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凈雯 劉格
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并于次月在訪問印度尼西亞的期間提出合作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議后,一副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基礎的、惠及全球經濟的發展藍圖開始徐徐鋪開。幾年來,“一帶一路”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輻射的領域越來越廣。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緊密的經濟合作的同時,挑戰也紛至沓來。要更好地建立“命運共同體”,需要更深刻的文化認同作為精神依托;要更高效地應對經濟發展中層出不窮的挑戰,需要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參與到經濟建設中。面對這種現狀,高等教育領域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海南作為中國的海洋大省,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支點,因此在推進國際特別是面向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對于深化“一帶一路”的戰略實施,打開海南高等教育領域的新格局,建設新海南都至關重要。
區位優勢。海上絲綢之路以南海為中心,而任何一條對外開放的線路都繞不開“南海+海南”,因此海南擁有任何國內其他地區都無法比擬的區位優勢。同時海南省南鄰文萊、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這一系列的區位優勢使得海南便于與東盟國家的高校和教育機構展開合作與交流。此外,在氣候和環境上,海南與諸多東盟國家都相似。這種獨屬于海南的“熱帶風情”能夠使得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不會“水土不服”,能夠很快的適應生活、投入學習。
人文淵源。海南擁有悠久的海洋歷史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淵源深厚。在古代它就是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間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另一方面,海南作為我國三大僑鄉之一,擁有豐厚僑務資源、濃厚的僑鄉文化。目前,海南擁有100多萬歸僑、僑眷,200多萬瓊籍華人華僑聚居在東南亞各國,活躍于政、商、學各界,影響日漸增強,很多東盟國家和地區都設立有“海南會館”,這種文化淵源使得海南與東盟國家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因此海南先后與菲律賓、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有關的省份建立友城關系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歷史必然。在這種人文基礎上發展教育合作可謂是如虎添翼。
人才需求。由于海南省與東盟各國間經貿關系的迅速發展,使得雙方對于跨文化的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雙方都需要能夠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能夠了解兩國發展歷史和國情的人才。在海南與東盟國家的經濟合作高速發展的當下,雙方自然都需要借助教育合作,共同培養出能適應經濟發展新格局的人才。因此面向東盟國家的教育合作理所應當地成為海南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新熱點,并且相關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盡管海南的高等教育起步晚,基礎相對薄弱,但是海南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和歷史文化基礎,以多樣化的項目為依托,積極探索面向東盟國家的高等教育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不僅是因為海南高校在政策支持下與多方進行積極的交流,同時也緣于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和推進。
借助平臺,溝通交流。首先,海南省高校積極搭建或借助各類平臺(博鰲亞洲論壇、湄瀾合作、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加強交流。在不久前的第十一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上,作為省內高校領頭羊的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校方就分別與哈薩克斯坦和馬來西亞高校代表展開一系列的洽談,意在加強合作。其次,除了公立高校,民辦高校也是教育交流合作過程中的中堅力量。2018年4月,海口經濟學院主辦了“一帶一路”與東盟國家教育合作論壇,并聯合東盟及相關國家高校發起成立了東盟學院,以便于開展校際間的學歷教育和交換生學習。童年12月12日,來自中國和東盟的80余位民辦大學和機構代表在三亞共同啟動“中國—東盟民辦大學聯盟(ACAPHEI)”,共同簽署《中國—東盟民辦大學聯盟宣言》。選擇在三亞共筑“中國—東盟教育共同體”,海南民辦高校在這個共同體中應發揮的作用也不言而喻;一系列的成果也證明,民辦高校的積極參與大大拓寬了海南——東盟高等教育交流的范圍和領域。
多種舉措,助力“引進”。海南省近幾年引進了許多國際留學生,截止2016年,在海南省的東盟國家留學生達到358人,占海南國際學校總人數的15%。而且這個數字還在逐年增加,預計于2020年,來瓊留學生人數能夠突破4500人。而306名獲得“海南省政府國際學生獎學金”的海南高校在讀學生中,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占到了76.80%。截止2017年海南高校為東盟各國培訓熱帶農業、海洋、食品、旅游等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500多人次。為了更好地吸引東盟國家的留學生,海南高校方法多元、切實、有效。
首先,海南各高校建立獎學金機制,免除留學生的后患之憂。例如,海南省健全了國際學生三級獎學金體系,除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和孔子學院獎學金外,海南省還設立了省政府國際學生獎學金。2017年海南省政府獎學金近1000萬元人民幣,享受省政府獎學金的國際學生共有468人,其中來自東盟國家的學生有60人。此外,海南省還有點對點的獎學金投放,定向吸引人才。比如,海南省設立友城獎學金,從2018年開始,在五年內每年給予菲律賓巴拉望省10個全額政府獎學金名額,菲方學生得以在海南師范大學學習。而在不同高校學習的東盟國家留學生還可以獲得校方的獎學金,比如在海南大學就讀的留學生中就有不少人獲得了海南大學獎學金。
除了在經濟上為留學生們提供保障,海南高校還基于“一帶一路”背景下東盟國家留學生們的需求,調整課程設置與結構。比如海南大學專門于本科階段開設商務經濟專業,意在培養一些經濟學方向的留學生,使他們能夠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投入“一帶一路”建設。
可見,海南省各高校為了吸引留學生,出臺一系列政策為留學生們保駕護航,切實為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貢獻“海南力量”。
發揚特色,對外“輸出”。海南省不僅在“引進來”上做了許多嘗試,在“走出去“上也充分發揚特色,依托政策,把愿景變為現實,一步步完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海南省的知名高校已經開展一系列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形式也十分多樣(如海南大學與美國密蘇里州大學的3+1+1項目、SAF項目;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的中奧學院等)。但是過去交流合作的對象主要以發達國家的高校為主,而非東盟國家的學校。目前,海南高校已經轉變角色,成為資源的輸出方,沿用過去合作辦學的成功經驗“走出去”辦學,并且“走出去”辦學的專業也是海南省高校的優勢專業和特色專業,如旅游管理、熱帶農業、熱帶疾病等專業。海南大學已經于2017年率先與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聯合舉辦的旅游管理碩士項目,海南省還設立了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和“中國-東盟教育培訓中心”。目前,海南高校與東盟國家36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諸多舉措都保證了海南高校更好地“走出去”。
在漢語的國際推廣工作上,海南省選派了大量漢語教師和志愿者到東盟國家。此外,海南師范大學與馬來西亞世紀大學合辦了1所孔子學院,海南大學與泰國先皇技術大學合辦海上絲路孔子學院分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與積極推進與科摩羅大學共建孔子學院。建立孔子學院,傳播漢語和文化,是幫助中國“走出去”、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利用海南和東盟國家在文化上的淵源,促進孔子學院在東盟國家的建立和開展教學,是海南高校的應有之義和教育擔當。
即使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海南—東盟高校間的教育合作和交流已經擁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仍有一些問題不容忽視。目前為止,國際教育交流合作仍未全面鋪開,只集中在個別學校。大部分學校的招生能力有限、渠道狹窄,很多學校和國外學校的合作常常只停留在雙方領導的洽談層面,缺乏進一步的落實。并且許多高校的師資力量還不能滿足國際教育的需要,而對于留學生的管理也缺乏有效和科學的機制,校內對接的機構職能分工不明確,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專門針對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相關職能部門。一系列的問題都成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深入發展的阻礙,亟待解決。在此,筆者試提出幾點建議。
注重深度,拓寬廣度。在開展教育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梯度地進行合作。比如在互派留學生的條件還不成熟的階段,可以先完成跨國科研項目的合作,由點到面地推進交流與合作。創新合作形式,避免交流只流于表面或單一化,無法推進和落實。同時,各高校要更加積極地擴大東盟國家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優化留學生的結構;提升教師素質,保障留學生接受的教育質量。
此外,在課程設置方面,各高校應該根據東盟國家的現實國情,調整面向東盟國家留學生的課程設置。欠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更傾向于攻讀實用性學位課程,因此應該重點開設與“一帶一路”戰略相關的學科專業,使之能夠幫助留學生學以致用。并且,應該發掘不同學校的優勢學科和重點學科,有針對性地與不同類型的國外高校展開合作和接受留學生,這樣才能發揮優勢,利用特色全面打開教育合作交流的局面。此外,應該在國內高校內加設小語種課程,打破語言障礙,幫助國內的教育資源更好地“走出去”。
完善制度,明確職能。為了更好地管理留學生,理應設立專門管理國際教育的部門。明確職責、分清責任。應該組織在國際教育合作管理上有所欠缺的學校向有成功組織經驗的學校進行學習和借鑒。在各部門之間建立具體完善的分工合作制度,明確職責、分清責任。 并且定期應該有相關部門,對于留學生們在校學習和生活的適應情況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既有的政策、課程和制度進行完善或調整。
“不弛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海南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高等教育合作仍然是任重而道遠,需要腳踏實地地走好每一步。海南省作為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聯系的紐帶,應該不斷地加強教育方面與東盟各國的合作,要切實地做好調研、找準定位、完善機制,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在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夯實和進取,才能不斷適應時代對于高等教育合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魏晶. 淺談海南高校與國外合作辦學的新思路[J]. 瓊州學院學報, 2010, 17(6):21-22.
[2]王少鵬, 西安石油大學, 西安石油大學,西安,. “一帶一路”戰略與跨文化交流[J]. 陜西行政學院學報, 2016, 30(2):115-118.
[3]李渝鳳. 海南——東盟教育國際化現狀及發展策略思考[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8, No.200(08):13-14.
[4]鄧穎穎. 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大力推進海南與東盟文化交流的思考[J]. 新東方, 2018.
[5]劉士祥, 朱兵艷. 國際化視閾下的海南民辦高等教育:現狀與策略[J]. 教育現代化, 2016(24).
[6]張國臣.“一帶一路”背景下海南省國際教育發展審視[J].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學報,2017( 1) : 118 - 122 + 128.
(作者單位:1. 海口經濟學院;2.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