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巖
摘要: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紙質文物承擔著“社會記憶”的重任,是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在讓文物“說話”的陳列展覽中,如何做好脆弱的紙質文物的保護是我們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陳列展覽;紙質文物;保護
造紙術不僅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早擁有紙張的國家,也對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自西漢以來遺留和保存的紙質文物數量眾多、涉及廣泛,如書籍、字畫、契約以及往來書信等等。它們真實的記錄和傳遞了歷史的演繹與文明的傳播,是人們了解過去歷史和文化的原始資料,也是我們國家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紙質文物是指以紙張為載體,同寫印材料及結合劑等材料共同構成為紙質文物,泛指古代書籍、文獻檔案和字畫等,根據形式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書畫、書籍、檔案、碑帖、拓片、紙幣、地契、經卷、手稿、信件、地圖、文書、郵票、圖書、報刊等等。從館藏分類、表現形式和保護方法來說,要以書畫、古籍圖書、檔案、碑帖拓本等此四大類最具特色,保護方法各有側重,其他類別的紙質文物使用地收藏和保護通常以這幾類為參考。而文中所探討的紙質文物的保護主要是指近現代紙質文物,它是指近代以來產生的擁有一定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紙質文物,主要特點是大多數以機械紙為載體,種類多樣,數量龐大。它包括近現代以來的書畫、碑刻拓本、檔案資料、圖書圖片和書寫信件等,對研究和了解近現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保護研究等方面都有著參考價值和意義。
“搞歷史博物展覽,為的是見證歷史、以史鑒今、啟迪后人。”文物的展覽可大致分為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無論哪種都存在文物保護的問題。不同的是,基本陳列涉及的位置比較固定,距離文物庫房近,陳列環境、自然環境因素(主要是溫濕度)相對可控,安全保障措施容易到位,展覽隊伍相對穩定,這些都對文物保護提供了便利。但臨時展覽、巡回展覽等這種具有流動性質的展覽變量多,搬運、環境、場地、氣候,特別是人工等因素對文物保護帶來了許多的困難。本文根據近現代紙質文物在博物館藏品中的特性,以基本陳列改陳及陳展時間較長的臨時展覽(臨展時間至少保持在1年的展覽)中的現代化紙質文物保護談些簡單的見解。
一、紙質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提高,歷史文化的研究和交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國家實施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以來,參觀群眾越來越多,館藏文物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對外文化交流的日漸增多。而城市建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大量廢氣和污染的加重,也使藏品的保護環境越來越差,藏品的保護難度也越來越大。其中,紙質文物在各級各類博物館的收藏門類中都屬于重點收藏,具有數量大、種類多、脆弱性和易損的特點。歲月流逝,環境變遷都會造成紙張的變質及損壞,給我們的文化傳承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紙質文物的受損情況主要包括:一是紙張本身的病害,即變色、污漬、褶皺、折痕、斷裂、殘缺、水漬、變形、微生物損害、動物損害、煙熏、碳化、絮化、糟朽、銹蝕、斷線、書脊開裂;二是寫印色料病害,即寫印色料脫落、褪色、暈色、字跡模糊、字跡擴散、字跡殘缺;三是復合病害。紙質文物對于環境的溫濕度十分敏感,它決定了紙質和書寫文字圖畫顏料的穩定性,也對環境中微生物等這些危害文物品質的因素有著較大影響。因此,紙質保管區域要有恒濕恒溫的系統,降低紙張的機械強度,避免紙張出現變脆、斷裂、老化、破損等無法挽回的現象。在經濟發達的省份及地區,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意識較強,資金投入較大,擁有獨立的先進的文物庫房及保管設備,文物的保管措施得當,文物大多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和保管,在展覽的過程中也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和監管制度執行,確保讓文物“平安回家”。但在一些縣級博物館或者級別較低的博物館的文物保護狀態則差距各異。如紙質文物庫房環境對溫濕度、光照、微生物等影響文物保存狀況的因素管控沒有到位;沒有足夠的儲藏空間;相應的文物保管工作更新不及時;有的甚至用檔案袋、報紙等封存;文物保管隊伍缺乏先進的文物修復工作和技術指導,專業能力有待提高。許多經濟條件不發達,財政投入資金較少的博物館存在這樣的情況。
相比于其他尺寸大、來歷顯著、展示效果好、具體性強,更能吸引觀眾駐足的文物,紙質文物相對來說缺乏吸引力,但它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紙質文物修復保管工作的滯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相關人才的缺乏,預防性保護難以完成和落實,都會導致紙質文物修復不及時、修復效果差,最后“香消玉殞”。所以要注意每一個工作環節,掌握每一種文物的自身特性,切實把館藏文物,尤其是紙質文物的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二、陳列展覽中影響紙質文物受損和保護的因素
根據紙張本身的特性,在陳列展覽中,紙質文物會因為環境的變化、運輸等不穩定因素帶來老化速度加快,長久難以保存,減少使用壽命的問題。而根據紙張受損的情況類別來看,在陳列展覽中影響紙質文物的受損及保護的因素主要分為內部因素、自然環境和人為制約這三方面。
(一)內部因素是紙質文物受損的根本
首先,紙張原材料決定了紙張的穩定性。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使用樹膚(即樹皮)、麻頭(麻屑)、敞布(破布)、破漁網等為原料制成“蔡侯紙”,紙張開始進入人類的生活。隨著幾千年以來的不斷改良、更新,紙張也有了不同的變化,但它的主要原料——植物纖維一直是“主心骨”。植物纖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三大成分,此外還含有少量果膠、脂肪、色素等次要成分。我國古代的手工紙,由于纖維素鈍,纖維長,紙張的保存時間也比較長。但近現代的紙張中含有較多的木質素,木質素的化學性質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磺化反應,造成紙張氧化脆弱發黃,所以近現代的紙張極易變脆發黃,不易長期保存。再加上果膠、脂肪等成分,紙張自身的原材料就給紙張的危害埋下了潛在的危險。
其次,生產的過程影響紙張的經久性。紙張能夠保存多久,除了原料,與生產的工藝也有很大的關系。19世紀以前我國的紙張生產均是手工制作為主,簡單的工具加以輔助完成,要經過蒸煮、漂白、打漿、抄紙四個階段。這種造紙方法進度緩慢,生產過程細致,拉長了紙張中的植物纖維,減少了木質素和其他有害化學元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紙張的柔韌度、堅固度和耐磨性。
近現代造紙方法引進了機器造紙。其中最主要的程序——機械法打紙漿,不如傳統手工制作的那么細致,無法去除容易造成紙張氧化的木質素,且纖維短而粗。同時,很多化學原料的加入也使紙張殘留了許多酸、堿、漂白粉等有害化學物質,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纖維素,使紙張容易變質。
最后,寫印材料影響了墨跡的持久及紙張的觀閱。我國古代的書寫用的是毛筆、研磨,主要原料是動物膠、碳墨煙等,耐性強,褪色慢,適合長期保存。近現代書寫中使用鋼筆、墨水加入了鞣酸、草酸、甲醛等化學成分,對環境中的溫濕度很敏感,會導致墨跡暈染、褪色,字跡模糊。為了適應墨水的特性而制作的紙張,厚度、粗糙感都比以前不同,環境的變化也會加速紙張的酸化,不利于紙質文物的保護。
(二)自然環境是紙質文物受損的條件
影響紙質文物保護的溫濕度、光照、空氣灰塵、微生物等因素就是自然環境帶來的。簡單來說,溫濕度適宜的環境可以延緩紙質文物的老化,減少自然環境帶來的對紙質文物的損害物質,有利于紙質文物的保管;反之,則會不利于紙質文物的保管,加速紙質文物的老化,給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所以在陳列展覽中,對于場地要先有一定的了解。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南北差異較大,各地文物保護都需要考慮地方的環境、土壤、溫濕度的不同與變化。在陳列展覽開始之前需考察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在陳展期間的氣候條件,做好對紙質文物的保護措施。濕度過大會導致紙質受潮起霉;溫度過高會造成職務纖維快速進行造成紙張脆化;陽光的直射會使紙質文物內容褪色分解,降低紙張的抗張強度;燈光的照明程度和燈光光源的把控也會影響紙張的老化速度。露天展覽除非有單獨展柜不然不可將紙質文物置于露天環境,一般都是使用復印件。雖然在室內紙質文物在室內展覽時放置于展柜中,恒溫恒濕環境可控,但我國大氣污染嚴重,紙質文物難逃其害。加上觀看展覽人數多時會帶來空氣流通不暢等問題,所以,有條件的博物館展廳有安裝室內空氣凈化設備,沒有條件的博物館或者老舊展館需要做好空氣流通。
(三)人為制約是紙質文物保護的關鍵
紙質文物是人類活動長期作用、人們曾經使用的歷史文化遺存,它的流傳和保存也受到了人類行為的多方影響。許多紙質文物流傳至今因為歷史變遷等原因已經遭受到了損壞和損失。但在現代,紙質文物在庫房保管有足夠的條件,但為了展覽在移動過程中可能就會出現不可抗力。人們在拿取紙質文物時不戴手套,留下汗漬、油漬污染;有的在修復、裝裱時用了不合適的材料;有的因翻閱力道等問題,造成書記斷線、中縫開裂等現象。最后,人們對文物鑒定不及時,沒有很好地將紙質文物進行分類加以妥善處理,占用了有限的文物保護資源,對文物紙質保護是一種潛在的隱患。管理者不當的保存、拿取、錯誤的展覽方式這些人為行為,都大大減少了紙質文物的使用壽命。
三、陳列展覽中如何做好紙質文物的保護
(一)做好陳列展覽前的展覽環境的清理工作
首先是對展覽環境的考察,天氣、溫濕度、周圍交通以及人流,這決定了在之后的文物布展過程中對于紙質文物的陳列是否有新增的,額外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做好對紙質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方案和措施。其次是展柜的清理。展柜是文物展示過程中免受外界環境侵擾的一道重要屏障,對紙質文物微環境的營造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柜的里灰塵會對紙質文物的表面形成一層相對濕度較高的灰塵層,吸附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成分,造成紙張的發黃、褪色、脆化等破壞作用。最后是衛生和環境的預調節。無論是紙質文物或是其他文物,環境的轉變都對它會帶來一些或輕或重的影響,而如何將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取決于文物工作人員對于新的文物展覽地環境的預調節。假設外部環境的濕度是60%,而陳展的地方濕度在40%。那么,文物就需要在一個40%——60%的濕度環境中度過一段時間,這樣就可以避免文物進入新的環境后引發的急劇變化。
(二)做好陳列展覽時紙質文物的布展工作
首先,紙質文物提取交接。文物包裝要先進行簡單包裝,注意包裝材料不可對紙張表面造成污染;配備專業的安檢人員,對文物包裝認真檢查;要做好一物一提,一個提取,一人接收,一人做好記錄;交接人員的動作也要十分細致,采取如雙手平攤等手勢拿取。其次,在紙質文物運輸過程中,過低或者過高的天氣下都不宜文物運輸。運輸過程中配備保衛人員,運輸過程要采取合理的防震動防顛簸的措施。最后在文物擺放的時候,工作人員一定要有安全意識,紙質文物接手的時候戴好口罩和手套,這既是對文物的保護,也是對與紙質文物接觸的人的保護;擺放人員如果對文物狀態把握不準則需要尋求專業的工作人員的幫助。
(三)做好陳列展覽中的紙質文物的跟蹤工作
展覽開始后不代表工作已經結束。文中多次強調的環境中溫濕度對紙質文物的影響,所以即使在展覽開始后也需要密切關注紙質文物在新的環境中是否產生了變化,是否有新的問題,確保每一份紙質文物都能平穩度過環境適應的過程。文物工作人員要建立專門的定期巡查制度、設備檢查制度,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將紙質文物可能面臨的各種危險滅殺在萌芽狀態。
文物是歷史的遺存。通過舉辦各種陳列展覽等方式展示和傳播文物的價值,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說話”,是我們新時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而做好文物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文物工作者的初心。無論是基本陳列還是流動展覽,無論是紙質文物還是其他性質的文物,文保工作不需要多么“高精尖”的技術,它需要的是我們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細心、細致、細節把控。它要求我們,時刻以文物為中心,牢固樹立“安全第一”的概念,多思多想,幫助文物平穩過渡,讓每一位參觀展覽的群眾能夠感受到歷史的魅力,學習到過去的歷史,了解文物“說”的每一個故事,實現文物保護與利用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楊春燕.淺談紙質文物的保護[J].學理論,2010(10):146-147.
[2]丘仕康.探析紙質文物的保護[J].辦公室業務,2012(2S):122.
[3]劉靜賢.院藏近現代紙質文物的管理和保養——以吉林省博物院現今院藏近現代紙質文物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2(8):97-98.
[4]荊海燕.紙質文物脫酸與揭取的方法應用研究[J].長沙大學學報,201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