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迎春 鄧涵杰 梁素萍 鄭景輝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銀屑病是常見的慢性免疫炎癥性疾病,臨床表現為紅斑、斑塊、鱗屑的慢性炎癥改變〔1〕。銀屑病患者不僅有皮膚及關節受損的表現〔2〕,常易并發糖尿病等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等〔3,4〕,治療過程長久,且效果差,病情易反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基因定位于17q23號染色體,由26個外顯子和25個內含子組成,可以將血管緊張素Ⅰ轉化為血管緊張素Ⅱ,不僅能升高血壓,且是一種有效的促炎調節劑〔5〕。研究表明〔6〕,銀屑病患者皮損中的ACE表達顯著高于正常人,也有研究發現ACE基因的插入(I)和缺失(D)多態性影響血清ACE水平〔7〕。本研究擬探究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
1.1文獻檢索 利用計算機分別檢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國知網(CNKI)、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萬方數據庫和維普(VIP)7大數據庫,全面搜集關于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相關的病例對照研究,各數據庫檢索時間均從建庫以來至2019年1月。其中英文檢索詞包括:ACE,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polymorphism(s),variation,allele,genotype(s)AND psoriasis OR psoriatic disease,case control等。中文檢索詞包括:銀屑病、牛皮癬疾病、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基因、多態性、基因型、病例-對照等。
1.2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研究類型均為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組中的研究對象均經臨床醫師明確診斷為銀屑病的患者,對照組為健康人群;結局指標主要為銀屑病的發病風險;能提供ACE基因在病例組與對照組中的頻數分布;對照組的基因分布規律符合哈迪-溫伯格(HWE)遺傳平衡定律;文種限于中文和英文。排除標準:重復發表的文獻;不能提供有效數據者;不能獲得全文的研究文獻。
1.3對文獻的篩選、資料的提取及偏倚風險的評價 2位研究者分別根據1.2中的納入及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并提取相關內容。所提取的文獻資料一般內容主要包括:作者資料、研究地點、發表時間、病例組及對照組的基因型分布、基因型檢測的方法、對照組HWE情況。對納入研究文獻的偏倚風險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量表進行評價,NOS評分總分為9顆星,≥6顆星為高質量研究〔8〕。最后2位研究者將結果進行相互核對,如果存在分歧,對相關分歧的地方進行再次核查,并通過討論解決。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tata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利用比值比(OR)與其95%置信區間(CI)為效應進行分析統計量。利用Q檢驗和I2統計量檢驗所納入研究的異質性,如果I2≥50%,表明各研究結果間存在一定的異質性,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反之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最后用Egger法與Begg法檢驗發表偏倚。Meta分析檢驗水準α=0.05,若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文獻檢索結果 經全面檢索后,初步搜集相關的文獻共98篇,經嚴格篩選后,最終納入12篇文獻,其中11篇為英文〔9~19〕,1篇為中文〔20〕。文獻篩選流程圖見圖1。所檢索的數據庫及檢出文獻數具體如下:Pubmed(n=35)、Web of Science(n=28)、EMBase(n=10)、CNKI(n=5)、萬方數據庫(n=7)、CBM(n=6)、VIP(n=4)。所有納入研究的文獻基本信息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D:插入基因;I:缺失基因
2.2Meta分析結果
2.2.1I vs D異質性檢驗結果 納入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I2=78.4%,P<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最終分析的結果表明,銀屑病的發病風險與攜帶I等位基因與攜帶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01,95%CI(0.831,1.206),P=0.989〕(圖2)。對納入研究文獻中,對人種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亞洲人群中,銀屑病的發病風險與攜帶I等位基因與D等位基因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49,95%CI(0.744,1.209),P=0.670〕;在歐洲人群中,銀屑病的發病風險與攜帶I等位基因及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OR=1.097,95%CI(0.775,1.553),P=0.602〕;對亞洲人種中的中國人群進行亞組分析,結果也同樣表明,銀屑病發病風險與攜帶I等位基因與D等位基因人群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45,95%CI(0.663,1.347),P=0.755〕。
2.2.2II+ID vs DD異質性檢驗結果 納入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I2=67.2%,P<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II+ID等位基因和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的銀屑病發病風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01,95%CI(0.831,1.206),P=0.989〕(圖3)。亞組分析顯示,亞洲人群中攜帶II+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872,95%CI(0.646,1.177),P=0.370〕;歐洲人群中攜帶II+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51,95%CI(0.639,1.417),P=0.806〕;對亞洲人種中的中國人群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人群中攜帶II+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OR=0.832,95%CI(0.507,1.366),P=0.467〕。
2.2.3II vs ID+DD異質性檢驗結果 納入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I2=68.1%,P<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ID+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124,95%CI(0.846,1.462),P=0.384〕(圖4)。亞組分析顯示,亞洲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ID+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00,95%CI(0.723,1.383),P=0.999〕;歐洲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ID+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434,95%CI(0.953,2.158),P=0.083〕;對亞洲人種中的中國人群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ID+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OR=1.056,95%CI(0.695,1.604),P=0.798〕。

圖2 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關系的森林圖(I vs D)

圖3 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關系的森林圖(Ⅱ+ID vs DD)
2.2.4ID vs DD異質性檢驗結果 納入研究間無異質性(I2=43.4%,P=0.054),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05,95%CI(0.792,1.033),P=0.139〕(圖5)。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亞洲人群中攜帶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887,95%CI(0.760,1.035),P=0.127〕;歐洲人群中攜帶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832,95%CI(0.623,1.112),P=0.215〕;對亞洲人種中的中國人群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人群中攜帶ID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OR=0.789,95%CI(0.534,1.165),P=0.223〕。

圖4 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關系的森林圖(II vs ID+DD)

圖5 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關系的森林圖(ID vs DD)
2.2.5II vs DD異質性檢驗結果 納入研究間有中度異質性(I2=74.2%,P<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061,95%CI(0.737,1.527),P=0.750〕(圖6)。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亞洲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906,95%CI(0.575,1.429),P=0.672〕;歐洲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1.300,95%CI(0.740,2.285),P=0.361〕;對亞洲人種中的中國人群進行亞組分析,結果顯示中國人群中攜帶II等位基因與攜帶DD等位基因人群銀屑病發病風險的差異無統計學意〔OR=0.926,95%CI(0.472,1.815),P=0.822〕。
2.3敏感性分析 本文對上述5個基因模型的合并效應量進行了敏感性分析。以I vs D等位基因模型敏感度分析為例,在逐一排除納入文獻后,Meta分析結果變化不大,說明結果可信度較高(圖7)。

圖6 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關系的森林圖(Ⅱ vs DD)

圖7 ACE基因I/D等位基因模型敏感性分析
2.4發表偏倚分析 Begg漏斗圖結果顯示未見發表偏倚(圖8)。Egger回歸法量化檢測也未見發表偏倚(I vs D:P=0.311;II+ID vs DD:P=0.760;II vs ID+DD:P=0.363;ID vs DD:P=0.945;II vs DD:P=0.299)。

圖8 Begg漏斗圖發表偏倚分析(I vs D)
ACE在保持皮膚正常功能、創口愈合和疤痕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血管緊張素Ⅱ還可刺激瘢痕疙瘩的形成〔21,22〕。研究發現〔15,23〕銀屑病患者血清ACE活性升高,或使用ACE抑制劑治療銀屑病可誘導或加重銀屑病的表現〔24〕,提示ACE基因多態性可能與銀屑病的發病有關聯。目前ACE的I/D多態性與銀屑病發病風險關系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但有許多研究探討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易感性的關系,且得出的結果存在一定爭議。研究表明ACE的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可能增加中國人群對銀屑病的易感性〔18〕;也有研究結果表明ACE的I/D多態性也顯著增加了中國人群銀屑病的發病風險〔19〕;但劉曉紅等〔20〕研究未發現銀屑病患者與對照組間ACE基因多態性有顯著差異。雖然此三項研究人群均來自中國,但得出的結論卻不相同,可能是劉曉紅等〔20〕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的原因。在非亞洲人群中,Elneam等〔13〕研究發現銀屑病患者的ID和DD多態性較健康人群更為常見且D等位基因在患者中明顯過高;Tanhapour等〔15〕的研究結果表明,同時存在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基因中A1166C的C等位基因和ACE的I等位基因的人群患銀屑病的風險是對照組的6.42倍;Coto-Segura等〔11〕研究結果表明ACE多態性與銀屑病無相關性。由此看出不同國家地區所得出研究結論有一點差異,甚至相反的結果,可能與種族和所在地區等因素有關。
雖然Liu等〔25〕也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對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易感性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ACE多態性與亞洲人患銀屑病的風險有關的結論,尤其是I/I基因型和I等位基因。但近年來又有大量關于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易感性相關的高質量文獻發表,所以有必要再次進行Meta分析對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系,以期得到更加可靠的結論。本次研究最終發現ACE基因D/I與銀屑病的發病無明顯相關性;亞組分析、歐洲人群、亞洲人群分析的中國人群均顯示ACE基因多態性與銀屑病風險無相關性。在本次的研究中,有4個基因模型存在中度至高度的異質性,1個基因模型存在低度異質性。為了尋找異質性的來源,本文進行了敏感性分析與亞組分析,結果發現,當去除Elneam等〔13〕的研究時,研究結果間異質性可明顯降低,提示可能該文獻為引起異質性的主要原因。當我們對亞洲、歐洲人群進行亞組分析時發現,在亞洲人群組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異質性,然而在歐洲人群中,3個遺傳模型均未發現明顯的異質性,說明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可能會產生異質性。
本次Meta分析存在局限性:首先納入文獻較少,且均為病例-對照研究,對照組人群大部分來源于醫院對照,可能存在選擇性偏倚;其次本次的研究只納入相關公開發表的中、英文文獻,并沒有檢索其他文種的相關文獻,導致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發表偏倚。因此本次研究得出的相關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所有本研究的結論尚需更多大樣本、高質量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