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芃江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以前粗放型經濟發展下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2015年中共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出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積極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國家審計在經濟責任和生態文明方面的預防作用、揭示作用、抵御作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審計
(一)經濟責任審計
經濟責任審計屬于我國特有的審計制度,是由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所決定。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經濟責任制度也應運而生并不斷完善,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下,國家治理中逐漸凸顯出經濟責任審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國家審計下的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全面監督我國經濟方針政策和相關決策的貫徹落實,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其二,揭示經濟發展中資源利用不合理、嚴重損壞國家公共資產等現象;其三,抵御高排放,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經濟責任審計是以促進被審計對象經濟性發展,有效承擔維護國家資源責任,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一種獨立性經濟監督活動。
(二)生態文明審計
生態文明審計是我國審計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審計是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獨立經濟監督或控制工具(王愛國,2017)和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不可缺位的監督與輔助系統。同時生態文明審計是指為了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推動集約型、綠色性、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由國家審計為審計主體,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審計準則、財經理論以及中共中央2015年《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治理理念,并采用適當的審計方法對被審計單位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資源的利用率低、節能減排不達標、水污染以及大氣污染等問題進行核查、鑒證、認證和評價,以促進被審計單位在盈利為目的同時,有效地承擔維護生態文明的責任,促進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一種獨立性經濟活動。
二、問題緣由——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的不平衡
20世紀80年以來,隨著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不斷推進,各地政府為推進經濟的迅速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曾遵循“邊發展、邊治理”,“先發展、后治理”等不合理的經濟發展理念。據相關數據表明,2004-2014年的十年期間我國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并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逐年遞增。同時,在此期間能源消耗總量也隨著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遞增。這意味在我國經濟大力發展下,生態文明惡化趨勢明顯,同時,表明國家資源利用率低下。這表明在改革開放下,隨著“人類中心主義”為價值取向以及唯GDP論的高速經濟發展下,我國生態文明“負外部性”趨勢越趨明顯,生態文明平衡已被打破,但我們必須認識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處于一種辯證關系下,當前的對立關系需由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審計將其二者向可持續性、集約型、綠色性經濟發展。
三、機理作用——國家審計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
(一)預防生態文明下的粗放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率
生態文明審計在對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作用和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經濟發展方式預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同時,經濟責任審計也將通過對決策者實施任前審計、任中審計、任后審計,有效預防決策者在生態文明建設大背景下作出粗放型發展的決策。經濟決策時,可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審計“內控”系統,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經濟發展項目進行風險預警,從而預防粗放型經濟項目的落地,不僅如此,還將通過其預防功能,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資金專款專用,從而達到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二)揭示經濟發展下的生態破壞,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揭示功能,是指國家審計通過監督和檢查各項治理政策措施貫落實情況,反映其真實情況和揭示存在問題的功能,從而促進治理政策的落實到位。(劉家義,2012)在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下,可充分地將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建設審計相結合,運用其揭示功能,揭露一些不合理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態文明建設主管單位在監控經濟發展時,執法不嚴,行政不作為等問題,從而優化產業結合和資源配置,從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四、平衡路徑——國家審計服務于國家治理
(一)統籌兼顧,完善經濟與生態審計制度
經濟責任制度屬于我國特有的審計制度,同時生態文明審計制度是我國近幾年所提出,并在不斷完善的審計制度。因此,在新時期下,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統籌兼顧,創新和完善經濟與生態審計制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下述三點創新完善經濟與生態審計制度的具體路徑:1.創建審計資金統一由中央財政撥款制度,提高其獨立性;2.構建經濟與生態審計的第三方復審制度,第三方復審由審計事務所擔任,提高其專業性;3.創新監察、審計、環保三方共審制度,實現1+1+1>3的目標,從而提高經濟責任審計的權威性、有效性和實效性和提高生態文明審計的專業性。
(二)與時俱進,創新經濟與生態審計相耦合的技術方法
在新時期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入,大數據的蓬勃發展,經濟與生態審計相耦合的技術方法創新具有其重要的時代性和必要性。因此,需加強技術方法的創新,適應新形勢、運用新技術,以持續推進我國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當前,在創新經濟與生態審計技術,有以下四個方面:1.不限于當前傳統的資金運用審計,需加強項目經濟性和項目生態效益性審計,拓展審計范圍;2.運用好現有的專業技術,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環境質量監測等技術相結合,對所審計經濟項目進行更加專業地判定。3.充分運用大數據,對所有已審計項目和在審計項目數據進行充分對比,從而預判項目的經濟性和生態效益性,達到預防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經濟發展。
(三)明確目標,增強審計人員的主動性與專業性
審計人員的素質能力是國家審計的重要支撐部分,并且在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審計的過程中,需涉及到黨政干部工作績效考核條例、經濟、生態、自然資源、社會及管理等相關領域知識,然而,我國大部分審計人員知識儲備僅限于財會知識。因此,增強審計人員的主動性和專業性具有不可代替的現實意義。第一,開展審計人員生態、自然資源、社會、經濟以及管理方面的針對性培訓,并與環保人員相結合,組建一支經濟與生態審計相結合的專業化隊伍;第二,所審項目成效與影響與審計人員工作績效,考核辦法,晉升制度相掛鉤,從而提高審計人員的主動性;第三,通過與高校、第三方環境評估機構和經濟決策機構多方位合作,彌補現有的審計專業不足問題。
五.結語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發展階段,粗放型經濟正逐步向集約型經濟轉變,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正在不斷的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在加速轉化。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子系統中的內部監督系統,將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和生態文明審計,平衡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矛盾,從而促進我國深化體制改革,到達經濟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目的。(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