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濤
摘要:社會進步的前提下,我國越來越重視鄉鎮文化工作,各級政府結合實際情況逐步完善整體文化建設,以落實相應的發展措施。鄉村文化的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對鄉村較為傳統的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使之與現代文化融合,走上全新的發展道路。為此,相關部門應加大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認識到群眾文化的作用及強大助推力,開始探究如何利用群眾文化改變鄉村落后的情況,以更好地完成鄉村的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群眾文化;發揮作用;探究
群眾文化是以大眾為主體,通過群眾自發組織的多種社會活動,展現出文化的娛樂性,傳承鄉村經典文化,以滿足新時期下大眾對文化的需求。群眾文化已成為鄉村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也是我國社會文化中的亮點,有著極大的潛能并關系到鄉村的振興建設。大眾在多種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里釋放了工作中的壓力,緩解了快生活節奏下產生的疲憊感,同時也給黨的綱領和科學的理念等提供了有效地傳播渠道,使大眾形成正確的認識,改變落后的觀念,跟上時代進步潮流。群眾文化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活力,給鄉村建設帶來強大動力,所以必須運用多種策略發揮其獨有的作用,使鄉村走上振興之路。
一、調動大眾積極性,彰顯群眾文化作用
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群眾是實施的主力,相關部門要加強宣傳力度讓群眾了解鄉村振興的政策和與之相關的措施等,讓群眾看到時代發展的趨勢及前景,憧憬未來新的生活方式,燃起參與的熱情,使群眾文化更好地散發出感染力,激發出群眾的創造意識。大力的宣傳下,群眾改變以往的文化陋習,保留傳統且獨特的活動形式,倡導新理念并規范自身行為,以科學的知識抵制不良因素,彰顯群眾文化的淳樸氣息,為鄉村振興提供陽光向上的發展環境。以漢陰為例,我縣按照公共文化服務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總體原則,積極鼓勵和引導支持各民間文藝社團參與到全縣重大文化活動和各級文化巡演,年均提供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文化產品80余場次,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選送省市級文藝舞臺類作品獲獎8件。截至目前,我縣共培育了文化類社會團隊127余個,每支社會組織都有“看家絕活”,群眾文化活動實現了由往年縣級各部門下鎮村的“送文化”,轉變成了群眾在自家門口自娛自樂為主要形式的“種文化”,順應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時代要求。
二、將鄉村振興貫穿于文化活動
信息時代下,相關部門以發展的眼光站在鄉村振興的角度下看待群眾文化,利用新聞媒體將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展現給群眾,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增強鄉村整體的凝聚力。工作人員利用農家書屋、文化墻等讓大眾了解鄉村振興與群眾文化間的關系,重新對自身進行定位,也增強了鄉村建設的信心。與此同時,以接地氣的方式向大眾宣傳科學的理念和技術,使之成長為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大眾,給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相關部門鼓勵大眾運用自身喜愛的方式開展多種群眾文化活動,恰當地將鄉村振興理念融入其中達成共識,以釋放出強大的潛能。目前,漢陰縣推行的新民風建設和“321”基層治理模式,就是大力傳承鄉土文化,以形成和諧文明鄉風促進鄉村振興。通過開展漢陰民歌、家訓歌曲、送書送閱讀等“五進”活動,每年或兩年舉辦一次傳承我縣皮影戲、舞獅、彩蓮船、小場子等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傳承等,圍繞“誠、孝、儉、勤、和”文明元素,創作出抨擊“大操大辦風”“賭博風”、不孝道、道德喪失等不正之風的文化產品,推動先進文化占領農村群眾思想陣地,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形成和諧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鋪路搭橋。
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發揮群眾作用
群眾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動力,相關部門要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展現獨有的區域特點,讓更多的大眾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散發出鄉村文化魅力。我縣編撰的漢陰民歌集《唱得幸福滿山坡》,其中《歡迎你到漢陰來》《梳妝記》《過堰塘》等歌曲廣泛流傳,《娶親》《麻怪鎮長》大型歌舞情景劇《夢幻鳳堰》等深受群眾喜愛。新時期下,縣、鎮、村三級均要鼓勵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新,將飽含時代氣息的元素融入其中,借助新聞媒體來傳播,與旅游、特色產品等進行結合,開發出多個鄉村文化產業。通過群眾文化使農產品富有內涵,提升整體的文化品位,也避免了審美疲勞,以差異化的發展方式完成鄉村的振興。3月份,漢陰縣文化藝術中心走入城關、蒲溪等鎮指導工作,部署了第二季度的新任務,提升整體的服務水平,滿足大眾對時代文化的需求,使大眾將現代元素融入以往的群眾文化活動中,更好地發揮其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智力保證和輿論支持。
四、加強對群眾文化的重視度
新時期下,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群眾文化的重視度,與鄉村振興結合,從多角度去考慮并采用相應的措施,為群眾文化提供相應的活動場所。為了更好地凸顯鄉鎮對群眾文化的支持,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其給予了必要的經費支持,增設活動的設施,使大眾感受到政府的重視,更好地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相關部門依托鎮村的多種資源,借助數字化手段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用品,融入戲曲、鑼鼓等民間風格,為鄉村振興下的產業提供發展的動力。以我縣為例,為將“沈氏家訓”文化得到大力傳承,縣政府先后投資近1500萬元建成一座以家訓文化為元素,以廉政文化為主題,以傳統優秀文化為主線,集家規家訓傳播、優良家風推廣、廉政教育宣傳為一體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它也是一個集旅游觀光、文化展示、產業孵化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目前,展館累計參觀人數約12萬人次,贏得了廣大干部與群眾的普遍好評,它已成為陜西廉政教育和文化旅游的一張靚麗名片!
五、完善鄉村群眾文化隊伍建設
要發揮出群眾文化的效用,相關部門需完善工作隊伍的建設,制定相應標準,引進群眾文化人才,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滿足大眾的需求,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工作人員應積極探索新時期對自身提出的要求,不斷提升知識層面,保證組織、策劃等環節貼近大眾,融入時代的元素,使群眾文化以創新的方式散發出魅力,感染大眾并提升整體的服務效能,同時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網絡,豐富大眾的生活,做到有內容、有特色和有標準的鄉村振興。一是要積極發揮協調組織指導作用。相關部門要加強各級文化業務人員的技能培訓,進一步提升文化從業人員服務能力。二是利用好文化賢能人才。縣級兩館和鎮文化站要大力推行“文化使者”行動,把各類專業和業余文藝專家、各類文化團隊及文化志愿者、退休干部文化愛好者的文化隊伍充分調動起來、激活起來,引導他們自覺自發地投入到為群眾提供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服務中去。三是建立文化幫扶機制。縣文化主管部門要牽頭通過教體、社會組織等有文化資源優勢的單位,建立與鎮村(社區)文化的幫扶關系,指派專業人員入鎮村(社區)開展輔導基層文化和培訓活動,解決指導員隊伍力量薄弱問題。目前,我縣已發展一支包含各類藝術協會、文藝團體、文化產業公司及熱心文化事業的社會賢達為主要成員的1000余名志愿者隊伍,經常性開展進社區、村免費文藝惠民演出活動,常年開展送演出、送圖書、送春聯、送書法作品等活動,成為政府提供公共文化產品的有效補充,滿足了群眾不同層次文化需求。
六、結束語
鄉村振興的背景下,群眾文化凸顯出自身的優勢,如何有效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成為新時代文化工作者應探究的新內容,旨在加快鄉村建設的步伐,縮短城鄉差距。實際建設中,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群眾文化的重視,深入群眾中收集大量的文化資源,提升鄉村工作團隊素質,在傳統的活動中融入時代元素,加強與旅游等環節的結合,激發出鄉村文化的活力,在淳樸的民風中發展特色的產業,實現鄉村的振興。
參考文獻:
[1]買爾旦·吾友甫.如何發揮文化站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8(18):9.
[2]王學海.鄉鎮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實踐微探[J].大眾文藝,2018(11):17.
[3]趙榮.群眾文化的重要意義及其開展方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8(15):12.
[4]朱敬娜.加強群眾文化輔導,助力群眾文化建設[J].戲劇之家,2018(23):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