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華 郭麗華 范麗敏 張鴻鑫 陳錦秀
1福建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福州,350122;2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361000
據廈門市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全市戶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戶籍總人口的14.31%[1]。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療與養老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目前醫療與養老服務仍互不銜接,使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難題[2]。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作為我國政府推行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將醫療和養老資源相結合,可滿足高齡、空巢、患病老年人的醫療與養老服務需求,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質量,減輕家庭負擔[3]。近年來關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模式內涵、存在問題及實現路徑的探討,較少關注老年人群體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與參與意愿。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廈門市思明區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及參與意愿并分析其影響因素,為有關部門制定合理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政策提供參考。
2017年12月-2018年2月,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廈門市思明區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標準:年齡≥60歲;戶籍和居住地為廈門市思明區;意識清楚,具有良好溝通能力;知情同意參加本調查。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溝通障礙,不能對問卷正確理解或回答者[4]。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4份,有效應答率為95%。
采用文獻查閱法與專家咨詢法相結合的方式,自行設計調查問卷[5-6]。問卷內容包括:①老年人基本信息;②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③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
由研究者說明填寫方法后發放問卷,問卷填完當場檢查核對后回收。問卷填寫過程中,向調查對象進行相關解釋,由研究者收集問卷并檢查調查內容,如有遺漏項目及時填補。
采用SPSS17.0和EXCEL 2016進行常規統計學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頻數、頻率等描述調查對象的一般資料,用卡方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認知情況及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14例調查對象中,60-65周歲占20.2%,66-70周歲占35.1%,71-75周歲占7%,76-80周歲占21.1%,80周歲以上占16.7%;文化程度為文盲的占3.5%,小學占24.6%,初中占23.7%,高中或中專占23.7%,大專或本科及以上占28.1%;子女個數為0個的占3.5%,1個占28.9%,2個占36.0%,3個占18.4%,3個以上占13.2%;年收入2萬以上的占77.2%,2萬以下的占22.8%;主要養老方式為居家養老,占比達84.2%。
65.8%的老年人從未聽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20.2%聽過但不是特別了解,12.0%基本了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僅有4.0%的老年人十分清楚醫養結合養老模式。60-65周歲、子女個數少、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上、參保方式為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了解程度相對較高,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了解情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總體上有50%的老年人不愿意接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16.7%對此持觀望態度,僅有33.3%的老年人有意愿接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子女個數、了解程度對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參與意愿的影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參與意愿的單因素分析
為進一步明確各影響因素對于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參與意愿的影響大小,以意愿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年齡、文化程度、子女個數、了解程度)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文化程度、了解程度進入模型,進一步檢驗方程,得出F=6.315,P=0.000,該回歸方程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文化程度、了解程度是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參與意愿總分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針對養老問題提出一系列相關政策,倡導各部門積極參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對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宣傳仍存在缺口。調查發現,僅有4.0%的老年人了解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而65.8%的老年人則表示從未聽說過該模式,說明目前廈門市思明區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知曉率處于較低水平。進一步分析發現,年齡、子女個數、文化程度、參保方式是影響老年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知曉率的因素 ,與石河子市老年人醫養結合模式認知的研究結果一致[7]。這可能是由于子女個數多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可滿足自身需求,沒必要到養老機構養老,所以對此關注度不高;而子女個數少的老年人因缺乏子女關心,更易產生孤獨感,所以會主動了解養老機構信息[8]。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由于受文化水平與個人信息獲取能力弱及獲取途徑的影響,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不了解[9]。此外,經濟收入水平低的老年人認為養老機構所需費用高,基本的保險未能支付所需費用,而自身尚能承擔養老費用,居家養老能夠更好地滿足自身需求,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關注度較低[10]。
近年來,全國各地探索適合當前國情的養老服務方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但是受到“養兒防老”傳統觀念及現實經濟社會條件的影響,退休居民群體仍把居家養老、依靠家庭成員照料作為養老方式的第一選擇[3]。人們普遍認為老人應當由子女贍養,沒有必要選擇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或其他養老方式[2]。本研究結果顯示,84.2%的調查對象選擇居家養老,7.0%的調查對象選擇社區養老,這與朱蓓的調查結果一致[11],基本符合我國養老的大體形式[12]。調查發現,僅33.3%的老年人今后有意愿接受醫養結合養老模式,50%的老年人今后不愿意接受該養老模式,說明目前廈門市思明區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較低。
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年齡、文化程度、子女個數、了解程度是影響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參與意愿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文化程度、了解程度是影響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與吳侃等的調查結果一致[13]。在年齡組中,66-70周歲的老年人對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較高,可能因為66-70周歲人群養老需求更加現實,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一般多為獨生子女家庭,對家庭養老的依賴程度較低,對養老方式的思考與關注度較高,因此參加意愿相對更高一些[3]。在文化程度組中,大專或本科及以上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較高,低文化程度群體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和個人信息的閉塞,不能及時獲取有效準確的養老信息[14]。在子女個數組中,無子女的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較高,可能是由于無子女的老年人家庭成員較少,對老人的照料不能全面顧及,進而使老年人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需求增加,反之老年人子女數多,其家庭養老資源豐富,家庭養老有保障,對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參與意愿較低[15]。在了解程度組中,了解程度高的老年人更愿意加入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表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與老年人對其了解程度密切相關,有關部門應該做好宣傳工作,提高新興養老模式的知曉度和認可度[13]。
醫養結合作為我國大力推行的養老模式,可滿足老年人的醫療與養老需求,但目前對該養老模式的宣傳有所欠缺。因此,有關部門應采取各種形式加強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宣傳教育工作,選擇老年人易接觸的電視、廣播、講座、義診等方式的宣傳,提高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認知度及接受度,為更好地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需加強對子女的宣傳與教育[13];應以低文化程度老年人為工作重點,針對其思想觀念落后、對新型養老方式知曉率低的特點,提前介入宣傳,加強對老年人慢性病的預防,轉變老年人養老觀念,可到社區進行宣講以及不定期帶領附近社區老年人參觀社區醫護設施和體驗醫療養老服務,并講解相關消費標準等,使老年人了解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提高入住率,從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6]。
醫保政策的完善是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有關部門應擴大醫保覆蓋面,完善醫養結合醫保制度。因為老年人大部分為退休群體,所獲收入僅來源于退休金,收入水平低,所以相關部門應完善醫保有關政策措施,將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醫保范圍,并提高醫保報銷比例和擴增醫保報銷范圍,建立有關醫養結合服務規范及質量評估標準,并根據標準對各級醫養機構進行不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并積極整改存在的問題,提高服務質量,避免服務資源與醫保費用的浪費。此外,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使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解決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建設問題,共同推進醫養結合養老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