個危險,那就是毒蛇。這里不方便物資運輸,大機械也不能到達現場作業,新基站的建設標準和工作難度比起其他地方高出了10倍以上。
他們像雄鷹那樣在懸崖村堅守著。一周時間下來,他們不光進出懸崖村,村周邊的幾座大山也都走了個遍,餓了吃干糧,渴了喝山泉,晚上就在山上睡帳篷,幾個同事因此都病倒了。有次在半山腰,設計院的一位同事因為體力透支脫水了,當時情況危急,大家輪流背他下山,這名隊友最終被送到了安全地帶。
還好,終于圓滿完成了選址工作,將新基站的建設地址定在了海拔2 330米、略高于懸崖村對面的龍溝鄉沙馬普爾村山頂上。
對于他們來說,基站選址只是讓懸崖村感受世界的第一步,最艱難的還是開通寬帶建設以及運輸問題。
結合“懸崖村”的地勢特點,他們決定用6米長的鋼管來替代水泥電桿,先將鋼管鋸成兩段,然后由施工隊員將鋼管背在身上,一截截運送到村里。
20人的運輸隊伍足足用了4天時間,才將這82根、重達3 280公斤的鋼管“請”上“懸崖村”。
鋼管上山了,光纜又該怎么辦?
光纜不能截斷,他們只能先將光纜打開,盡量等分成20份,然后組織施工隊員每間隔5米背上光纜上山,325公斤重的光纜,人均負重近17公斤。大家鉚足了勁,硬是一步一步將光纜拖到了山頂,換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好消息:
2016年11月20日,4G網絡覆蓋了全村,村民們視頻聊天、看手機新聞都沒有問題;
2017年4月15日,寬帶建設工程順利完成,這個偏遠山村,第一次有了移動WIFI信號。
“卡沙沙!卡沙沙!中國移動卡沙沙!”當看到視頻畫面中外出打工的親人時,彝族老鄉們無不透出歡快和感激。對于施少勇及工友們而言,老鄉們的笑臉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寬慰,也是對他們辛苦堅守的最大鼓勵。
服務一方人
爬過那懸崖,在村里和老鄉同吃同住過。他們真的想為村里人做點什么,希望他們不再信息閉塞、與世隔絕,這就是他們的初心。
怎么才能實現初心?那就是真心為他們服務。
聽說懸崖村需要一個既熟悉業務又能懂彝語的駐點工作人員后,施少勇找到在縣城負責服務集團單位的客戶經理沙馬力哈,帶他到阿土列爾村駐點。來到了“懸崖村”,每天充分發揮著自己“客戶經理”+“翻譯官”的角色作用,穿梭在村里72戶村民的家里,今天幫年紀大的老鄉用“樂樂醫”看病,把彝語換成漢語;明天幫老鄉用“惠農銀訊通”存錢;剛買了電視的,手把手教會他們怎樣操作寬帶電視;不會用手機的,他一步一步地教他們怎么用。有一次在村子上服務的時候,遇到一位小朋友出水痘,如果從山上到山下看醫生來回就要一天,他們只好通過“樂樂醫”平臺向外地醫生請教到了使用艾草擦洗能得到緩解的方法。看到村民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他們也笑了:能有今天,是因為移動人有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是一條讓每一個人都很牽掛的路。在“懸崖村”的網絡建設發展中,施少勇的拼搏故事還有很多。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閃光語錄,唯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一顆初心、一片真心。
薪火相傳 決戰普服
2014年,施少勇帶領網絡部僅有的一名員工,身兼多職白天跑現場晚上處理數據文件,完成了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任務。
2015年昭覺網絡部分來了校招員工。“新員工是一張白紙,我們一定要畫好它”。他對他們毫無保留、傾盡所有,進行業務技術、裝維管理等培訓。他注重發揮好每位員工的積極性,為每個員工提供充分展示的舞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正是由于施少勇的認真培養,目前這批新員工已經成為了昭覺網絡戰線建設維護的骨干力量。2017年,施少勇帶領他們又投身涼山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實地跟蹤昭覺全縣20 688個寬帶端口的建設,完成208個村委會光貓安裝及通帶寬工作,整整45天,圓滿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在內地,45天跑46個鄉不算什么,但這是在昭覺大山深處。最近的鄉鎮來回需要2個小時左右的車程,最遠的需要跋山涉水、騎馬過河,來回需要三四天。
就是這樣的堅持,就是這樣的堅守,從大山深處牽出的網絡線連向了千千萬萬個家庭,也架起了通往外界的橋梁。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也是一名平凡崗位上辛勤工作的一線網絡員工,做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他知道要背負怎樣的責任。
他將他最美好的青春揮灑在了大涼山,無悔地堅守在大山深處最基層網絡戰線上,不忘工匠精神,用小夢鑄就大夢,打造山間信息高速公路,引領山區人民通向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