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銘
[摘 ? ? ? ? ? 要] ?云計算的迅速發展給信息化建設帶來了從硬件資源到數據架構的全面變化,給信息化增加了前所未有的資源彈性。針對高職信息化建設的突出問題,結合教育信息化2.0的建設要求,簡單介紹在不同層面利用云計算實現教育教學與信息化建設進一步融合的方法與應用可行性。同時,在可行性與建設規劃中的運用策略兩方面對利用云計算更好更快地推進高職信息化建設作闡述。
[關 ? ?鍵 ? 詞] ?高職;信息化;云計算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148-02
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發展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職院校信息化投入也不斷加大。據統計2018年我國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項目采購中標金額屢創新高。但是從投入項目來看,其中基礎網絡、帶寬、多媒體設備、教學運行管理系統仍然占據著“半壁江山”[1]。重硬件、輕軟件的建設態度仍然存在。高職院校所需要的教學資源需要突出職業的定向性和教學的實踐性。不斷更新職業教育資源相較一次性硬件投入將會給高職教育帶來更大的突破。因此,研究一種新的高職院校信息化發展方式,從而有效提升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推動高職教育蓬勃發展。
一、高職學院信息化發展現狀
職業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將利用信息技術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起來。其宗旨在于能夠在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時刻與當前最新技術緊密結合,同時能夠讓學生更快地在信息社會中學會立足,并對信息時代的高速變化有更強的適應能力[2]。
我國的高職信息化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既面臨著摸石頭過河的發展困境,同時也面臨著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無奈現實。現階段存在以下幾個主要的不平衡點:高職院校之間信息化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發達地區的高職信息化要遠好于經濟相對落后區域;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水平也要明顯好于普通高職院校;擁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因信息技術素養較低而無法更好地與當下的信息社會相契合,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教師缺少一定的實踐經驗在課程實踐中顯得力不從心[3]。
從教育信息化概念被提出至今,信息化投入已經從硬件轉向了軟件,但是很多教師仍然沒有走出信息化就是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授課的誤區。信息化投入的不平衡、教育資源的不平均、教師信息素養與實踐經驗的不對稱成為目前國內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矛盾。
二、云計算在高職信息化建設中的可行性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如何繼續深化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中之中[4]。教育資源與云計算技術的融合是快速普及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云計算技術在近幾年的發展已經將信息化從購買設備重構為購買服務。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離不開云計算的支持。構建一個成本低廉、易于擴展、定制化程度高的云平臺將教育資源作為一項能夠和水電一樣便利的公共資源提供給學生,將會成為推動落實教育信息化2.0的新契機。
云計算的核心理念在于服務用戶,其一切技術的目的都旨在向不同的用戶群體提供各類型的服務。目前,常見的云計算服務共有三類,分別是軟件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
1.SaaS是指主要提供軟件服務的云計算服務。用戶無需指出額外的硬件成本以及開發成本即可使用WEB瀏覽器通過互聯網使用所需要的軟件。
2.Paas是指主要提供平臺服務的云計算服務。用戶可以在指定的平臺上自行定制開發所需要的頂層應用。用戶只無需考慮平臺兼容性的問題即可完成研發工作。此模式的云計算技術與SaaS較為相似,將平臺本身作為軟件服務的一種來減少用戶的投入將成本盡可能地集中到研發中去。
3.IaaS是指主要提供硬件資源的云計算服務。它通過網絡將硬件設備資源以租賃的形式提供給用戶使用,使用戶可以用相較于自建數據中心以極低的價格來獲取高質量的數據存儲以及高安全性的網絡服務設備。
通過IaaS可以減少信息化建設初期所需要的巨大硬件投入,同時也可以避免在冗長的建設周期中部分設備老化甚至淘汰而造成的資源浪費。也能保證在學院信息化建設人才不足的情況下能夠使用更可靠、更安全的網絡設備與網絡資源。在建設后期也能夠規避巨大的設備更新和維護成本,讓信息化建設的資源更多地分配到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建設上,從而解決高投入、低回報的問題。
目前,學校各專業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不盡相同,信息化建設部門為了保障各項教學業務的正常開展,不得不繼續購置硬件設備。不同的業務需求也造成了各院系獨自發展而無法統一管理的困局。借助PaaS服務可以有效地整合基礎平臺,實現簡化管理、提高運行效率、降低設備閑置率的目的。解決各專業在教學信息化建設中各自為政、反復投入的問題。
高職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學歷教育,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社會服務的能力。為保證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適應工作崗位,高職教育的實習實訓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此類課程的本質是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職業化的學習,但是作為其中關鍵部分的實訓軟件往往存在滯后于社會需求的問題,而實時更新軟件又成為在課程建設投入的負擔。通過借助SaaS能夠讓企業的工作軟件成為學校的實訓軟件,既可以讓學生在教室與崗位之間實現無縫銜接,也能夠讓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得到更加針對性的實踐經驗。
借助云計算技術提供的靈活性能,真正達到讓高職信息化脫離對硬件資源以及數據架構的束縛。利用靈活部署、集中整合的特性,在網絡、設備、平臺、應用各層面實現互聯共享,讓不同地區不用學校的學生都能夠享受同等的優質教育資源。減少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三、云計算技術在高職信息化體系中的運用策略
(一)轉變現有信息化觀念
縱觀國內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歷程,基本都是由院校自主投資采購硬件設備與軟件服務,并以購買的方式獲取數字教育資源。與本科院校相比不論是業務系統還是教學資源都很少選擇自主開發的方式。這既加快了高職信息化建設的速度,略去了摸索和繁雜的修改過程,同時也面臨需要人去適應系統以及教職員工信息技術素養不高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問題。
購入設備與軟件資源的不斷增加,需要有大量的技術人員來進行后期的維護管理以及全校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這導致信息化的引入不但沒能提高效率反而增加了成本。針對這樣的問題,云計算可以通過按需付費來減少成本負擔。通過合理調度現有的網絡及硬件資源就可以實現數字教學資源的優質利用,提升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從而徹底轉變信息化就是靠設備的傳統觀念。
(二)有效整合資源打造校內外混合云
教育信息化進入2.0時代并不意味著要將過去的信息化基礎推翻重構,而是通過利用現有設施構建私有云,在私有云上進行重要數據應用及敏感數據的處理工作。對現有的硬件設備進行重新整合,以運行教學業務系統為重心將教育資源以及并發量大的數據資源等數據遷移到公有云上[5]。將原本分散的實訓系統轉為集中管理模式,充分發揮云平臺的共享特性通過私有云所在校學生開放,以便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要的課程資源和實訓環境。也可以通過公有云改變現有校企合作的固化模式,通過云平臺更好地與企業進行對接,進一步提高高職學校對社會服務的功能。
此外,混合云的部署模式會改變現有的網絡邊界的概念。信息化運維部門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有效開放或隔離相應的數據。借助云服務商的運維能力不僅能夠加強學校各級業務系統的信息安全防護,也為構建一個擴展性更高的校園綜合資源使用平臺提供了可靠的硬件基礎。
(三)繼續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
針對職業教育的特征,云計算能夠適應教學活動中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以教學為主引入云計算提供實時在線教學資源、實習資源、職業基本素養、求職資源。通過云計算為學生的學習生涯構建一站式服務。
高職教師往往是某個技術或行業方面的專家,并不能在專業領域內各方向都能靈活教學。學生的學習也存有一定的局限。引入云計算也能夠通過以職業崗位為單位,實現國內外專業資源共享、專業人才交流,有效地彌補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教師之間的教學差距,讓所有學生都能夠享受同等質量的教學資源。讓專業內各方向的學生都能夠有所側重地獲得知識,互相取長補短。
利用云計算提供的多層次服務延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提高學生對專業領域的探索,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教育資源如同水、電一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必需資源。
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水平與其他高水平國家仍然存在有較大的差距。云計算的蓬勃發展讓教育和互聯網的融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高職信息化建設應當順勢而為、與時俱進。在能夠擺脫硬件束縛的同時,如何在應用層及用戶終端上下功夫建立一個共享互通的平臺來不斷地更新職業教育優質在線資源,縮短學校與崗位之間的距離,實現以職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將成為高職信息化建設者重點思考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戴兵,宋航,李文艷.“互聯網+”高職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171.
[2]張夢娜.淺談高職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推進中如何提高教師的計算機自我效能[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8(12):99-100.
[3]趙學瑤,趙敏之,孫影.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基于全國23所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8,39(16):41-46.
[4]任友群.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解讀之一[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6):27-28,60.
[5]王永祥,柳義筠,何雪利.高職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與構建:基于對國家首批高職示范校的調研[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8):29-32.
編輯 李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