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學科,在研究時應該時刻保持人文學術研究的價值取向。不可否認的是音樂學研究的主體對象是音樂這一藝術形式,其背后所蘊含的民俗價值、反映出的社會風向也應被音樂學研究者所關注。李詩原教授曾說“我們的音樂研究幾乎都在談音樂,很少談音樂文化,或者說很少顯露出那種旨在通過音樂研究指涉總體文化的價值取向。”基于此,此篇論文旨在通過研究以皮影戲為例的中國傳統音樂大致的發展脈絡以及在城市化進程中的變化來反映當代國人音樂審美的變化以及對傳統文化態度的轉變。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音樂學研究;文化價值取向;音樂審美
【中圖分類號】J61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的傳統音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積淀,是融合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文人、宮廷樂人以及其他階層人民智慧的結晶。蘊含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訴求,審美品位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具有諸多其他藝術形式無法替代的功能。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生存土壤和發展方式,中國傳統音樂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又能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中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音樂審美態度。
中國的傳統音樂在封建社會時期始終是以一個主流的藝術形態存在,多種功能并存的特點是與當下中國傳統音樂區分的重要標志。要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的變化與人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態度的關系就要將音樂與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綜合起來分析,有整體把握的意識,運用功能主義的理論對不同社會時期的中國傳統音樂的功能進行分析進而反映出人的審美態度及文化價值取向。
一、回到歷史的田野
(一)古代封建社會時期
以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音樂形式皮影戲來看,在中國古代,皮影戲的存在不單單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供人民欣賞,它更多的是依附著一系列的儀式功能而存在。“在戰國時期,古人相信靈魂是人的影子和映像,歷代巫師驅邪治病的根本原理主要是讓靈魂回歸人體,故千方百計地招魂,春秋戰國以后,光影成像的原理和技藝出現后給了巫師極大的啟示,加之古代人民迷信鬼神的特點,很快被巫術用于祭祖招魂等宗教活動中。”在此之后的中國社會中,皮影戲一直與民間習俗緊密聯系,共存共生。
在封建社會中,皮影戲的演出多以“請戲”為主,皮影戲雖然是民間的一種審美娛樂活動,但是皮影戲的演出并不是無故就可以隨意表演的,一定要有一定“事由”,或是請神、求神或是謝神等等方可請皮影戲班前來演出。可以說在封建社會時期,由于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即為崇神敬鬼,從統治者到庶民皆是如此,音樂作為這種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在廣大人民的心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對待皮影戲以及傳統音樂的態度都是非常尊重的。
(二)近代時期
十九世紀后半葉,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最后一個封建政府倒臺,中國進入了一段顛沛流離的動蕩時期,軍閥混戰、倭寇入侵使這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東方古國四分五裂,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印刻在每個中國人民的心中。國家的割裂造成了人民生活的動蕩,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導致了社會倒退,經濟衰退,傳承至此幾千余年的傳統文化也飽受戰爭的摧殘。“隨著北伐戰爭兵連禍接,災荒不斷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社會經濟衰敗,無論是豪門富戶的影戲班子還是農民自娛自樂的影戲班,演出活動日益蕭條”。在當時的社會境況中,人民將可以“活下去”放在首位,根本無暇顧及音樂欣賞,鮮有審美娛樂活動。
(三)新中國成立后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對穩定,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進行戰后重建,發展經濟,人民大眾對文化的需求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傳統音樂又重新受到尊重和保護。許多省市重新組建了皮影劇團,地、縣也紛紛建立了各種體制的皮影戲班社,皮影戲的發展又達到了一個小高峰。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皮影演出劇目多以戰爭中涌現的英雄人物以及新中國建設中的勞動楷模為原型,潛移默化地教育廣大人民向英雄學習。在當時的環境下,雖有一些外來音樂的傳入,但人民的音樂審美取向仍是以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主,中國傳統音樂仍占主導地位。
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國不斷加強對外開放的力度,人民可以接受到的外來音樂文化日益增多,加之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與文化發達程度遠遠超過我國,人民對西方國家有一種向往感,西方的流行音樂自然而然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并被接受,早已對中國傳統音樂審美疲勞的中國人一時間以流行音樂為主要的審美對象,以此為潮,中國傳統音樂逐漸沒落。
二、當代國人文化自信
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中國在經歷了改革開放至今40年的風雨日子里,經濟水平、軍事水平、綜合國力、國際地位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到今天,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復興,不僅是綜合國力這種硬實力的復興,要使十幾億中國人腰板挺得更直,站得更高更重要的是文化軟實力的復興,要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民的心中。
發源于齊魯大地的泰山皮影經歷過往日的輝煌,又面臨過發展的困境,但是到了今天,趕上了中華文化復興的關鍵機遇期,根據當今的社會環境以及人民的文化訴求積極轉型,將古代皮影戲以“娛神”為主的特點轉為“娛人”,扎根城市并結合市場趨勢,設立固定的演出劇場,轉變演出形式,精簡演出時長,創新演出劇目,以年輕人為主要受眾群體,讓傳統的皮影戲以煥然一新的面貌重新回歸到大眾視野。演出劇目多以弘揚正能量的內容居多,可以說功能性與古代封建社會的皮影戲有了較大變化,由實用功能性轉為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泰山皮影的轉型成功說明當前國人的文化自信心越來越強,對待傳統音樂的態度開始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觀賞皮影演出,認同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
三、結語
直到今天,中國的傳統音樂經歷了由繁榮到衰敗再到復興的坎坷之路,中國的皮影戲也是如此。通過不同社會時期的皮影戲可以看出當時社會中的人民對待自己文化的態度以及音樂審美態度。總的來說,從歷史到現在,國人對待傳統音樂的態度是以重視到忽視再重視的發展趨勢。封建社會時期音樂是作為與神靈溝通的一種媒介,在人民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近代社會,戰爭因素使得中國社會的動蕩不安,大多數的普通百姓只祈求可以生存下去,無暇再進行音樂審美活動,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中國的傳統音樂也就逐漸衰敗;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傳統音樂經歷了幾十年向好的發展時期,但是改革開放后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國西方流行音樂文化的入侵使中國傳統音樂逐漸失去年輕受眾,中國的傳統音樂已失去了歷史上的主流音樂地位,大多數已轉為存活在鄉間的“非主流”音樂形態,大眾的音樂審美取向也逐漸接受流行音樂;在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越發強盛,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越來越強,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已成為“潮流”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音樂運用中國傳統元素,國人的音樂審美逐漸回歸。
參考文獻
[1]李詩原.音樂研究的人文學術價值取向——音樂學術研究的反思與探討(三)[J].人民音樂,2019(1).
[2]項陽.功能性、制度、禮俗、兩條脈——對于中國音樂文化史的認知[J].中國音樂,2007(2).
[3]項陽.接通的意義歷史人類學視域下的中國音樂文化史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王浚資(1995—),男,山東省淄博市,碩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