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楊越
(慶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甘肅 慶陽 74500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日常生活與工業生產中常見的急性中毒之一,是世界性健康問題,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多數能治愈,但有10%~30%的患者在治療后可能出現假愈期,假愈期一般為2~60 d,假愈期一旦過去,患者將再次出現意識障礙、精神障礙及神經系統損害,被稱作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遲發性腦病(DEACMP)〔2〕。癡呆、表情淡漠、定向障礙、遺忘、大小便障礙等均是DEACMP的主要臨床表現,其發病機制復雜,至今仍未完全明確〔3〕。目前,DEACMP仍以高壓氧等綜合治療為主,這種治療手段在腦外傷、減壓病、一氧化碳中毒中均可獲得特殊療效,也是目前主要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特效治療手段〔4〕。但值得注意的是,高壓氧等綜合治療并不是對全部DEACMP有效,部分患者在經過一系列的治療后預后仍較差,尤其是老年患者。若要提高DEACMP患者的預后,找到可能影響患者預后的相關因素,并實施合理干預尤為關鍵。本研究旨在觀察DEACMP患者臨床特征,并分析患者預后相關影響因素,以期為老年DEACMP的治療提供參考。
1.1對象 分層整群抽樣,回顧分析慶陽市人民醫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DEACMP 100例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齡60~89歲,平均(71.02±5.57)歲;一氧化碳暴露時間為30 min至10 h,平均(4.47±1.26)h;中毒程度:14例輕度,28例中度,58例重度。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完整;②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符合《國家職業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標準》〔5〕中相關診斷標準,遲發性腦病符合《現代神經內科學》〔6〕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有假愈期相關癥狀,以神經癥狀、精神癥狀或錐體外系癥狀為主要表現,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減退,經頭顱磁共振成像(MRI)或CT檢查顯示大腦皮質下腦白質、基底節區或側腦室旁腦白質出現對稱性腦白質脫髓鞘或低密度,長T1、T2發生改變;③急性中毒程度符合《中華內科學》〔7〕中相關分級標準。(2)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者;②合并其他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③住院治療期間死亡者;④合并其他感染、腦部損傷、腦血管疾病者。
1.3方法
1.3.1調查方法 仔細閱覽患者病例資料,對100例患者的性別、年齡、職業、癥狀、中毒原因、接受治療情況、脫離暴露環境至接受治療時間、高壓氧治療次數等情況進行統計,同時記錄頭顱MRI與CT檢查情況。
1.3.2治療方法 給予高壓氧治療,高壓氧壓力0.15~0.20 MPa,吸氧時間60~90 min/次,升壓20 min,穩壓50 min,降壓20 min,1次/d,連續治療15 d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5個療程,視患者病情而定。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腦細胞活化劑、能量合劑或胞磷膽堿、維生素C、維生素B6等治療,若病情需要可給予地塞米松靜滴,連續用藥5 d。在此基礎上給予依達拉奉治療,將30 mg依達拉奉加入100 ml生理鹽水稀釋后靜滴,2次/d,連續使用14 d。
1.3.3預后評價標準 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8〕:(1)痊愈:經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工作、生活能力及智力等均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結果均無異常;(2)顯效:經治療,患者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遺留一些次要癥狀,但對生活無影響;(3)有效:經治療,患者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部分減輕;(4)無效:經治療,患者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無好轉或加重。將痊愈、顯效、有效者視為預后良好者,無效者視為預后不良者。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用χ2檢驗,預后的影響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1臨床特征
2.1.1臨床表現 全部100例老年DEACMP患者中,有27例(27.00%)患者表現出姿勢震顫、面具臉、姿勢震顫,均有明顯的錐體外系功能障礙;有53例(53.00%)患者表現出明顯的智能障礙或癡呆,有不同的計算力、理解力、定向力、記憶力及語言能力減退;有20例(20.00%)患者以個人精神行為異常癥狀或其他癥狀為主要表現。
2.1.2影像學與腦電圖檢查結果 經頭顱MRI或CT檢查發現,有53例(53.00%)患者皮質下白質區或額葉雙側有低密度或長T1、T2改變;有20例(20.00%)患者表現出腔隙性腦梗死、腦萎縮;20例(20.00%)患者蒼白球出現對稱性長T1、T2改變;7例(7.00%)患者尾狀核內出現對稱性長T1、T2改變。全部患者接受腦電圖檢查,20例(20.00%)患者腦電圖出現重度異常改變,以α節律消失、各導聯彌漫δ波為主要表現,且病變處主要為額部;53例(53.00%)患者腦電圖呈中度改變,以各導聯彌漫θ波及部分δ波為主,部分散在α波;其他27例(27.00%)腦電圖檢查均為輕度異常,主要節律為α波,少量θ波。
2.2預后 治療后,10例(10.00%)患者無效,將其納為預后不良組;其他90例患者中痊愈33例(33.00%),53例(53.00%)顯效,4例(4.00%)有效,納入預后良好組。
2.3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2.3.1單因素分析 性別與老年DEACMP患者的預后無關(P>0.05);年齡、脫離暴露環境至接受治療時間、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毒程度是患者預后不良的可能因素(P<0.05)。見表1。

表1 老年DEACMP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n(%)〕
2.3.2多因素分析 將2.3.1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為自變量,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證實,年齡(≥80歲)、脫離暴露環境至接受治療時間(>6 h)、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毒程度(重度)均可能是DEACMP預后不良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老年DEACMP預后影響因素多因素分析
空氣中一氧化碳氣體含量極少,一旦環境內一氧化碳濃度高出0.05%便可導致人畜中毒,空氣內一氧化碳濃度達到甚至超過50 ppm,成人的可承受范圍為8 h;若超過200 ppm,成人可承受范圍為2~3 h,若超出這個時間段將出現乏力、輕微頭痛等癥狀;若濃度超出400 ppm,則成人可在3 h內危及生命;若濃度超過12 800 ppm,健康成人可在3 min內死亡,可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對人體健康及生命的危害性〔9〕。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若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基本可痊愈,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2~60 d假愈期后出現一系列遲發的神經精神癥狀,被稱作DEACMP,該病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10〕。目前,DEACMP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的觀點認為該病發生發展多與細胞毒性、神經系統免疫損傷、神經遞質代謝異常、自由基損傷機制等有關〔11,12〕。老年人群是DEACMP高發人群,這是因為老年人神經組織對缺氧耐受能力低下,腦血管功能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衰退,常合并腦動脈硬化、腦代謝異常等情況,故在中毒后白質脫髓鞘發展迅猛,修復較青壯年患者慢,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愈期后出現初發癥狀的風險也隨之升高〔13〕。在確診DEACMP后,為降低患者后遺癥風險,應立即給予激素、改善循環、活血等藥物治療,并給予高壓氧治療。早在2007年,楊延芳等〔14〕便指出,DEACMP患者若獲得及時的、有效的、合理的且足夠療程的高壓氧等綜合治療,可獲得超過90%的有效率。本研究總有效率略低于上述結果,這可能與本次研究納入患者均為老年人有關。
為進一步改善DEACMP患者預后,首先應找到可能影響患者預后的一系列可疑因素,并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在年齡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預后不良風險越高,這可能與高齡人群神經組織對缺氧耐受能力減弱有關,高齡患者大腦血管功能及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減退,自身合并的腦動脈硬化、腦代謝異常、血管調節能力差等也會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影響治療效果;此外,高齡人群預后不佳,也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產生抗體后免疫應答導致〔15〕。多數患者在脫離原有的中毒環境后在12 h內均得到理想的高壓氧治療,但因間隔時間長短不一,對治療的效果也有一定影響,表明脫離中毒環境至接受高壓氧綜合治療時間越短,治療效果越好,患者預后越好。提示臨床工作中,在對DEACMP患者實施急救時,若是院外搶救,應提前做好氧療準備,若條件允許,可在轉運過程中給予常規氧療,以縮短碳氧血紅蛋白半衰期,盡可能降低患者血液內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入院后及時給予高壓氧治療,以減少低氧血癥發生,減輕腦部損傷〔16,17〕。除此之外,隨著患者中毒程度的加重,也會對其預后帶來不利影響,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者中毒程度除受暴露時間、一氧化碳濃度等影響外,若環境中混有二氯甲烷、二氧化硫等氣體,或處于貧血、高溫、腦供血不足、心肌缺血等情況下,也將加重腦損傷程度,此時即便是實施足夠療程的高壓氧綜合治療,獲得的效果也相對較差〔18,19〕。此外,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老年患者,其預后也較其他患者更差,這是因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患者腦組織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情況,若在發生遲發性腦病后患者再合并其他的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將進一步加重腦組織缺氧缺血情況,增加微血管血栓形成風險,治療難度增加,故治療效果不佳,預后較差〔20〕。
綜上所述,老年DEACMP患者有明顯的神經功能損害,高壓氧等綜合治療可獲得理想預后,但仍受高齡、一氧化碳暴露時間、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毒程度等相關因素的影響,患者年齡越大、一氧化碳暴露時間越長、病情越重,其預后越差,這類患者應引起臨床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