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里,古典詩詞與古箏作品、古箏音樂關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將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相融教學實驗,并總結經驗。文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闡述,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相融教學的緣起、兩者相融教學的可能性分析、融合教學的特點與意義。希望通過這一融合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多方面的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體悟中國藝術精神,提升古箏演奏藝術境界。
【關鍵詞】古箏演奏;中國古典詩詞;相融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一、將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相融教學的緣起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每一首詩,都可合樂而歌,“風”“雅”“頌”即是根據音樂風格所做的分類。由此可見,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里,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嘗試將古典詩詞作為一把鑰匙,幫助學生去理解對音樂作品內容、意境的認知,以及打開音樂表現的大門。學習中國古典詩詞,還能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和自信,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二、將研習中國古典詩詞納入古箏教學的可能性
教學中,觀察到學生往往會出現兩種較極端的情況,一種是認為作品很難,實在想象不出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演奏出作品的意境;另一種則是完全憑感性去理解樂曲,常忽視了譜本背后的含義。認為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找到合理的進入途徑。詩詞與箏樂之所以具有融合教學的可能性,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詩詞與箏樂在意向上有許多相同之處
在學生學習箏曲《月兒高》時,我會采用李白《把酒問月》中的詩句“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來引導學生體會詩與樂相通的意境和唐代詩人精神中的遼闊,學生在聯想到月色的柔美、清麗時,也不會忽視宮廷音樂的大氣端莊、燦爛華美。宋代周敦頤的詠蓮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則可用來引導學生理解客家箏曲《出水蓮》的內涵與格調。王中山老師創作的箏曲《暗香》,就是有感于王安石的“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詩意而作。這首詩形象地刻畫了梅花的神韻與香色。前兩句中的“數枝梅”對應“獨自開”,突出了梅花傲立于凜冬的形象,后兩句用“雪”進一步襯托梅的冰清玉潔與獨自散發幽香的性格特點,從視覺過度到嗅覺再轉化為聽覺,達到了豐富的藝術效果。 學生可通過對詩句與樂曲的揣摩,去體會其中相通的孤傲、高潔的氣息,從而運用古箏特有的音韻,去細致地刻畫梅花的風骨。
(二)詩詞與箏樂皆為表達情感的載體
在教學中,學生常拿不準表達樂曲特定情感的方式和分寸,尤其是演奏悲情樂曲時。如河南箏曲《蘇武思鄉》,開始的曲調深沉、抑郁,節奏緩慢,而后曲調漸趨激昂、蒼勁。表現了已近暮年的蘇武步履艱辛的在冰天雪地的北海邊放牧,由于十多年遠離中原,心情十分苦悶、壓抑,然而因為懷著對漢朝壯麗山河的思念與信仰,情緒逐漸轉向明朗和堅毅,決心排除萬難返回中原。當學生不知如何表達時,如能讀一讀“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白雁上林飛,空傳一書札……東還沙塞遠,北愴河梁別。泣把李陵衣,相看淚成血”,通過文字的描寫來體會蘇武身在匈奴心系漢朝,拼死保持漢節與對漢朝的忠誠,相信能更清晰的掌握這首樂曲的情緒基調,并通過左手按顫手法的細膩變化,表現出蘇武十多年來,備受煎熬而忠心不改的精神。
(三)詩詞的平仄格律可幫助理解箏曲作品的結構
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詩,每四句換一韻,幾乎可看作是九首絕句。春、江、花、月、夜五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意象錯落重疊,為讀者勾勒了一個游離于客觀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的渾然無我的境界,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同名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分組循環重尾變奏曲”,傳譜標有“江樓鐘鼓”“月上東山”“風回曲水”“花影層疊”“水深云際”“漁歌唱晚”“回瀾拍岸”“橈鳴遠瀨”“欸乃歸舟”等小標題,樂曲以一個基本樂句為基礎,進行“魚咬尾”式的逐級推進,并構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模式。唐詩開篇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采用的對偶、頂針句法,重復的“海”“江”“月”帶有改變節奏的效果,“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幾句詩所采用的問答句式,也與樂曲中對答式的樂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將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融合教學的特點
(一)拓展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在與箏樂作品相關聯的詩詞中,學生可以通過古詩詞的具體語境展開想象,與當今時代進行時空的對接轉換。從金戈鐵馬的古戰場,到幽深秀美的亭臺樓閣;從“大漠孤煙直”到“江南可采蓮”;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絕世獨立到“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的繁華盛世,都可以在詩句中加以體會,確定立意,再選擇恰當的演奏方式。這一過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眼前浮現出生動的畫面,或鮮活的人物形象,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并逐步滲透到演奏技巧之中,而極具帶入感的演奏又更激發了學生想象空間,兩者產生了良好的互動性。
(二)提高學生的領悟力
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雜劇,無論是白樂天的珠落玉盤,還是姜白石的暗香疏影,皆可看出我國古代詩歌創作對于音律美的追求從未止息。詩中有江山萬里,曲中有激情澎湃;詩中有佳人才子,曲中有婉轉纏綿;詩中有悲歡離合,曲中有輕攏慢捻;詩中有鮮衣怒馬,曲中有急管繁弦。由于音樂的表達方式相對抽象,雖然學生將樂譜作為理解、演奏作品的基礎,但是樂譜背后的含義常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如通過誦讀,感悟詩詞中傳達的情境,則可使抽象的旋律在具體的詩句中進行轉化,而古典詩詞的表達也并非是直截了當的,因此在轉化過程中也還留有了一定的發揮空間,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和演奏有了更多的可能。
四、將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融合教學的意義
不論詩詞,還是音樂,動人心魄之處即是情感相通之時,時而在形式,時而在技巧,可謂無處不在。因此,想強調的是,將研習中國古典詩詞作為古箏教學的這個切入方式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古箏作品,因為對音樂內容、風格的理解,以及處理方式都是千變萬化的,當然不應拘泥于一種模式。希望通過這一方式,使學生了解,不論是演奏傳統樂曲還是現代樂曲,想要達到作品所要求的演奏效果,應該首先竭力明確曲作者的創作意圖及樂譜背后隱藏的涵義,而后盡可能豐富自己感性的經驗和理性的認知,再通過明確立意來選擇恰當的方式進行二度創作,才有可能最終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巧妙地使用節奏、速度、力度、音色和音韻等變化組合,呈現生動多變的演奏效果。
將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融合教學,突破了專業音樂院校古箏方向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如在誦讀或賞析與古箏作品相關的古典詩詞時,可采用分組探討和觀摩的方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多動腦、多實踐, 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求古箏作品與詩詞的內在聯系。從古箏演奏與中國古典詩詞這兩門不同學科相融、互補的教學形式出發,還可擴大到其他姊妹藝術的融合教學,如將宋代文人畫納入古箏演奏教學等,使學生多方面的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體悟中國藝術精神。
參考文獻
[1]劉正維.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胡菁(1985—),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文學碩士,武漢音樂學院中國器樂系,講師,研究方向:古箏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