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 路巧 黃曉麗 李延芳
[摘 ? ? ? ? ? 要] ?針對女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頻頻受到侵害現狀的分析研究,呈現了當今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分析產生這種問題的原因,針對此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和“PS”模型構想,以期防治女大學生自我權益受到侵害,為女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營造安全良好的社會氛圍。
[關 ? ?鍵 ? 詞] ?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人身財產安全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140-02
一、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財產安全保護意識不足
女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學費生活費基本來源于父母且比較有限,且她們思想單純,社會經驗缺乏,對財產的保護意識不強。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女大學生的財產損失不僅僅限于遭到小偷的盜竊,更甚者是不法分子以各種形式和名義進行網上詐騙、短信詐騙、電話詐騙等。因此女大學生辨別能力不足或有僥幸心理,就極可能泄露自己的財產信息,導致財產損失。此外,一些女大學生為減輕家庭負擔去兼職,很多不法分子利用這樣的契機發布虛假兼職信息,騙取女大學生交納押金等現象更是在大學生聚集的地方頻頻發生。
(二)人身安全保護意識低
女大學生涉世不深,對世界總抱有美好的幻想,容易輕信輕聽陌生人的“善意良言”,對陌生人的警惕性不高。比如容易相信陌生人或僅見幾次面就以為是熟人;輕易乘坐來源不明的“黑車”,或因有急事而乘坐不規則的交通工具。還有一些女大學生過分的熱心腸,容易應答陌生人的請求,比如對方要求去家里幫個忙等,因這類情況造成女大學生被害、被虐的悲劇。
(三)危險應對能力差
女大學生本身在身體素質方面就處于弱勢,遇到危險時在體力方面就拼不過歹徒,因此要格外提高自己的危險防范意識和處理能力。但很多女大學生可能從小保護的就比較好,也沒有受到過相關的教育,再加上多數女生都有的性格特征:膽量小。所以,當危險真正來臨時,驚慌失措不知如何處理,或是處理不當激起了不法分子的怒意而使自己處于不利的境地。
(四)維權意識薄弱
通過我們大量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另一重要問題是缺乏維權意識。2006年3月15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題目為《職場陷害坑苦學生,大學生維權率只有10%》的文章,指出大學生雖然綜合素質較高,但維權意識不強,受到傷害時,不懂得借助司法的力量解決問題,不懂得怎樣走法定程序保護自己。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多數女大學生會選擇隱忍沉默,更有一部分女大學生想不開,選擇極端的方式,最終傷害了自己。
二、女大學生權益受侵害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父母只關注孩子的知識教育、學習成績,對其他方面不夠重視。此外,不少女大學生自小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受到過度保護,家長往往認為這些事情在孩子上學長大的過程中便會自己慢慢懂得,因而缺少了相關的教育。一些家長即使說了也說得比較簡單,甚至一帶而過,并沒有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什么痕跡。還有很多家長本身權益保護意識不足,自己對社會險惡及法律認識不清,更枉論教育孩子。
(二)學校相關教育的匱乏
根據一些女大學生反映,在以往的學校教育中沒有受到應有的人身和財產保護方面的教育,上了大學之后,這方面的教育也不夠充分。比如有些高校沒有設置這方面的課程,只偶爾舉行過一兩次相關的教育宣講會,但或許由于宣講過程枯燥無聊、列舉的案例不夠典型、宣講人員不夠專業而沒有引起女大學生的重視。還有些學校只是口頭上的宣傳教育,并沒有開展一些實質性的活動來讓女大學生親身感受在走向不法分子的圈套過程中的心理歷程,因而沒有真正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此外,還有很多學校甚至都沒有開展過相關的教育宣傳,導致很多女大學生缺乏相關方面的認識和了解。
(三)社會重視度不夠
當某某女大學生被騙被害的案件發生時,社會一時輿論四起,有對女大學生的同情、對不法分子的痛恨,但沒多久又很快歸于平靜。多數人抱著“看熱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理,覺得和自己沒有關系而不夠關注。更多人認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會輕易上當受騙主要還是她們自身的原因。此外,相關的社會教育機構、維權機構、援助機構等設置不足,也很少舉辦關于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方面的社會普法活動。
(四)相關的法律咨詢機構不完善
提起打官司,更多人會想到電視上兩個公司之間發生利益摩擦產生的糾紛,很多普通人對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機構等有關法的場所抱以敬畏的態度。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些貼近大眾的法律咨詢機構的缺乏和不完善,讓很多權益受到侵害的女大學生咨詢無處、求助無門。
(五)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機制不健全
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女大學生輕信詐騙短信和詐騙電話,另一重要原因是那些不法分子能說出這些受害女大學生的個人信息,比如家庭住址、電話、身份證號、姓名等重要信息。而信息泄露的原因除了女大學生平時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不夠之外,還有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不夠健全,很多組織和個人很容易就能得到公民的個人信息。且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后相關的懲罰法律不完善,國家對個人信息泄露行為的打擊力度不夠,這就使個人信息頻頻被不法分子利用,因而造成很多悲劇。
三、提高女大學生自身合法權益保護能力的建議
通過對以上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方面的現狀、問題及原因的分析,我們提出了“PS”模式,力圖改變以往研究中泛理論、輕實踐的弊端,為解決女大學生權益受到侵害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現實支持。
所謂“PS”模式,即“前期預防(prevention)—后期救濟(salvation)”。“P”是前期預防,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的宣傳教育,提高女大學生對自我權益意識的保護,學校定期舉行公共課教育,并聯合公安、司法等相關部門以實例分析,提高女大學生對此方面的認識;“S”是后期救濟,針對財產、人身等權益已經受到侵害的女大學生,學校或社會應給予相應的撫助救濟,并安排相關的專業法律人員幫助受侵害的女大學生提供法律咨詢,并通過法律途徑加以維權。對受到侵害,心理遭到創傷的女大學生,將安排心理老師加以疏導。
(一)女大學身自身權益保護意識的提高
首先,女大學生要增強自我安全的防范意識,注重自我權益保護意識的養成,不管面對任何事盡量要“多留一個心眼”,保持頭腦的清醒。不法分子的行騙方式有很多相似之處,女大學生可以適當關注相關案例,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其次,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平時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社會經驗,拓寬視野,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再次,學會使用法律武器。女大學生平時可以多看一些法律方面的書籍,或是在學校向法律專業相關的老師咨詢,在遇到突發狀況時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最后,要謹慎使用網絡。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及云數據時代,女大學生要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把握好尺度,抵制誘惑,提高警惕。
(二)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
家庭是每個人最初的學習場所,而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及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應該是源源不斷的“跟蹤式教育”,如果家庭教育得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便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初具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尤其對女孩子來說,這方面的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家庭教育具有即時性、連續性、易接受性、不易替代性的特點,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優勢,將相關的權益保護教育落到實處。
(三)女大學生所在學校的針對性教育
大學歷來是人才的搖籃,女大學生權益受到侵害,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面,高等學校設置相關的、針對女大學生人身及財產安全的教育課程亟不可待。這樣的課程可以每周單設一節公共課,并由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授課。此外,該教育內容也可以結合其他課程內容展開教育。對女大學生人身及財產受侵害的典型案例進行介紹,提高女大學生相關的自我保護防范意識。另一方面,學校的理論教育應與實踐相結合。學校可以組織社團及各個院系采取“親身模擬—現場指導”的活動方式,讓女大學生熟知常見騙局及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體驗自己可能走向騙局的心理歷程,以便在實際生活中提高警惕。此外,學校對本校人身財產安全受到侵害的女大學生給予相應的扶助救濟,并安排相關的專業法律人員為受侵害女大學生提供法律咨詢,并通過法律途徑加以維權。對受到侵害,心理遭到創傷的女大學生,學校要安排心理老師加以疏導。
(四)社會關注度的提高和相關法律機構的普及
面對女大學生權益受侵害事件,社會不能抱以隔岸觀火的態度。應充分利用當今技術的優勢,借助互聯網、多媒體快速傳播,達到警醒社會尤其是女大學生的目的。同時一些電視臺可以邀請相關專家進行講座解讀,分析不法分子的常用手段及女大學生可以采取應對的措施。此外,政府與相關部門也應通過各種傳播手段宣傳相關知識,增強女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應舉行相關的人身財產安全教育與實踐講堂,鼓勵女大學生積極參加以提高女大學生相關方面的知識和危險處理能力,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政府及其社會組織應開辦一些面對社會大眾的法律咨詢機構,讓權益受侵害的女大學生能夠“有處可詢”,幫助她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結語
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意識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從多方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當代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意識不足、相關法律知識缺乏、危險應對處理能力弱,因此急需社會、家庭、學校形成“三位一體”的合力進行關注和引導。將“前期預防(prevention)—后期救濟(salvation)”的“PS”模式運用到實踐中。受侵害事件發生后,多方救濟,鼓勵引導,進而再教育,防治類似事件發生。在不斷實踐和完善高校女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和危機預防應對的過程中,努力形成切實有效、措施到位、形式多樣、制度健全的安全教育體系,力圖全面推動女大學生自我權益保護意識的樹立和加強。爭取女大學生自我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法律咨詢的全方位實現,使不法分子無機可乘,讓女大學生在社會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小燕.論女大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
[2]楊曉,譚和平.高校學生兼職權益法律保障路徑探究[J].法制與社會,2008(12).
[3]李洪霞.女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及安全教育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7).
[4]姚欽英.女大學生成才學新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