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石 劉鵬 叢德毓
(1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原發性失眠(PI)是人體在無器質性或精神性疾病的情況下,出現或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醒后難以入睡,導致總睡眠質量降低的一種病理狀態〔1〕。10%~50%的老年人曾經發生過PI,這與老年人自我調節力降低有關〔2〕。李優等〔3〕人證實在PI患者中心脾兩虛證是最常見的證候類型。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失眠患者由于長時間得不到良好的睡眠,會經常感到精力不足、身心俱疲,容易緊張,擔心自己的病情,情緒敏感易被激怒,這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莫大的影響〔4〕。近年來,筆者臨床治療發現振腹環揉法對老年心脾兩虛型患者失眠癥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另因其副作用低、舒適感強,易于被老年人接受〔5,6〕。但該方法缺少規范化的臨床療效分析,因此筆者納入本院臟腑推拿科老年心脾兩虛型PI患者60例,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阿森斯量表(AIS)觀察振腹環揉腹部推拿對心脾兩虛患者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于吉林省中醫院臟腑推拿科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患者,篩查120例,納入60例。按數字法隨機分成30例每組,分為推拿治療組和藥物對照組。推拿治療組男8例,女22例;藥物對照組男9例、女21例,兩組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2,P=0.774)。推拿治療組年齡55~65〔平均(57.63±3.90)〕歲,藥物對照組年齡56~64〔平均(57.20±4.99)〕歲,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44,P=0.659)。
1.2診斷標準 PI的診斷〔7〕:參照《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必須符合無明顯誘因的失眠癥狀之一者,包括睡眠質量下降、入睡困難、持續障礙、早醒;在滿足睡眠條件、環境適合的情況下仍具備上述癥狀者;患者主訴至少1種與睡眠相關的功能損害:①疲勞或全身不適;②注意力、記憶力減退;③學習、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緒波動或易激惹;⑤日間思睡;⑥興趣、精力減退;⑦工作或駕駛過程中錯誤有增多傾向;⑧頭痛、頭暈或與睡眠不足有關的其他癥狀;⑨對睡眠過度關注。心脾兩虛型失眠診斷標準〔8〕:參照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①主癥:多夢易醒,心悸健忘。②兼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面色無華,頭暈目眩,食少,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1.3納入標準〔9〕年齡55~65歲,長春地區漢族人口,右利手;無宗教信仰,無煙酒、咖啡、茶葉等不良嗜好;已婚,收入水平適中;觀察期內無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無心腦血管和其他器質性疾病;血尿常規、心電圖、肝腎功能指標正常;符合PI及心脾兩虛型診斷標準,癥狀持續1個月以上。PSQI>7分;AIS>6分。

1.5治療方法 60例患者入組后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法。推拿治療組采用振腹環揉法腹部推拿法進行治療;藥物對照組采用口服人參歸脾丸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振腹環揉法腹部推拿:1次/d,每次30 min,每周5次,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具體方法:室內溫度適宜,環境安靜整潔。醫生站在患者右側,患者仰臥位,全身放松,腹部充分暴露。醫生溫手后,以爽身粉為推拿介質均勻涂抹在患者腹部,手法易輕,動作柔和。待患者適應后開始進行腹部推拿治療。治療時,先以全掌順時針摩全腹5 min,上至中脘,下至中極,左右兩側在足太陰脾經左右兩經間操作。摩腹手法貴在輕柔,以患者調息養神為度,本法重在調暢氣血。患者氣息平穩后,順接上式,進行腹部團揉,要求團揉聚氣調五臟,以患者自感腹部溫熱為度,共進行10 min。之后單掌閃振上脘、中脘、下脘,頻率每分鐘200次以上,此法突出健脾和胃,疏通氣血,共操作5 min。而后單掌掌振關元、氣海,頻率每分鐘300次以上,此法引氣歸原,安神定志,共操作5 min。最后掌按神闕、丹田共5 min,以平衡陰陽,補益氣血結束操作。中藥人參歸脾丸治療(蜜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1020104),日2次口服,服用方法為早飯前晚飯后,5 d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
1.6PSQI、AIS評分 PSQI〔11〕、AIS〔12〕是國內外失眠研究的常用指標。患者測試結束后,由專業醫師向患者確認各項測試內容,由2名或2名以上的醫師核算總分值。
1.7療效評定〔13〕以PSQI評分作為依據采用尼莫地平法評價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治愈:療效指數>75%;顯效:療效指數50%~74%;有效:療效指數25%~49%;無效:療效指數<25%。
1.8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治療效果比較 推拿治療組總有效率90.00%(治愈5例,顯效13例,有效9例,無效3例),藥物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3.33%(治愈4例,顯效14例,有效7例,無效5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98,P=0.826)。
2.2評分比較 推拿治療組與藥物對照組治療前PSQI、A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62和1.339,P=0.818和0.221)。治療后推拿治療組與本組治療前PSQI、AIS評分比較明顯降低(t=13.2和13.38,P=0.000,P<0.01),藥物對照組PSQI、AIS評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79,7.510;P=0.000,P<0.01),兩組治療后PSQI、A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AIS評分比較分,n=30)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1

腹部推拿手法的作用機制早在《厘正按摩要術》就有詳細記載書中云“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若欲其臟腑如何,則莫如診胸腹。”由此可見腹部與五臟六腑的密切關系。腹部循行的沖任督三脈為人體氣血陰陽循行的通路,其功能正常,經絡才能互通陰陽,滋潤濡養臟腑百骸。另外,腹部有中醫學中比較重要的解剖部位神闕,即臍部。臍者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臍是五臟之門戶臟腑精氣往聚之處,所以腹部推拿,環臍而動,不單能調節身體某一區域的功能,還能對機體全身都起調整和激發作用,可以調節臟腑功能,平衡陰陽氣血,達到補益心脾,交通心腎,滋陰潛陽,安神定志的作用。
心脾兩虛型失眠,中醫學認為其病機是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其病位在心脾。因此,本研究從心脾兩虛型PI的病機病位特點開始,結合腹部推拿的治療優勢,以振腹、摩腹、揉腹為主要操作手法,輔助機體健脾養心、通達氣血、定志安神,制定了具有中醫辨證特色的腹部推拿振腹環揉法。順時針摩腹以調經氣按浮陽,上至中脘引水谷之氣,下至中極調丹田之氣,兩氣交合安神內斂,患者氣息調暢后,順勢加入腹部團揉,團揉以聚氣調神,使經氣游走于腹以調五臟,精氣相聚、陰陽交感、內熱自生,因此患者此時微感腹部自內向外溫熱暖暢,暖者神自安。之后采用閃振上脘、中脘、下脘,重在健脾和胃,疏通氣血,將所聚之氣散入肢體百骸,上濡養髓海、下歸于丹田,以引氣歸原,安神定志。最后掌按神闕、丹田,以平衡陰陽,補益氣血,安撫心神,交通氣道,使陰陽各司其職。本研究結果證明腹部推拿在改善PI患者失眠癥狀上療效可靠且與藥物組治療作用相似。近年來,隨著神經胃腸病學的發展,“腦-腸互動途徑”被證實在多種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腦腸肽是能將中樞神經系統(CNS)與腸神經系統(ENS)連接起來形成腦-腸互動的雙向通路的CNS與ENS的共同神經遞質。“腦-腸互動途徑”為心脾兩虛型PI的腹部推拿治療機制的研究打開拓了新思路。腹部推拿療法以腹部為治療部位,通過神經-內分泌網絡等構建緊密的腦-腸互動關系,對心脾兩虛型PI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其確切機制可能與腦-腸互動途徑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