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香 施繼玲
[摘要] 探討人本主義在兒科診療中的重要性及應用。醫生與患兒溝通需要特定的技巧,精心的準備并不斷練習。根據各年齡期患兒語言能力心理行為特點及住院后的心理反應不同醫生與其溝通的技巧和方法也不同。有效的溝通能營造良好的醫患關系,減少醫患糾紛,打造和諧的就醫氛圍,有利于身心健康及疾病的恢復。
[關鍵詞] 兒科診療工作;人本主義;人際溝通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7(b)-0187-02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m in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I Chun-xiang, SHI Ji-ling
Kunm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650000 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ism in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octors and children need specific skills, careful preparation and continuous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behaviors of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fter hospitalization,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re differ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an create a goo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reduce doctor-patient dispute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medical atmosphe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disease.
[Key words]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Humanism;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本主義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個新學派,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建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其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強調發揮人的積極能動性,把人看作積極體驗、對自身負責的個體,開辟人文治療模式的新篇章[1]。
人本主義理論堅持強調以人為本,研究人整體的各方面,最終落腳于人的自我實現。“醫乃仁術”,中國傳統醫德是以“仁心”作為人性的依據,因而“仁”自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醫德[2]。在自己10余年兒科診療工作中,通過運用“人本主義”理論,較好處理診療中多層次、多角度的人際關系,探索程序嚴密、運行高效、執行順暢醫療工作機制,對提高醫療質量起著重要作用。
1? 兒科診療中現實存在的幾對關系
兒科診療工作中針對的服務對象是一個特殊群體,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中的小皇帝,性格單純直率,理解和表達能力有限,致使醫患關系建立起來尤為復雜。在兒科診療過程中,醫生不僅要與服務對象維系良好的關系,也需要與家屬、醫生、醫技人員和行政人員共同協作配合,才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整體的連續的診療服務。
1.1? 醫生與患者的關系
醫療服務過程中涉及多方面的人際關系,但其本質是以患者為中心延伸開來的。醫患溝通是醫療過程的重要組成,加強醫患溝通體現了醫學人文關懷的理念,也保障了診療過程的順利進行[3],良好的醫患關系直接決定著醫療效果。對此,醫生應將自己視作醫患關系建立的主導者,重視社會情感的撫慰,而非一味輸出醫療信息;在就診過程中,一旦出現患者“鬧”的情緒和行為時,應積極挖掘患者的真實需求點[4]。但兒童由于年齡幼小,認知功能水平低下,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很多時候無法準確表述病情,給醫生的準確診療帶來難度。有的兒童在經歷過扎針的疼痛后,產生了心理陰影,害怕見到穿白大褂的醫生,醫生診斷時大哭、大鬧不配合,會給醫生帶來巨大心理壓力,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
1.2? 醫生與家屬的關系
兒科又稱啞科,兒科醫生診斷患兒除了家屬的主訴,主要靠望、聞、切,所以在兒科的醫患關系主體是醫生和家屬的關系。兒童還處于尚未成年的成長階段,自我意識、自我判斷能力還不成熟,無民事行為能力。兒童患病后,基本是由家屬代為提供患兒資料并對醫療工作提出要求。但很多時候,由于孩子生病,家長的情緒不穩定,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情緒產生較大波動,不但不利于開展診療工作,有時稍微處理不當,很容易引發醫患糾紛。故兒科醫生在工作中的主動耐心熱情、高超專業技術、優良的醫德作風對患兒及其家屬的情緒、思想等有著重要作用[5]。這樣在能有效化解問題和矛盾的同時,更有助于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療。
1.3? 醫生與護士的關系
在醫療服務工作中,除了服務對象,醫生與護士的關系最為密切,并且護理人員在醫療服務部門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醫護關系在醫務人員的相互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醫護關系是醫生為了服務對象的健康與護士建立起來的工作性人際關系,其實質是一種群體、同事合作關系。醫療和護理是兩個不同的專業,雖有各自獨立的工作體系,但醫護本就一家。只有醫生與護士協同合作,才能滿足服務對象各方面的要求,在兒科醫護間溝通中應用標準化溝通方式,效果顯著,能夠改善護患關系,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6]。
1.4? 醫生與其他工作人員的關系
在診療工作中,醫生的交往還涉及眾多其他的關系。如醫生與醫療衛生行政部門的關系,醫生與醫療部門后勤人員的關系等,需要醫生理解各種關系的特點,在工作過程中與各層次、各專業人群保持良好的協作互助關系,充分發揮醫生在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統籌領導作用。隨著現代醫療專業模式的發展,人本主義的醫療理念逐漸滲透到診療的各個領域。醫生應從整體的角度看待服務對象,重視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各方面問題,處理好診療工作中的各方面關系,相互協調、配合,共同提高醫療工作質量。
2? 兒科診療中運用人本主義處理好幾對關系
2.1? 摸準患兒心理,營造良好診療氛圍
①建立良好語言溝通,溝通時應用兒童熟悉的詞語,并多采用肯定方式。有時甚至很幼稚可笑,醫生應表示接受與理解,以免使兒童失去安全感和對醫生產生恐懼。患兒的身體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免疫力較差,病情變化比較快,自我表達能力比較弱,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7]。因此,身體上出現發熱、疼痛等不適后,多數患兒往往表現出煩躁,更無法以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且部分患兒對于霧化、喝藥產生恐懼,從而會產生對醫生的恐懼心理,醫生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適應兒童的心理狀態,兒科醫生在與兒童交談時要認真傾聽,不要隨意打斷,運用較慢、均勻的語調,穩重的聲音、引起兒童的注意與反應。②有效緩解焦躁情緒。醫生的穿著應整潔大方,盡量做到面帶微笑,表情自然,盡可能給患兒留下良好印象,消除緊張心理。除治療診斷外,醫生與患兒交流時無需戴口罩,可減輕兒童的恐懼心理。對于嬰幼兒,可通過分散注意力,握手等方式消除其緊張情緒,使其獲得情感上的安慰。③努力提高診療技術。診療技術在溝通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嫻熟、敏捷、準確地診療技術容易贏得患兒的信賴。操作時盡量做到鎮定自如、有條不紊,才能使患兒及家屬從心理上接受,得到他們的信任。
2.2? 贏得家屬尊重,疏通診療環節障礙
兒科醫生與患兒家屬的有效溝通,取得患兒及其家屬的理解,是正確評估患兒病情、發揮治療最佳效果的關鍵。①緊扣病情進行溝通。孩子生病,家屬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并希望盡快得到義務人員對孩子的診治。因此,在被問及有關孩子的情況時,家屬通常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所以我們要確定交談的目的和主要內容,避免離題。②建立彼此信任關系。只有家屬對醫生絕對的信任才能有效開展診療工作。良好的溝通有助于樹立權威、建立信任關系。與家屬溝通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從病人家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留意溝通對象理解程度,以及對兒科疾病的認知程度和對交流的期望值,關注患兒家屬的反應情況。發自內心的接受是開展診療工作的良好開端,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孩子的病情客觀、實際的表述給家屬,將治療方案、用藥選擇、不良反映清楚明白的告訴家屬,為開展治療打下基礎。③結合實際開展診療。同樣的患者,相似的病情,卻有著不同的治療方法。這需要醫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結合此時此刻的情況,進行綜合全面的評估,從而確定簡單有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承受最少的痛苦,享受最好的診療效果。
2.3? 強化溝通協作,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診療工作中積極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證各部門之間協調合作,提高診療工作效率,減少或避免醫療糾紛的發生的基本條件,也是醫療實踐中的一項重要部分。嚴格醫院工作過程中的四查三對,發現問題及時有效的溝通;加強交接班制度的管理及實施,尤其是重點對危重癥患兒的病情溝通;醫護人員發現在醫療過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應及時糾正;同時在醫院內部各部門后勤、醫務、功能各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制度,互相聽取建議,打造和諧、以人為本的就醫環境。
3? 結語
兒科診療工作中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不僅需要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技術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以人為本,從古代的“大醫精誠”還是現如今的“以人為本”[8]均體現了人本主義在兒科診療過程中的重要性。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只有掌握了溝通的原則并能靈活地、恰如其分地運用溝通技巧,才能與患兒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最終達到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適應個體需要的身心整體診療,使患兒達到理想的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 吳杰,郭本禹.阿德勒心理治療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影響[J].醫學與哲學(A),2018,39(3):50-53.
[2]? 金慧,徐麗.論醫學生醫患“交往技巧”能力的培養[J].醫學與哲學(A),2012,33(12):65-66.
[3]? 付佳,徐琪,李彥林,等.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在臨床實習生中的重要性[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34):45-47.
[4]? 陳娟,趙宇佳.認知不對等:來自兒科診室的醫患關系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7(7):90-106.
[5]? 張愛真.語言行為在兒科醫患溝通中的重要性[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9):2587-2588.
[6]? 何結平.標準化溝通方式在兒科醫護間溝通中的應用分析[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8,7(4):150-151
[7]? 黃爾佳,齊龍,譚慧,等.標準化溝通在小兒心血管外科醫護間溝通中的應用[J].中國循環雜志,2017,32(z1):228.
[8]? 李柔曼.兒科醫患糾紛的倫理歸因與對策研究[D].錦州:錦州醫科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