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敏
摘要:藝術學理論是藝術學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就學科性質而言,它是針對藝術現象進行宏觀研究的學科。該學科以其宏觀性視野以及對藝術普遍規律的探討與藝術學門類下屬的其他四個一級學科相區別。例如,時代對不同藝術門類的影響、技術對不同藝術門類的影響、經濟對不同藝術門類的影響等均屬于這類問題。其次是關涉不同藝術門類的新的藝術現象的出現,例如在某種因素的支配下,藝術創作、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藝術功能、藝術教育、藝術傳承、藝術傳播、藝術消費中所出現的新現象就屬于這類問題。
關鍵詞:藝術學理論;文化自信;理論基礎
一、引言
盡管建設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呼聲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歐洲就出現了,但是最終卻在中國落戶。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在求同存異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藝術學理論學科建設還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但是它有可能是我們引領國際藝術學科的一個機遇。歷史沒有給中國學者發明或者重新詮釋藝術的機會,但是給了我們發明或者重新詮釋藝術學或者藝術學理論的機會。只要我們具有文化自信,潛心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藝術學或者藝術學理論就有可能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制度創新的標志性成果,引領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的相關研究和人才培養。
二、藝術學理論特征
自2011年藝術學升格為門類,特別是藝術學理論成為一級學科以來,藝術學科獲得發展的機遇,學科建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促進了藝術學科內部的平衡發展,藝術理論研究與藝術實踐形態并重的關系被重視,兩支隊伍建設比以往獲得更大的平衡狀態;第二,從本科到博士,增設了一批藝術學理論專業和學科點,為培養更多不同層次的藝術學理論人才搭建了更好的平臺;第三,近年來在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等方面圍繞藝術學理論的學科體系建構展開了較為深入的研討,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但是,對于該學科的性質、內涵、邊界,以及該學科與其他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產生激烈的爭論。這些爭論的產生,主要對于藝術學理論學科的方位與邊界有不同的看法,也關涉到對該學科的評價標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就藝術學理論的性質及邊界等問題展開討論是必要的。
三、新時代藝術學理論對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建構策略
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也是藝術學理論自2011年升格為一級學科后的重要發展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新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為藝術學理論這一一級學科的建設與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進入新時代后,圍繞學科建設及發展規劃問題,中國藝術學研究界涌現出大批的理論研究成果。與此同時,藝術學理論在綜合類高校以及藝術類專業性高校搭建了較高水平的研究平臺,致力于深入藝術學的理論探討,從而進一步夯實和發展該學科建設。而新時代下中國藝術學理論應該向何處發展,承擔怎樣的時代角色和使命,這就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中國藝術發展提出的新規范和新要求相聯系。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強調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優秀作品,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縱觀2017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中國夢”成為各類藝術作品表達的核心主題,同時,面對新時代下藝術發展的新形勢下,藝術學理論研究方向及成果也力求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弘揚我們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做出獨特的思考和特殊的貢獻。
(一)立足傳統、多文化融合的藝術本真研究
在新時代的光輝照耀下,藝術學理論研究的方向致力于“民族化”與“本土化”,挖掘和梳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藝術傳統,圍繞這一議題,涌現出許多優秀的理論文章及著作。例如:王一川的《民族藝術理論傳統的世界性意義》、郭必恒的《民族藝術理論中氣韻觀的源起與演化》、彭吉象的《中國藝術與中國美學的智慧》等。這些理論性觀點的提出表明我國對傳統藝術思想的研究呈現出新的面貌,傳統根基得以樹立。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特色本土藝術理論體系的構建與發展。在以“文化自信”為主要精神的獨特語境下,中國藝術理論研究呈現出一個突出的特征與趨勢,即“中國”取向。②藝術學理論的建設努力追求中國特色,這對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具有重要的價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不斷壯大與前行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的激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以本土話語與世界文化展開對話,這正是尋求文化自信的中國藝術理論應當做的。
(二)立足縱橫交叉、借教育不斷推進的藝術學理論研究
藝術教育、學科建設、培養藝術性人才是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全民素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藝術教育、學科建設、藝術人才的培養有了新的趨勢和變化。無論是以藝術門類為主的單科院校,或是綜合類院校中的藝術學科,在藝術學理論學科發展的道路上,對藝術教育皆堅持質量教育,積極努力培養在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管理和戲劇影視創作領域具備豐厚的人文素養、開闊的跨學科視野,出眾的創意能力,能夠引領藝術未來的專門人才。在學科建設方面,藝術學理論學科的建設呈現出不斷細化、細分的趨勢,突破以往建立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的框架,借助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宗教學、民俗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與更廣泛的社會學科實現交叉與融合。教育是文化傳承、創新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建立文化強國,必須依靠穩定的藝術教育輸送高質量的藝術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如何在藝術教育中堅持文化自信,這便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在藝術教育中堅持文化自信,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實質是什么,使學生從內心真正尊崇我國五千年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資源上,切實依托本土文化優勢,結合本地教育實情,發揮區域特色專業的教學優勢,如吉林藝術學院對東北民族藝術的研究等。培養更多優秀的藝術人才,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結語
歷史沒有給中國學者發明或者重新詮釋藝術的機會,但是給了我們發明或者重新詮釋藝術學的機會。只要我們具有文化自信,潛心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藝術學就有可能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制度創新的標志性成果,引領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的相關研究和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夏燕靖.新時期以來我國藝術學學科設立與藝術學理論發展歷程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3(05):94-113.
[2]秦佩,李心峰.“文化自信”語境下藝術理論研究的“中國”取向[J].民族藝術研究,2017,30(01):121-129.
[3]王一川.中國藝術學年度報告(2017-2018)[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