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迎穎
品牌危機是指由于企業外部環境突變或內部運營管理失常,而對品牌造成不良影響,并在較短時間內波及社會公眾,使企業品牌乃至企業本身信譽大大減損,甚至危及企業生存的窘困狀態。品牌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危機可能隨時出現。突如其來的危機,對于品牌來說,就像一場噩夢。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其傳播特性也加劇了危機給企業、組織和品牌帶來的影響。任何企業和任何組織隨時與危機相伴,企業只有具有危機意識,并對危機有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關注、預警,才能化險為夷,實現品牌長久、持續發展。
造成品牌危機的基本原因
造成品牌危機的原因,從企業內部來看,往往是由于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當所引起。從企業外部來看,則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不適應所引發。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種:
第一,產品、服務出現明顯問題。產品和服務是品牌的載體,產品、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品牌的信譽。如果在產品生產中,管理不到位,產品質量下滑,甚至存在明顯缺陷,卻以次充好,惡意欺騙消費者,肯定會觸怒客戶,引發危機。服務方面,言行不一,服務得不到保障,讓消費者失望,同樣會給品牌造成損害。
第二,企業運營管理存在較大漏洞。企業如果出現逃稅漏稅、挪用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被相關部門查處,必將引發一系列連環反應。企業內部股東的權力紛爭,抑或是戰略決策失誤,企業盲目擴張規模,出現資金缺口和債務,導致資金鏈斷裂、供應商停止合作等情況,也會給品牌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第三,企業高層個人出現不當言行。企業領導者是企業天然的形象代言人,兩者形象合二為一,如果領導者在言行上出現問題,并被媒體曝光,很可能會給企業蒙上陰影,影響品牌價值和品牌美譽度。
第四,廣告傳播有違受眾接受。廣告是品牌形象和產品信息傳播的重要手段,和用戶有著廣泛的接觸和關聯。如果廣告內容表現不當,使用過于大膽、有爭議的廣告手法,突破社會受眾的接受底線,勢必會引發品牌危機。尤其是一些跨國品牌,在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時,由于缺少對該國文化的了解,出現廣告內容與該國民族文化沖突,有的甚至帶有一定的文化歧視,這種廣告可能會引來大禍。
意大利時尚品牌D&G(杜嘉班納)為了給上海大秀宣傳造勢,在自己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三段名為《起筷吃飯》的系列視頻。片中,模特用奇怪的姿勢,使用筷子吃“意大利美食”,充滿了對東方文化的誤解和貶低,引發了國人的憤怒。在大眾聲討中,品牌官方微博刪掉了相關視頻,給出的解釋是:D&G的官號和創始人的海外社交賬號“被盜”了。錯誤的視頻拍攝意圖,以“官方賬號被盜”為理由推卸責任,不正確認知和尊重他國文化,品牌危機遲早會來,不是這一次,就是下一次。
另外,還有一些品牌喜歡使用數字舉證、出示相關權威部門的結果為品牌背書,或運用虛假宣傳手段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消費者使用后如果發現效果與廣告所承諾的不符,就會萌生上當受騙的感覺,那危機也會隨之而來。在此方面,醫療、藥品行業的品牌尤其要注意,遵守各項廣告法律法規,建設真實而美好的品牌形象十分重要。
第五,同行品牌的惡意競爭。市場經濟環境造成同行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良好有序的競爭,可以提升行業水準,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商品和服務。競爭的手段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修煉內功增加競爭力,但有些企業采用的是不良、惡意的競爭手段,比如散布虛假消息、竊取商業機密、刻意挑釁等。這樣的結果,會給雙方,乃至給整個行業帶來危害,害人不利己。
第六,多種負面因素的累積。企業在創造產品、服務以及塑造、運營品牌的整個過程中,經歷過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相對應的公眾。內部公眾有企業自身的員工、股東、供應商伙伴,外部公眾有消費者以及媒體、政府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關聯的公眾都有產生負面輿論的可能。不論是哪個方面的負面信息,都會給品牌造成損害。
新媒體環境下品牌危機的特性
由于品牌危機發生的不可預測性,事先極難防范,品牌越知名,危機發生后傳播得越快越廣。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品牌危機呈現信息源難控性、覆蓋面廣泛性、傳播速度快捷性、品牌危機強破壞性的特點。
第一,信息源的難控性。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從危機角度來看,任何一位消費者在與品牌接觸過程中,遇到不滿意的體驗,都可隨時隨地運用新媒體發表觀點和看法,從而成為企業品牌危機的信息源。信息的匿名性使各類真假信息并存,信息不準確、惡意誹謗、信息中帶有個人情緒的添料等,開放和自由的信息表達使得品牌危機的處理越來越難。即便企業采用粗放型的公關手段,通過發布平臺進行信息刪除處理,消費者依然可以在其他平臺繼續發聲。同時,如果消費者得知自己發布的信息原因被強制性刪除,可能還會進一步激發他的憤怒,進而連續性地宣泄不滿。
第二,覆蓋面的廣泛性和傳播速度的快捷性。新媒體時代,技術更新,信息傳達的速度以秒為單位計算。受眾從微博、朋友圈等平臺、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參與傳播,并與其他公眾緊密互動,使得企業負面信息以病毒的方式蔓延開來,一個人小范圍的信息很快會成為全國眾所周知的大事件。
第三,品牌危機的強破壞性。新媒體環境下,危機信息源頭難以掌控、事件的突發性和緊急性,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加快,極易引起社會輿論關注,形成不良反響,直接造成品牌危機的強破壞性。如果企業不能及時地對網絡中的危機進行監控,并引導大眾輿論,就會引發更大的危機,致使局面失控。
新媒體環境下品牌危機的解決策略
品牌危機處理不及時或不當,可能會使組織經過長期努力樹立的良好形象毀于一旦。品牌危機的處理,需要具備系統的思路和方法,以及隨機應變的執行能力。
第一,及時主動的處理態度。第一時間做出迅速恰當的反應是防止危機事件繼續惡變的“第一法寶”。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是媒體,信息傳播的渠道多樣化,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被打破。原本區域性的事件有可能演變成全國性的危機。因此,對于企業危機公關而言,反應速度成為能否化解危機的關鍵因素。以前有“黃金24小時”的說法,指危機發生后24小時內為危機處理的最佳時間。但是,在目前的信息傳播環境下,24小時已經不再適用,分秒必爭才是制勝之道。危機爆發后,企業需要盡快實施公關策略進行應對。
第二,透明公開的信息溝通。當企業發生品牌危機時,溝通是最必要的工作之一。作為品牌的管理者,要坦誠公開真相,和用戶真誠溝通。在現代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空間中,真相很難被隱藏。危機已然發生,必須坦白真相,公布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免因為隱瞞造成事態的持續惡化。
第三,對內、對外統一口徑。企業內部,有普通員工、中層管理者和高層決策者等不同的層級。企業外部,有主管部門、消費者、經銷商、媒體等不同的公眾對象。一定程度上,他們都是品牌危機的相關方,他們共同影響著品牌危機的走向。危機發生后,對內不同層級、對外不同對象,對事件的緣由和處理意見,應該形成統一口徑,進而統一目標、統一行動,避免產生不同的聲音。否則,多種聲音必然會出現噪音和雜音,會造成內部不穩、外部混亂,不利于危機的及時處理。
第四,勇于承擔責任,公眾利益至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品牌也一樣。關鍵是問題發生之后的態度,是不是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承擔責任,積極改正彌補。正確的做法是,在自己確實有過錯的情況下,品牌企業要與消費者、媒體、政府有關部門等相關公眾及時溝通,采取實際行動挽回危機事件給消費者帶來的損失,保護消費者和公眾利益,維護加強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其中,消費者的權益高于一切,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應該是企業危機管理的核心原則之一。企業應擔負起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盡可能地彌補給公眾造成的物質損害或精神損害,并用行動證明會履行自己應盡責任的決心。
第五,以權威機構背書,利用新媒體與受眾友好互動。當新媒體上混雜著各種不實信息時,品牌主更需要通過權威行政機構、媒體發布精準信息,取得公眾信任,提升信息可信度,扭轉輿論導向。同時,充分運用企業自媒體平臺,避免使用過于死板、官方或者晦澀的語句,以平等的方式與受眾良好互動,增加企業親和力,改善企業形象。
對企業而言,品牌危機事件告一段落并不意味著高枕無憂,企業品牌重塑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企業應提升管理者和員工的媒介素養,制定品牌傳播策略,正確引導輿論,實現品牌形象的恢復和提升,建立更為健全的品牌危機應急系統,提升風險預警能力。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