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林
【摘要】法國著名現象學家梅洛·龐蒂在后現代身體哲學中確立了身體在“運動感覺”中的主體性地位,從整體上描述了身體與世界的本質聯系。本文從這一視角出發,結合神經生理學和音樂心理學兩個學科的方法,對節奏感知進行梳理總結,闡明節奏感知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模式現象,而是融合不同的“場”發揮更完整的作用這一結論。
【關鍵詞】節奏感知;音樂心理學;神經生理學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識碼】A
一、節奏感知與身體的協作與影響
(一)身體與節奏的關系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一書中論述了身體哲學(Philosophy of body)的概念。按照梅洛·龐蒂的理解,“節奏感知”則是身體感官對“特定世界”所表現出的習慣知識。這種“習慣知識”包含了認知的過程,是一種已經成熟化的知識解讀。認知與感知心理學研究中,普遍認為一切感知形式,都含有認知的范疇。通過“認知體驗”將音樂節奏與身體建立聯系,從而便可理解“節奏感知”是一個節奏與身體雙向聯系的結果。身體作為一種最為確定的存在形式,以特定的邏輯規律參與時間、空間維度的活動。在對身體和時間關系的解讀中,梅洛·龐蒂則認為身體是時間的主動制造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而節奏作為存在于時間維度的積極表達形式,與身體時間機制呈正相關。由此可知,身體哲學對節奏感知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
音樂是時間維度的藝術,節奏作為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時間節點上的音響關系。從廣義上講,所有具有周期性時間規律的事件都是某種節奏信號,節奏信息在外界環境、生理信號和人際交流中廣泛存在。如人的心跳,走路的步伐等都有相應的節奏頻率。狹義范圍內,節奏即為音樂節奏。它在時間維度中以不同的模式對音響進行拆分與重組,將內部諸多要素進行解構重組,如此往復,便形成千萬種不同表象的節奏結構。
在神經生理學中,人體內部具有感受時間的機制,稱之為“時鐘模型”。時鐘模型認為人類存在著以節拍器和累計器為基礎模塊的內部時鐘,節拍器以穩定的時間間隔發出信號,累計器則記錄節拍器所產生的信號的數量用以代表主觀時間,對時間的準確估計依賴于人體內部的節奏震蕩機制。在此基礎上,人們可以感受外界的節奏發生。正如有些人可以跟隨音樂的律動翩翩起舞,在人體感受機制適應某種節奏之后便可做出連貫流暢的動作。《莊子·庖丁解?!纷C實了這一理論:“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比梭w在掌握某種節奏機制后,自覺能動意識發揮作用,對身體不斷進行調控,達到同步運動能力。正是由于身體的主體地位引導人們由感知到表達,符合了身體哲學觀的理論架構。
古希臘時期,音樂與身體運動結合在哲學層面的內在核心體現為“美且善”,并成為希臘人理性思考的統一標準。這一理念被達爾克羅茲運用,創立了一套以身體律動為本的音樂教學體系,其重要內核即為“節奏”的表達與運用,使音樂學習者不再以機械重復的練習作為唯一的學習途徑,而是從身體出發,感受音樂的律動,使其不斷內化為自身音樂感知能力,并通過自我意識的轉化和整合外化成為具有創造力的音樂。
身體與節奏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有一套特有的實行機制。狹義范圍內,人體通過節奏感受音樂的律動,培養即興動作組合能力,為音樂的表達和輸出建立了更深層更穩固的基礎。廣義而言人體通過節奏感知外界環境,做出相應行為,有助于人們適應環境,培養人的親社會性。
(二)不同感官對節奏感知的交互作用
人體大腦中的節奏感受區是由管理運動功能的神經區域與聽覺區聯合運作處理,包括基底核、前運動皮質、小腦、輔助運動區等。人類的認知系統可以在幾秒內分辨出不同的節拍類型,這一項能力在嬰兒時期就已經獲得。
節奏感知能力是人類獨有的認知能力,人們能夠通過聽覺,視覺和觸覺多個感覺通道對節奏進行反應。在蔡振家的《音樂認知心理學》一書中提出聽覺對節奏感知具有天然的優勢,因為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對音樂技能的掌握涉及到大腦中“聽覺-運動回饋”與“運動-聽覺前饋”兩個反應機制。前者是從聽覺區傳送到前運動區的訊息流動,具有監控運動結果的作用;后者則相反,具有預測聲響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學習者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這種能力同樣適用于對節奏的感知中,對節奏進行加工處理達到與身體動作同步。
視覺在節奏感知中起到輔助的作用。視覺對空間信息具有較強的處理能力,在時間信息的掌握上相對較弱。由于視覺注意機制與運動具有聯動作用,所以在節奏感知中具有一定的輔助功能。
觸覺同聽覺和視覺一樣具有一套精密的反應模式。在大腦中視覺信號和觸覺信號有許多匯聚區域,在這些腦區中,多感覺模態可以在特異性空間約束的基礎上進行相互作用。1969年Handel和Buffardi采用相同節奏對個體進行刺激,對視覺、聽覺和觸覺三個通道對節奏的辨識速度進行測評。結果表明,聽覺通道對節奏的感知能力最快,觸覺次之,視覺最慢。多個感官通道對節奏感知具有協同作用,并且相對于單個感官通道效果更為顯著。
(三)音樂節奏結構中諸因素對身體的影響
以一種解構思維來思考,將節奏解構并對其進行描述。將節奏拆分成多個組成部分,包括內部要素時值、發音點和強弱;外部要素速度、節拍、節奏型。人體在感知不同節奏的同時身體機制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時值是衡量音樂時間長短的單位,它將音符構成相對的長短組織。在相對理論下,音樂形成了千萬種不同的結構框架。將節奏中的強弱與語言進行類比,便可得到更加直觀的理解。強弱如語言中的“抑揚頓挫”,是音樂節奏的語氣,也是情感最為直接的表達方式。對節奏情緒的感知主要通過強弱變化來進行。人們往往更容易跟隨節奏中的重拍進行律動,以此來對音樂進行周期性有規律的認知。節奏通過節拍的形式以固定規律進行劃分,以“小節”為單位,每一個小節內都有相同的規定時值總量,并具有固定強弱規律。這種人為的規則使得音樂更符合人類生理結構,產生認同感。將音組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排列,構成一種特定的音樂形態,融合不同文化元素以及作曲家的意向表達,便可勾勒出具有不同性格的節奏型。節奏型往往在表達不同音樂性格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著名的兒童鋼琴曲《小丑》,主要節奏型由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組成,便產生一種活潑俏皮的感覺。
綜上,節奏結構的不同因素導致人們對節奏的認知產生千差萬別的感覺,在音樂感知中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其性格。深入剖析不同的節奏要素對身體感知進行更明確更細致地指導,從而使身體在對節奏進行加工處理時能夠更為靈活連貫地運用。
二、節奏感知能力的意義與影響
節奏感知能力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能力,在音樂節奏中引申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節奏行為。通過掌握節奏的脈絡走向,感知身體周圍的“場”,最終引導行為。這是一種先于邏輯的感知,正如梅洛·龐蒂所說:“身體經驗使人們認識到某種不是由一個普遍構成能力的意識給予的意義,正是經驗的這種出神使得任何知覺都是對某種東西的知覺,身體意向性取代了意識意向性,這是一種全面的意向性,意味著某種先于邏輯和判斷的先行領會?!睂⑸眢w融入情境中,運用“情境-反應”的身體知覺行為模式,強調知覺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把行為看作是一個整體過程。節奏認知同樣是對節奏整體架構的把握。
身體哲學觀的指導下,“節奏”作為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產生聯系的介質,增加了同理心的養成,增加團體凝聚力,使社會關系更加緊密,有秩序地運轉。在心理學方面,有研究表明,14個月的嬰兒可以在具有共同節奏感知情景下產生人際互動行為。試驗者在有背景音樂的情況下抱著嬰兒做相位一致或相反的搖晃動作。隨后請求嬰兒幫忙撿起掉落的東西,其中61%的嬰兒對進行同步節奏搖晃的試驗者給予幫助,而對沒有進行同步搖晃的試驗者進行幫助的嬰兒概率只有25%。后續研究更證明這種助人性的增加只針對先前有過共同節奏活動的特定試驗人員,是一種有指向性的社會行為而不是心境提升等導致的泛化效應。
三、結語
本文以節奏中的一小分支——“音樂節奏”為主體,以梅洛·龐蒂的后現代身體哲學作為理論依據,不孤立的、形而上的分析節奏,而是通過“感知”將節奏與身體相結合,形成一種“體驗鏈”,結合神經生理學和音樂心理學的觀點全面完整地對節奏加以分析,探討節奏的本質屬性,保持節奏的“生命力”。以整體的方式去把握事物,而不是將其分散成一個個點進行認知,這便是梅洛·龐蒂身體哲學的精髓所在。
在萬物融通的時代,跨學科學習討論已經成為常態,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往往包含多種分析狀態,但筆者認為任何事物都不能離開環境,不能單一片面的認知事物,而是要從整體進行把握。因此對節奏感知的討論也結合多學科交叉總結,以期為研究者提供些許思路。
參考文獻
[1]梅洛·龐蒂,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99.
[2]沃爾夫岡·馬斯特納克,楊燕宜,譯.音樂心理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29).
[3]潘祿.肢體同步運動對節奏感知中注意同步化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16.
[4]萬群,林苗,錢秀瑩.時間知覺的腦機制:時鐘模型的困境和新導向[J].心理科學進展,2010(3).
[5]陳蓉.從聽覺到視覺、運動覺[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
[6]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M].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149,156.
[7]潘祿.肢體同步運動對節奏感知中注意同步化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16.
[8]周麗麗,姚欣茹,湯征宇,等.觸覺信息處理及其腦機制[J].科技導報,2017(19).
[9]楊大春.語言、身體、他者——當代法國哲學的三大主題[M].北京:三聯書店,20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