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貽祿 盧健棋 李成林 韓景波 羅錦偉 韋飛 陸露 黃小珊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2018級碩士)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致病因素,是常見的老年慢性病。老年高血壓是高血壓的一種類型,以收縮壓升高、脈壓差增大、血壓波動大、靶器官損害和并發癥多為特征。研究顯示我國老年(年齡≥65歲)高血壓患病率56.5%〔1〕,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如何有效降低高血壓患病率是醫患雙方的共同期待,因而尋找有效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方法一直是高血壓研究的重點之一。中醫學認為,體質決定人的生理反應的特異性和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產生病變類型的傾向性〔2〕。中醫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由人體內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形成的特質,具有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通過研究不同個體的體質,能夠明確個體對某些病因的易感性及疾病的產生機制和轉歸。結合體質能夠指導辯證,確立針對性治療方法,提高臨床療效。根據多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及高血壓前期患者大體以痰濕質、陰虛質、血瘀質及氣虛質為主。其中受年齡、性別因素、地域、并發癥等因素影響,體質分布比例稍有差異〔3〕,老年高血壓患者主要以陰虛及血瘀質為主。研究顯示血脈瘀滯為高血壓的發病因素之一,而老年高血壓往往表現有血瘀證候〔4〕。本研究通過對老年高血壓血瘀體質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丹紅注射液穴位注射足三里后,監測其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血清一氧化氮(NO),全血血液流變學及血漿D-二聚體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血瘀質老年高血壓患者6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3例,治療組男16例,女17例;年齡65~75歲,平均(68.75 ± 2.58)歲;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65~75歲,平均(66.53±1.84)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衛生出版社《內科學(第8版)》中原發性高血壓〔5〕的診斷標準:安靜休息坐位時測量上臂肱動脈部位血壓,非同日測量3次血壓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舒張壓(DBP)≥90 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颊吣挲g≥65歲。
1.2.2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內科學》中“眩暈-瘀血阻竅”及“頭痛-瘀血頭痛”篇章的診斷標準〔6〕。
1.3納入標準 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病西醫診斷標準,年齡65~75歲;血壓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符合中醫辨證屬于瘀血阻竅者,主癥為眩暈、頭痛、失眠;次癥為面唇紫暗,舌質瘀斑、瘀點、脈澀或細澀。排除標準:繼發性高血壓。合并有心、腦、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病患者。其他無法依照試驗方案完成試驗者。
1.4方法
1.4.1采集空腹靜脈血,測定安全性指標 三大常規、心肌酶譜、凝血常規、肝腎功、血脂、血糖;療效指標:血清NO,全血血液流變學及血漿D-二聚體。
1.4.2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1次/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50 mg,1次/d,口服。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用1 ml注射器抽取1 ml丹紅注射液交替在足三里進行穴位注射,1次/d,連續治療14 d。穴位注射具體方法:患者取平臥位,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10 cm(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定位為足三里穴,穴位區域常規消毒,用2 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丹紅注射液(每支10 ml,正大青春寶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號:Z33020177)1 ml,將注射器針頭垂直刺入足三里穴,輕提插不捻轉,使患者產生酸、脹、麻的感覺,抽吸無回血后,緩慢注入藥液1 ml,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眼,防止出血。以上兩組均在治療結束時對比治療效果。
1.4.3觀察指標 ①血壓的測定:選取上午8∶30~9∶00時間段,采用臺式水銀血壓計,安靜休息5 min以上,測定所有治療前后SBP和DBP;②基本生化指標測定:安全性指標及療效指標血清NO,全血血液流變學及血漿D-二聚體。③中醫證候療效:治療前后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對癥狀進行評分,主癥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次癥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各項癥狀評分相加即證候積分?;局斡褐委熀笈R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改善>90%,積分改善的評估可以采用(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來評價;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積分的改善達到70%~90%;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的改善達到30%~69%;無效:未達到以上判定標準,甚至有所加重。本研究患者中醫證候4項:眩暈、頭痛、面色或口唇紫暗、舌暗進行評定,每項按照嚴重程度分為0、1、2、3分,評分越高越嚴重。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0.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血壓檢測結果 治療前,兩組SBP和DB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BP和DBP均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組血壓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檢測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2.2兩組血清NO檢測結果 治療前治療組NO〔(50.23±8.34)μmol/L〕與對照組〔(50.81±9.22)μmol/L〕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NO水平明顯升高〔(70.32±6.30)μmol/L、(60.61±5.98)μmol/L,P=0.000〕,且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血液流變學檢測結果 治療前,兩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間的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血液流變學指標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檢測結果
2.4兩組血漿D-二聚體檢測結果比較 治療前治療組D-二聚體〔(43.23±40.34)μg/ml〕與對照組〔(42.81±40.22)μg/ml〕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前與治療后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D-二聚體〔(24.32±36.30)μg/ml〕在治療后明顯低于高于對照組〔(36.61±37.98)μg/ml,P<0.05〕。
2.5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各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程度更為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高血壓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地都很高,我國更是原發性高血壓的高發國家,其嚴重的并發癥如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腎臟病成為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其并發癥與患者血瘀體質可能相關〔3〕。中醫體質學說通過研究不同個體體質的影響因素、構成特點、演變規律等,可以應用于指導疾病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高血壓的主要癥候表現為眩暈、頭痛,具有“風、虛、瘀”的中醫病機特點。老年性高血壓患者大多久病多虛、多瘀,研究顯示原發性高血壓老年患者,高血壓級別越高,血瘀質偏頗程度越大〔7〕。分析原因可能與老年人常存在血流運行速度慢,血液黏稠,血液高凝狀態,同時合并多種器質性疾病有關〔8〕;加之年老患者久病耗氣,氣虛無力行血,而導致血瘀質。血瘀質中醫表現癥候血瘀證可作為主證或兼證存在于高血壓的整個病變過程中并影響其進展,這已成為高血壓重要的病理機制〔9〕,通常表現為血液黏滯度增加、血栓形成、組織變性水腫等的一系列病理改變。目前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NO呈負相關,NO是反應血管內皮功能指標之一,具有血管擴張作用,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高血壓外周阻力增高,可能與血清NO減少有關〔10~12〕;血黏度的增高可導致循環速度減慢,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各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減少,進而引起組織缺氧,靶器官功能障礙。高黏血癥也專科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0~12〕;而D-二聚體能夠證實血栓形成與纖溶的發生,是血管內纖維蛋白形成的間接指標。其持續升高,則血栓形成的危險性也增高〔10~12〕。臨床上常見血液在流動性、凝固性、有形成分等方面的改變,根據癥狀、體征,參考微循環、血流變檢測異常。既往研究表明高血壓血栓前狀態(PTS)主要與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血液流變學的改變等因素有關,并以此為理論基礎使用活血化瘀藥治療〔3〕?,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丹紅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參和紅花的提取物丹參酮、水溶性丹參酚酸類物質和紅花黃醇酮。臨床表明,丹參酚酸和丹參酮不僅能擴張血管、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和表面電荷、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還能徹底清除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脂質過氧化損傷、保護血管內皮、拮抗 Ca2+內流、穩定細胞膜、改善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的作用。而紅花黃色素、紅花酮苷則能夠對血小板黏附、聚集起到較強的抑制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抗凝溶栓效果〔13〕。而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不僅具有補中氣、健脾補胃作用,同時也具有調和氣血之功效。有臨床研究證實,足三里作為主穴具有顯著的降壓作用〔14〕;實驗也證明通過針灸家兔“足三里”單穴,能使升高血壓的家兔血壓降低。故使用丹紅注射液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能達到活血化瘀、調節氣血及更好控制血壓的治療目的,符合中醫辨證論治對高血壓病的防治的觀點。在臨床觀察過程中未發現丹紅注射液出現不良反應,有較好的臨床用藥安全性。
既往研究也證實,丹紅注射治療血瘀證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疾病具有改善臨床癥狀明顯、療效穩定、不良反應少等優勢〔15〕。本研究結果說明觀察組治療血瘀質老年高血壓相關的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減少循環阻力及降低血栓形成風險方面有肯定效果。
綜上,穴位注射丹紅注射液能一定程度改善老年高血壓的血瘀狀態的中醫證候及加強降壓效果,同時亦能體現對血瘀質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多元化治療,運用中醫體質的理論指導并實踐于臨床,從而發揮中醫藥特色以達到“未病先防優”的優勢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