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淑敏 劉洋
【摘要】標題性音樂是器樂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認為標題性音樂就是帶有標題的音樂,事實并非如此。本文就標題音樂的含義與發展歷程展開敘述,幫助讀者走出對于標題性音樂的誤區,正確了解標題性音樂及各個時期標題性音樂的特點,以達到更好地演奏此類音樂作品的目的。
【關鍵詞】標題性音樂;含義;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標題性音樂的含義
(一)標題性音樂的含義
標題性音樂就是具有文字標題的音樂,是指用文字標題模仿、象征、暗示自然音響或是帶有情節性樂思(文學內容)的器樂作品。標題通常由作曲家本人構思,或者是基于文學、美術作品、戲劇等,可以是一個簡短的題目也可以是一段說明作品內容的文字。
標題性音樂通常直接取材于文學或繪畫,如格拉納多斯的《戈雅之畫》、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或是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或對風景的描繪,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柏遼茲的《普羅米修斯》《塔索》等。
標題性音樂要求聽眾在欣賞作品前根據標題的提示,大致了解音樂即將要表現的形象,這樣才能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展現的意境。
(二)標題性音樂與無標題音樂
標題音樂與無標題音樂相對應,也就是純音樂。沒有標題的音樂主要是指那些不用借助任何的文字描述,只需要用音樂來表達創作者的情感,完全用音樂的形式來體現。與標題性音樂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帶有明確的與音樂內容緊密練習的標題,如《第五交響曲》《C大調協奏曲》《練習曲》《小奏鳴曲》這類形式的作品。
許多人會誤認為帶有標題的音樂就是標題性音樂,例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熱情》《月光》,海頓的交響曲《時鐘》《驚愕》,但這些作品卻不能被稱為標題性音樂。因為這些作品雖然有明確的標題,但并不是作曲家本人所題,而是由出版商、評論家為了啟發聽眾的想象力、引導聽眾思路,簡要揭示作品內容而后期添加的,不能夠表達作曲家本人的創作意圖。
二、標題性音樂的發展
(一)發展初期(產生)
標題性音樂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J.s.巴赫所作的《送兄遠行隨想曲》。巴赫對這一個樂曲的六個樂章都制定了標題。李斯特曾經說過,如果巴赫的這部作品屬于沒有出版的,那么就可以作為柏遼茲首次演奏巴赫作品《逃亡埃及》的很好補充,這時候會有人認定巴赫所作的《送兄遠行隨想曲》和《幻想交響曲》的作者一樣是李斯特對這首樂曲對標題音樂興起與發展產生重要意義的肯定。
可以發現,早在巴洛克時期就已經有了標題性音樂的因素。雖然這時期音樂的標題大多還停留在標題的描繪性與敘述性上,沒有更深地把標題與音樂緊密聯系,但為后期標題音樂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發展中期
標題音樂在古典主義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其中,對標題性音樂影響最大的作曲家莫過于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貝多芬。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田園交響曲》, 這是貝多芬所有交響曲作品中唯一一個主動擬定標題的交響曲。這首交響曲中對自然風光進行了很多描繪,還描述了鄉村各個事物的形象。此時的貝多芬已經完全失聰,作品抒發了貝多芬對田園鄉村風光的熱愛與依戀。貝多芬在1808年維也納第一次表演《田園交響曲》,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次演出的節目單上他寫到,這首交響曲不僅僅只是繪畫,表演出人們在鄉間的樂趣,情感比音樂繪畫更加豐富。因此貝多芬將各個章節的標題定義為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第二樂章“在溪邊”、第三樂章“鄉村快樂的集會”、第四樂章“暴風雨”,第五樂章“牧人的歌”。
由這些標題可見貝多芬將標題對音樂的概括更加細致、生動,五個樂章之間也帶有一定的邏輯性。他開創性的創作了帶有文字說明、有內在邏輯的五個樂章,標題與音樂的結合也更加緊密。貝多芬的作品對之后的柏遼茲和李斯特等作曲家的標題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發展盛期
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的出現使標題性音樂得以發揚廣發,開始進入到黃金發展時期。美國音樂理論家約瑟夫·馬克利斯所著的《音樂欣賞》中寫到“19世紀的標題音樂是非常有意義的,音樂家都有認識到音樂與詩歌和繪畫的關系更加密切”。浪漫主義作曲家更加了解標題,以往的古典主義的運用已經無法他們內心對情感的體現,純粹的音樂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強烈的表達需求,需要借助戲劇和詩歌等其他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展現出音樂以外的魅力。
柏遼茲是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的創導者,他開創了將文學情節和戲劇與交響曲相結合的新形式。在他的《幻想交響曲》中,交響曲的副標題則設置為藝術家的生活片段。柏遼茲將自己的故事結合到音樂中,將自己向戲劇女演員史密遜表白后遭到拒絕后的痛苦經歷寫進了這首交響曲里。作品完美地融合了文學與音樂,交響曲就好比是沒有歌詞的音樂劇一樣,舞蹈形象非常生動。柏遼茲的開創性主要在使用手法上,他采用的是“固定樂思”,來創作標題音樂。這個手法在每一個章節都有不同的形象。第一樂章,夢幻且熱情;第二樂章,舞會;第三樂章,田園景色;第四樂章,赴刑進行曲;第五樂章,魔鬼夜宴的夢。柏遼茲仿照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為每個樂章標上標題,并在其基礎上加以發展,舒曼稱其為“唯有天才,才能自由的創作。”柏遼茲以后的浪漫派作家開始都喜歡采用固定樂思手法來進行標題性音樂的創作。
標題音樂一詞是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最早提出的。他確立了標題音樂的創作手法,首創了標題交響詩這一新的音樂體裁,為標題音樂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他作有十三首交響詩《哈姆雷特》《普羅米修斯》《塔索》《山上聽聞》等。大多以文學作品(詩歌、戲劇)為題材,表達的主題往往是人生苦難及其思索與奮斗。李斯特對標題音樂進行了系統性研究,李斯特認為欣賞者不需要對標題音樂隨意猜測,這樣就不會錯誤理解作曲家的想法,此外從標題就可以理解音樂的大概含義。李斯特認定了在浪漫主義時期標題所具有的價值。使標題性音樂發展到了鼎盛階段,對音樂發展史甚至人類的音樂欣賞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結語
標題性音樂是音樂史上的一類重要作品體裁,吸引了很多作曲家創作出了無數不朽的標題音樂佳作,很多演奏者都會選擇這一類型的演奏曲目。標題性音樂突破了無標題音樂的界限,讓聽眾深刻地了解到作曲家內心的情感和作曲的意圖,還將音樂文學和繪畫融合在一起進行構思,從而增強了音樂的表現能力和藝術魅力。希望本文的介紹與描述能夠幫助演奏者能夠更好地了解標題性音樂,將此類作品繼續發展到新的藝術高度。
參考文獻
[1]陳靜.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標題音樂文學性的體現[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2]范進德.“純音樂”的人文內蘊和“標題性音樂”的非文學指向性[J].音樂藝術,2009(4):48-60.
[3]鐘家明.標題音樂及其發展軌跡[J].藝術百家,2007 (3):96-97.
[4]邱曉楓.歐洲音樂的發展與交響作品欣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代淑敏(1997—),女,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
基金項目:本文是遼寧師范大學教改項目“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的文化闡釋與構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S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