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巧
[摘 ? ? ? ? ? 要] ?對一個組織而言,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要想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必須提升其自身的“心理資本”。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心理資本對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教師工作績效的提高以及職業發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心理資本”也逐漸成為高校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關 ? ?鍵 ? 詞] ?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心理資本;內涵;特點;作用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056-02
“心理資本”這一概念的提出歷史性地突破了傳統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的思維方式,標志著資本新時代的到來。作為人力資本開發與管理之源,其價值不可估量,逐漸成為影響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要素。心理資本對發掘和利用人力資源潛力有重要作用,也逐漸成為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心理資本的內涵
心理資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簡稱PsyCap)最開始出現在1997年,是由經濟學家Goldsmith提出來的。他認為“心理資本”表示對自我的認知、對工作態度的感知以及個人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征,而這些心理特征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工作績效。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Martin Seligman以及其他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對健康個體的成長、培養和自我實現關注的較少,于是他們號召要幫助健康的人變得更幸福、更多產和發揮人的潛能,他們這一號召掀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
2004年,Luthans教授在總結積極組織行為學中所包含的標準的基礎上,指出心理資本是“一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積極心理狀態”。2005年Luthans正式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心理資本是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1)在面對充滿挑戰性的工作時,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來獲得成功;(2)對現在與未來的成功有積極的歸因(樂觀);(3)對目標鍥而不舍,為取得成功,在必要時能調整實現目標的途徑(希望);(4)當身處逆境和被問題困擾時,能夠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超越(韌性),以取得成功。盡管關于心理資本概念界定有不同的觀點,但Luthans等人對心理資本的定義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本文也采用Luthans等人的心理資本定義。
(一)自我效能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97)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認為人們對自己能夠完成某一特定任務的可能性估計就是對其自我效能的估計。Luthans(2006)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對自我效能有五個關鍵發現:與具體領域有關,并不能直接遷移到其他領域;建立在練習或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總有提升的空間;受他人的影響;是不斷變化的。
(二)樂觀
積極心理運動之父Martin Seligman認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或歸因風格,即把積極的事件歸因于自身的、持久性的和普遍性的原因,而把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性的及與情境有關的原因。個體歸因風格不同,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會不同。一般來說,樂觀的人傾向于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歸因于自身,并且認為這些因素在自己的掌控范圍之內,日后還會持續起促進作用,因此,這類人能夠積極看待過去、現在與將來,對自己很有信心,預想事件會朝著好的一方面發展。消極的人傾向于將消極的事件歸因于自身,而且認為這種因素還會持續,把積極的事件歸因于外部的短暫性的因素,因此,這類人對待生活、工作比較悲觀,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不好的事情隨時會降臨。Luthans在Martin Seligman的基礎上,對樂觀做了進一步分析,他認為樂觀是可以測量、開發和利用的,是一種現實的、靈活的樂觀,樂觀者能夠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中各類事件的樂趣,并且從中總結心得體會。
(三)希望
堪薩斯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里克·斯奈德(Rick Snyder 2002)將希望定義為:“在成功的動因(指向目標的能量水平)與路徑(實現目標的計劃)交叉所產生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斯奈德指出,希望是認知或“思考”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個體能夠設定現實而又有挑戰性的目標和期望,然后通過自我引導的決心、能量和內控的知覺來達到這些目的,這就是“動因”或“意志力”,他認為“路徑力”或“途徑”也是希望的組成成分。“動因”或“意志力”是指能夠促進個體朝著既定目標不斷努力的一種推動力,“路徑力”或“途徑”是指個體為了實現目標而尋求的方法或方式。
(四)韌性
積極心理學運動之前,韌性的研究關注點多集中在危險兒童、問題少年、功能失調家庭這類群體上。積極心理學家Ann Masten認為,韌性及其組成要素是指個體的任何年齡和條件下,都可以被測量、維持與開發的日常技能和心理優勢。Masten和Reed認為“韌性資產是根據某一具體的結果效標,一群人及其所處情境中,能夠帶來積極結果的一種可能測量的特征”。Luthans把韌性定義為:“一種可開發的能力,它能使人從逆境、沖突和失敗中,甚至是從積極事件、進步以及與日俱增的責任中快速回彈或恢復過來”,后來又進行了進一步擴展,認為韌性作為心理資本的組成部分,不僅包含從困境中,還包括從非常積極、挑戰性事情恢復過來的能力以及超越平凡的意志力。
(五)其他潛在的心理資本
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是最符合心理資本所包含的標準的。隨著積極心理學知識體系的豐富以及相關研究的推進,心理資本的內容也得到了豐富,個體所表現出來的許多獨特的心理優勢以及積極的心理構念也被認為和心理資本相關,如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有創造力和智慧;情感體驗方面的優勢有幸福感、沉浸和體驗、幽默;可能存在的社會優勢有感恩、寬恕、情緒智力、精神性;更高層次的優勢有真實性和勇氣,這些都被認為是潛在的心理資本,會對工作績效產生積極影響。
二、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心理資本的特點
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在高職師資隊伍中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心理資本所呈現出的特點具有心理資本的共性,也具有不同特點,總的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穩定性
心理資本是人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一個人對待生活以及一切事物的一種積極態度,這種心理狀態和環境因素、組織因素、工作因素等密切相關。心理資本的產生建立在這些因素的基礎之上,同時,心理資本的積累與提升又會反過來促進這些因素的發展。如一個人具有豐富的心理資本,就會使他有較強的自我效能,對自己有自信心,認為任何事情都會朝著好的方面發展,也具有較強的意志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從而會使他擁有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具備穩定的職業意識與良好的職業道德,因此,心理資本本身就是一個變量。新進教師在入職初期,無論是在知識、技能、人際交往方面,還是對職業的認識、對組織的認同方面大多還處于不穩定時期,其所表現出來的心理資本也就具有不穩定性。
(二)差異性
一般來說,高職新進教師主要包括應屆畢業生、初次從事高職教育教學工作的非應屆畢業生以及新招聘的有一定教育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不同的個體在個人經歷、知識儲備、技能水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應屆生需要完成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角色轉變,從“學習者”轉變為“教育者”,在轉變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沮喪、恐懼等消極心理,自我效能低,對工作抱有的希望不高。非應屆畢業生主要是要適應工作環境、工作內容、人際交往方面的變化,他們有一定的社會或工作經驗,對新工作充滿新的期待,自我效能較高,充滿樂觀,對待困難和挫折也能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新進教師因為個體的差異性,其心理資本也會有差異性。
(三)可開發性
廣大心理學家以及組織管理者通過實踐證明心理資本具有可開發性,也就是說經過一些短期而高度集中的微干預,就可以對個體的心理資本進行改善和提高,給組織帶來潛在收益。有研究者經過大量的實證研究,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經過早期的微干預以后,研究對象的心理資本平均可以增長2%左右,并且這一數值還只是保守估計。也就是說,如果組織能夠采用合理而有效的心理資本干預措施,就可以提升個體的心理資本存量與質量,從而達成預期的目標。
三、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心理資本的作用
(一)促進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關注“出現了什么問題”,并試圖通過管理制度、薪酬福利改革、工作崗位調整、績效考核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些方法不能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全部潛能。在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所需要關注的卓越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需要轉入如何促使人才達到最佳狀態,激發人的無限潛能,這些就是一個人的心理資本。
(二)促進高職院校的管理改革
根據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共有高職(專科)院校1388所,中等職業學校(機構)8181所。中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院校畢業生在每年的新增勞動力中占到了70%。隨著產業的轉型升級,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的選擇、各類標準的建立都需要對接產業、行業、企業的變化,這些變化促使高職院校不得不進行管理方面的改革。高職院校管理改革的中堅力量就是教師,如果教師對改革帶有抵觸情緒,改革便難以推進。新進教師對學校的管理改革還處于不熟悉、不理解的狀態,多是被動接受,改革也難以有成效,如果新進教師有豐富的心理資本,他們就會對改革抱有希望,持有樂觀的態度,也會欣然接受并且通過自己的意志力去積極推行。
(三)促進新進教師提升工作績效和職業發展
高職院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需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同時還需要兼顧學生后續職業發展的能力培養,壓力較大。新進教師因為角色的轉變以及崗位的轉換,所面臨的壓力更大,如果缺乏心理資本,他們難以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效能降低,對待工作中的諸多不順只會加以抱怨,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工作情緒和工作績效,甚至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新進教師的職業發展。因此,豐富的心理資本可以使新進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產生正能量,激發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熱情,緩解職業壓力,提升職業幸福感,促進職業發展。
(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他們自身的個性品質、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學生。高職院校新進教師分布在不同崗位,如專業教師、教輔人員、輔導員等崗位,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新進教師在工作中產生的焦慮、悲觀、緊張等不良情緒,不僅直接影響自身職業心理的健康發展,更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樣的,一個充滿正能量,對待生活、工作積極向上的老師也會把自身的正能量傳遞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結語
現今社會競爭壓力日趨激烈,各個組織也開始意識到“人才之戰”的重要性,也逐漸將關注重點轉到心理資本的探討上。心理資本已經超越了現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人力資本關注的是“你知道什么”,社會資本關注的是“你認識誰”,心理資本關注的是“你是什么樣的人”“你相信自己能夠做什么”“你會去做什么”“你能成為什么樣的人”,心理資本蘊含的巨大潛能將會使其繼續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研究的關注點。
參考文獻:
[1]李力.教師職業心理資本的測量與開發[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
[2][美]路桑斯.心理資本[M].李超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
[3]李名國.心理資本創造績效[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4.
[4]王小艷.高校青年教師心理資本開發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2015.
[5]蔣立杰.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編輯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