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常交



[摘要] 目的 分析總結梅縣區2011—2018年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職業性噪聲聾病例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8年12月的8 139例職業性噪聲聾體檢者,對其基本情況、職業史、企業性質、行業分布等資料進行分析,總結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結果 梅縣區2011—2018年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總結報告中,共有8 139份體檢資料,發現每年發病人數呈整體上升趨勢(P<0.05);患者主要為工齡15年的男性患者;且集中于大中型制造采礦企業中。結論 梅縣區職業性噪聲聾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防控部門可依據調查總結報告針對性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不同人群實施針對性防治措施,提高職業人群健康。
[關鍵詞] 職業性噪聲聾;梅縣區;發病年齡;性別;地區;工作類型
[中圖分類號] R13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b)-0167-03
職業性噪聲聾屬于一種聽力性損傷疾病[1],主要由于勞動者長期暴露于噪聲環境中工作所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改變,近幾年來,職業性噪聲聾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對部分職業人群身體健康造成為嚴重損害,受到越來越多社會關注[2]。該文主要對梅縣區2011—2018年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病例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收集梅縣區8 139例噪聲作業勞動者的在崗職業檢查資料。
1.2? 方法
收集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基本資料,分析患者基本情況、職業史、企業經濟類型、行業分布等基本資料。
1.3? 統計方法
借助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組間數據差異進行檢驗,計數資料[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職業性噪聲聾發病率
2011年1月—2018年12月梅縣區共有8 139名噪聲作業工人進行在崗職業體檢,其中共有45例確診為職業性噪聲聾,占同時期職業病的20.21%(不包括塵肺),2011—2018年發病率分別為0.00%、0.00%、0.00%、0.00%、0.14/100萬、0.65/100萬、0.67/100萬、0.41/100萬,對其數據進行進一步線性檢驗發現,除2018年發病率外(P>0.05),2011—2017年職業性噪聲聾發病率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P<0.05),見表1。
2.2? 人群分布
2.2.1 性別分布? 2011—2018年梅縣區共發現45例職業性噪聲聾患者,其中男患者39例,年均發病率為1.46/100萬;女患者6例,年均發病率為0.38/100萬,男性患者發病率顯著高于女患者(P<0.05);患者男女比例為6.5:1,顯著高于全國男女比例(1.8:1)。見表2。
2.2.2 年齡分布? 在職業性噪聲聾患者中,最小年齡患者為23歲,最大年齡患者為58歲,平均年齡為(38.52±6.44)歲,2011—2014年未出現患病人數,2015年平均患病年齡(35.42±5.16)歲、2016年平均患病年齡(36.78±6.13)歲、2017年平均患病年齡(38.10±5.96)歲、2018年平均患病年齡(37.24±5.73)歲,各年份患病年齡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3 工齡分布? 在45例患者中,工齡<5年有4例,占比8.89%;工齡在6~14年有15例,占比33.33%;工齡在15~25之間有20例,占比44.44%;工齡在26以上有6例,占比13.33%,各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職業性噪聲聾患者職業分布
2.3.1 職業性噪聲聾患者行業分布? 在2011—2018年45例職業性噪聲聾患者中,就職于礦山行業有18例,占比40.00%;就職于電力行業有11例,占比24.44%;就職于石材加工行業有8例,占比17.78%;就職于水泥生產行業有4例,占比8.89%;就職于家具生產行業有3例,占比6.67%;就職于織帶行業有1例,占比2.22%,各行業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3.2 職業性噪聲聾患者企業規模分布? 按照企業規模進行統計,45例職業性噪聲聾患者中,于大型企業就職患者有22例,占比48.89%;于中型企業就職患者有11例,占比24.44%;于小型企業就職患者有8例,占比17.78%;于不詳企業就職患者有5例,占比11.11%;于微型企業就職患者有1例,占比4.44%,見表5。
3? 討論
近幾年來,我國工業進程不斷推進,生產制造業在該背景下發展迅速,大量勞動者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生產性噪聲,在未做好充分防護措施情況下,巨大噪聲干擾對正常工作開展造成干擾,降低工作質量與效率,同時可能對工人聽力造成永久性損傷,嚴重者出現職業性噪聲聾[3]。在梅縣區2011—2018年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總結分析表中,該地區每年患病人數呈現上升趨勢,但該地區8年內報告例數僅有45例,報告率不高[4],可能只是病例中少數部分,考慮與漏報誤診相關。隨著該地區工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原來僅表現為聽閾提高的勞動者,聽力損傷會迅速加重,出現更多職業性噪聲聾,因此,職業病防控部門應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尤其是《職業病防治法》修改后,取消了職業健康檢查的省級資質要求,放寬了職業健康體檢的門檻,職業病監測應該全覆蓋,每年對監測結果作出風險評估總結。
在該文分析報告中,從患者工齡方面來看,主要集中于5~15年工齡范圍內,當工齡超過15年后,患病人數顯著減少(P<0.05)。分析其中原因為企業職工長時間接觸高強度噪聲刺激,且操作期間未佩戴個體防護用品,進而導致職工噪聲提前發生[5]。因此,各企業部門應足夠重視職業病防治工作,實現早發現、早識別、早上報。每年患者平均發病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職業性噪聲聾報告病例主要發生在大中型企業中,在微小型企業中上報患者有2例、8例,防控中心認為上報例數較少,因為在平時調查所接觸的微小型企業中對職工健康防護并不是十分重視,職業健康檢查頻率低,導病例誤診[6]。在所調查行業中,各行業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礦山鉆工、石材切割工和電氣機械操作工等行業工種職業性噪聲聾發生率更高。因此,職業衛生執法部門應加強采礦業與制造業等高噪聲危害企業的監督管理,鼓勵用人單位不斷改革技術,減少個人噪聲接觸時間,降低甚至消除噪音的危害。同時要求各企業規范開展職業健康體檢,給噪聲作業工作的勞動者提供標準個體防護用品,同時加強職業病防治知識的宣傳培訓,不斷強化企業責任意識以及勞動者的自我防護意識,從而控制或者降低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生[7],切實保障廣大勞動者的健康權益。
[參考文獻]
[1]? 李秀婷,曹敬蓮,鐘麗,等.職業性噪聲聾的發病危險因素研究進展[J].環境與職業醫學,2015,32(2):175-180.
[2]? 王欣,曾強,唐慧晶,等.2006-2015年天津市職業性噪聲聾流行趨勢及影響因素[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7,28(2):38-41.
[3]? 朱文靜,丁幫梅,沈涵,等.江蘇省2006-2013年職業性噪聲聾診斷結果分析[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5,33(9):671-673.
[3]? Lie A,Skogstad M,Johannessen HA,et al.Occupational noise exposure and hearing: 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Health,2016,89(3):351-372.
[4]? 郭美瓊,郭翔,林輝,等.職業性噪聲聾診斷實踐體會與建議[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6,34(3):209-211.
[5]? Norbert K,Eva B.Occupational noi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nsiderations on the interrelation of noise with job demands[J].Noise & Health,2015,17(75):116-122.
[6]? 王云慈.職業性噪聲聾的危害程度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8):1236-1237.
[7]? 胡鳳霞,王瑛,楊海兵,等.對2007-2016年蘇州市職業性噪聲聾發病情況的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2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