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三峽工程;興建決策;爭論;水利建設
【中圖分類號】K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6644-(2019)04-0041-10
三峽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一項頗具爭議的特殊工程,經歷了漫長坎坷的論證、決策過程。民國時期,長江三峽所蘊藏的巨大水力資源已被關注。1918年,孫中山在《實業計劃》中首次提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的設想。1932年,惲震等人對三峽水力資源進行了首次勘測、設計工作。隨后,美國人潘綏、薩凡奇分別提出了三峽開發計劃。南京國民政府為實施薩凡奇計劃進行了前期準備工作,但最終因國內局勢不穩定而放棄。新中國建立后,為根除長江水患,三峽工程建設被再次提上日程。在經歷了漫長的科研論證后,三峽工程議案終于在1992年第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獲得投票表決通過。
1989年至1992年,三峽工程進入興建決策階段。目前, 學術界對于這一專題雖不乏研究,但或聚焦于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作用和貢獻,①或將這一階段作為整個三峽工程決策歷程中的一個部分出現,限于篇幅,基本上是點到為止,缺乏深度研究和學術性探討。②本文詳細論述1989年至1992年間,三峽工程的興建決策歷程,完整地呈現這一階段的歷史面貌。
一、水利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顯
1988年我國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水旱災害,糧食減產176億斤,嚴峻的農業形勢,讓水利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重視。現實的問題是,1981年至1986年,我國水利建設逐漸走入低谷,國家對水利建設的投資從占基建投資總額的7%至8%下降到1%至2%。③與此相對應的是,洪水威脅依然存在,工農業和城市嚴重缺水,水污染日益嚴重,水利工程日益老化。水利已經不僅僅是農業的命脈,而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
1989年11月,在全國政協七屆常委會八次會議閉幕會上,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王任重說:“如果水的問題不解決,這對我們農業的發展,對我們工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都會帶來嚴重的困難。……我建議今后十至二十年內把建成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作為兩大戰略重點。這對國計民生是有重大意義的。”①
1989年底,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張光斗致信中央,并附上他與水利水電科研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陳志愷聯名的《關于我國水資源問題和解決的對策》報告:“我國水資源緊缺情況,每年有3億畝農田遭受不同程度旱災,全國有三百余座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嚴重,更減少了可用水資源。在另一方面工農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又極其浪費。我國洪澇災害十分嚴重,每年受災面積達三四億畝,大江大河大湖防洪標準較低,有大洪水威脅。解決的對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要開源節流”,“在開源方面,……要加強防治洪澇災害,對大江、大河、大湖進行整治,修建防洪水庫”。②
張光斗的信呈現了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我國水資源雖然儲量豐富,但是分布嚴重不均。再加上我國人口眾多,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隨著我國工農業的加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用水量增大的同時也帶來了水污染以及超采地下水的問題。這封信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批示:“在考慮‘八五計劃時,得認真研究水的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應該未雨綢繆。”陳云也批示:“水的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水的問題的嚴重性。”③1990年7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聽取水利部關于“八五”水利計劃的匯報時,指出:“水利要作為基礎產業在‘八五計劃中加以體現。這樣水利的基礎地位就提高了。”④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 重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今后十年要加強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項目,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⑤同時還將水利與能源、交通等并列,作為今后十年和“八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的重點。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利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經愈加凸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興建三峽工程的必要性也越來越明顯。
二、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
1990年3月,在全國政協七屆三次會議期間,魏廷琤、李伯寧、李化一、張光斗、林秉南等十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議案《建議將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八五”計劃及早開工興建》。提出:如再發生這樣特大洪水,⑥長江南北兩岸大堤都有可能潰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這兩個商品糧及棉花重要生產基地,將淪為澤國,災害程度由于人口的成倍增長和經濟的繁榮發展,將比過去嚴重得多,可能造成大量人員死亡,這必將打亂國家整個國民經濟部署,嚴重影響四化建設的進程和大局的穩定。值此國際‘減災十年期間,能及早修建三峽水庫,控制長江洪水,意義尤為重大。”“如果只考慮當前的國家財政困難,遲遲不修建三峽工程,我們將長期背著長江洪水威脅這個沉重包袱。”⑦這份提案受到王任重、江澤民以及李鵬的重視,并都做了批示。李鵬在批示中明確提出要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先聽取一次匯報。
7月,國務院召開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為了直接聽到各種不同意見、全面了解論證的情況,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建議邀請沒有在專題論證報告上簽字的專家參加匯報會。在這次會議上,共有76位與會代表發言。爭論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一是工程早建好還是晚建好;二是蓄水位問題;三是技術和生態環境等問題。
首先,關于三峽工程是早建好還是晚建好的問題,實質是國力能否承受的問題。防洪專家組顧問、中科院學部委員陸欽侃認為,“按1988年價格和推遲3年開工補充估算,并考慮移民人數和移民費估計不足,合計靜態投資將在500億元以上;再加上貸款利息的增加,是當前國家財力難以承擔的”,三峽工程所需投資多,工期長,應在國家經濟力量比較寬裕的時候興建。”①全國政協委員喬培新認為,“建三峽電站超出國力許可。現在,財政赤字、通貨膨脹這個政策,已鬧到欲罷不能,嚴重脫離群眾。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要求三峽工程上馬,或列入“八五”計劃,除了加大財政赤字、強迫銀行發票子,無路可走。”②
會上絕大多數代表認為三峽工程投資國力能夠承受,早建比晚建好。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鳳祥認為,“建設三峽的資金是可以解決的。三峽工程20年工期,初期每年只需10多億元。今年全國電力基建投資為245億元,拿出10億元建三峽完全可能。到2000年前后,三峽除去自有資金外,國家安排的每年只需20多億元,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比重很小。”③施工專家組副組長哈秋舲認為,我國在七十年代初期有能力動工建葛洲壩工程,在九十年代初,我國也一定有能力興建三峽工程。④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國光建議“在‘八五后期列入計劃,‘八五后期、‘九五前期開始準備工作,‘九五中期正式開工建設為宜”。⑤
湖南省和處于水庫淹沒區的四川萬縣,建議工程盡快上馬。湖南省省長陳邦柱“希望國家盡早批準這項工程”。“消除洞庭湖洪水和泥沙災害,只有修建三峽,使其發揮蓄洪攔沙的作用才是根本出路”。⑥四川萬縣地區行署副專員唐章錦認為“三峽工程已論證30多年,還未定案,庫區的規劃布局很難辦,投資環境不穩定,城鎮建設處于‘淹沒舊區不準建、規劃新址無法建、 港口碼頭不配套等困境, 嚴重影響了這一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果再這樣拖下去,不僅是個經濟問題,還是個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⑦
其次,關于蓄水位問題。有的專家建議將正常蓄水位從175米降低至160米。陸欽侃建議正常蓄水位降低至160米,壩頂高程應為165米。然而,絕大多數專家則對此意見表示反對,而同意報告中的175米方案。唐章錦提出,“三峽工程175米方案是經過多方面論證選定的,不宜再變動”,160米方案“最大問題是防洪達不到預期效果,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動用下游分洪區,又要水庫臨時超蓄,且超蓄深度有可能達10多米,結果上中下游均要遭受災難”。⑧綜合規劃與水位專家組組長丁學琦指出,160米方案防洪庫容只有138億立米,不考慮超蓄則不能滿足防御1870年洪水的需要,不能滿足防洪和航運的需求。而且160米方案的調節庫容只有91億立米,發電稍嫌不足。170米方案防洪庫容197億立米,不用超蓄可滿足防洪的最低要求,同時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九龍坡港;調節庫容147億立米,可滿足發電和下游航道調節流量要求。總的來看,175米方案可以滿足各方面的基本要求。①
最后,關于三峽工程的技術和生態環境、人防問題。有專家認為三峽綜合效益不明顯,而且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技術問題。論證領導小組特邀顧問、全國政協常委孫越崎認為,三峽工程起不到防洪作用。“1931年、1954年長江大洪水是由于中下游連降暴雨造成的,三峽大壩建在宜昌以上,起不了中下游諸多支流來水的防洪作用。1870年四川發生的特大洪水,下游荊江大堤監利以上沒有潰決,現荊江大堤已大大加固,反而會潰決,很難置信。”關于航運問題,他認為“葛洲壩礙航,一是過船閘費時,二是遇沖沙或檢修要停航。三峽高壩的五級船閘任何一級壞了,都將停航。解放后川江經過整治,已有改善,再逐步整治到航深3.2米,同時采取改善船型等其它措施,單向年下運量可達5000萬噸”。②生態與環境專家組顧問侯學煜認為,三峽工程存在泥沙淤積、淹沒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移民、長江內水生動物資源減少、河口土地的面積和鹽漬化、防洪、航運、人防等八個方面的問題。③全國政協委員陳明紹認為“三峽工程中的泥沙、礙航、生態環境、誘發地震、防洪等一些技術問題,科技界仍在爭論不休,一時還解決不了”,他建議三峽工程“緩上、慎上”。④防洪專家組專家方宗岱認為,“人類活動使長江增沙的趨勢是肯定的。三峽庫尾泥沙問題比三門峽更嚴重,三峽建庫后重慶最高洪水位將超過202米以上,超過歷史最高洪水位約5米,將使重慶洪災加重和使重慶港區惡化。為免踏三門峽水庫失策的覆轍,只能在金沙江、嘉陵江興建攔沙水庫,俟水庫攔沙和處理泥沙有效時,才能考慮上三峽工程”。⑤
與會多數專家則認為,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是巨大的,經過多年的論證,技術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工程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可以采取措施一一解決。論證領導小組特邀顧問、中科院學部委員沈鴻贊成興建三峽工程。他指出:“三峽工程的最大目的是防洪,其防洪作用是無法替代的。葛洲壩建成后,自巴東至宜昌,改善了60多公里航道,航行時間減少了7—8小時。不能只看到過船閘要用50分鐘,就作為礙航的證據。多級船閘在世界上不乏先例,發達國家渠化河道,建設船閘,都是為了利航”。他認為,三峽工程利多而弊少,是一個“四美(指防洪、通航、發電和南水北
調)具”“兩難(投資大、工期長)并”的特大工
程。⑥張鳳祥說:“按照我國已達到的水電建設技術水平和施工能力,再加上爭取一些國際合作,三峽工程沒有不可逾越的技術難題。”⑦張光斗指出,關于水庫泥沙淤積問題,“幾年來的模型試驗規模之大,世無先例。許多單位平行工作,互相驗證,這些研究成果是基本可信的。建議在初步設計階段中,進一步研究和選擇治理泥沙淤積的解決辦法。將來水庫實際運行時,可能還會遇到一些局部新問題。通過水庫調度、河道整治、疏浚和改建碼頭等辦法加以解決”。針對水庫誘發地震問題,他說:“世界上建了大量水庫,發生誘發地震的不到5%,而且震級都不高。誘發地震引起大壩破壞的有兩個:一是印度的柯伊那重力壩,一是我國的新豐江大頭壩,但大壩還是安全的。”⑧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特邀顧問李強的觀點是,“名勝古跡的保護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原地不動,是可以搬家的”。①樞紐建筑物專家組人防小組組長、總參工程兵部科技委副主任殷之書指出,三峽工程的人防研究“持續了三十年”,“是比較充分的”,研究結果表明“戰爭有癥候,戰前有預警時間,三峽工程有足夠的放水時間”,而且“潰壩后,荊北地區及其下游廣大地區不會成為一片澤國”。②
經過充分討論,絕大多數專家肯定了重新編寫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在論證匯報會結束時發表講話,肯定了三峽工程的論證工作,指出三峽工程論證的14個專題報告和重新編制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三峽工程論證貫徹了中央15號文件,③體現了科學化、民主化精神。對論證之前和論證過程中各有關單位和同志提出的問題和意見,也作了論證。根據論證成果重新編寫的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基本資料豐富、翔實,論證成果是有說服力的”,“根據這些情況,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提交的重編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可以開始組織審查”。④李鵬在會上宣讀了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名單,請審查委員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可行性報告進行正式審查”。⑤
隨后,按照中央15號文件規定的程序,三峽工程開始進入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階段。
三、審查通過《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0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出《關于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由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委主任鄒家華擔任審查委員會主任,國務委員兼財政部部長王丙乾、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和國務委員陳俊生擔任副主任,包括各部委以及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的20名成員。審查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水利部,由水利部部長、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員楊振懷兼任辦公室主任,能源部副部長陸佑楣擔任副主任,水利部副部長張春園擔任常務副主任。
為促使三峽工程及早興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主任李伯寧于1990年9月9日給國家副主席王震寫信。他在信中表示,“殷切希望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能迅速完成審查,并批準三峽工程的可行性報告,及早提請中央作出決策”,“認為這次審查,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為三峽工程爭論了幾十年,我們的水利水電專家嘔心瀝血地反復調查研究和論證了幾十年,工作越做越深,論據越來越充分。”此時,雖然“還有少數不同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允許的,絕大多數是好心的,善意的,愛國的,但主要是不了解情況。我們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像水利水電專家那樣了解三峽,因此,即使三峽再爭論100年,也很難百分之百的一致贊成。”王震很快將這封信轉給了江澤民和李鵬,并附信說他“完全贊同李伯寧同志信中的思想”,“完全相信總書記、總理能代表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下定這個決心,使三峽工程早上馬。”⑥
1990年12月11日,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張春園在會上匯報了審查工作的準備情況以及對下一步工作的安排,明確了“三峽審查委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審查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提出審查意見呈報國務院。審查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三峽工程在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并對建設資金籌措、興建時機及實施步驟提出意見”。會議同意采用“分專題、分階段”的方式進行審查,將可行性報告分為10個專題,組織專家進行預審,然后由三峽審查委員會集中審查,提出審查意見。同時,決定“為了確保審查意見的科學性、公正性,專題預審的專家組,要注意吸收沒有參與過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專家參加”。①
在這之后,10個專題預審組分別進行預審工作,共聘請了163位專家,其中過去未參加過三峽工程論證工作的占62%。為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和10個專題預審組多次深入三峽庫區進行考察。
預審組先后召開18次專題預審會議,至1991年6月底完成全部的專題預審工作。1991年7月9日至12日,鄒家華主持召開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聽取魏廷琤關于《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匯報和10個專題主持人關于預審情況的匯報。緊接著,8月3日召開第三次會議,全體一致通過《關于對〈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審查委員會全體成員簽字確認,并正式上報國務院,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予以批準并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審查意見中指出,“審委會一致認為,根據重新論證成果編寫的《報告》,是建立在長時間、大量工作基礎之上的,主要結論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和堅實的科學性。資料豐富、論證充分,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科學技術水平,研究深度已經滿足可行性研究階段的要求,可以作為中央決策的依據”,“一致同意《報告》提出的基本結論”。②
這樣,《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的審查,下一步工作便是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批準后,提請全國人大進行審議。
四、三峽宣傳熱
三峽工程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特大型工程,若要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離不開大規模的正面宣傳報道。但是,在三峽工程的論證過程中,中共中央對其始終沒有進行過正面宣傳。相反,很多反對三峽工程上馬的意見,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對此,很多支持興建三峽工程的中央高層決定扭轉這種局面,并隨之掀起了一股三峽工程的宣傳熱潮。
1991年2月17日至18日,王震和王任重邀請張光斗、嚴愷、張瑞瑾、魏廷琤等13位著名水利專家學者在廣州召開了三峽工程座談會。張光斗認為,“長江三峽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等方面的效益是明確的,肯定的,國家有錢應當早日興建,特別是本世紀末再翻一番,能源增長也要跟上,規劃安排要增加8000萬千瓦的水電裝機,三峽不上怎么能行?至于所提出的‘先支后干、先上后下,國內外沒有這條規律,重要的是根據需要與可能優選,技術可行是沒有問題的,具體技術問題如梯級船閘,還需在下階段進行深入研究。移民問題愈后拖愈不利,拖久了等于不建。”嚴愷從長江中下游防洪的角度認為三峽應早建,否則會犯歷史性錯誤。如荷蘭三角洲治理也曾是長期議而不決,直等到出現了大洪災死了一千多人才下決心花數十億美元興建,是沉痛的歷史教訓。張瑞瑾認為,放眼決策,三峽工程應該早上,也可能早上。史杰以自己在湖南從事水利工作四十多年的經驗,認為荊江洞庭湖問題是國家心腹大患,不上三峽,問題得不到解決,絕非危言聳聽、嚇唬中央。楊賢溢從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以及丹江口、葛洲壩工程實例說明三峽工程泥沙問題可得到圓滿解決。總參工程兵部顧問殷之書認為可以通過戰前降低水庫水位的辦法減輕損失,人防問題不致成為三峽工程能否興建的決定性因素。魏廷琤全面匯報了三峽工程研究情況并指出三峽工程規模只有葛洲壩工程的2.5倍,從各方面來看我們完全有能力建成這項工程,通過多渠道集資特別是以“以電養電”的政策合理使用葛洲壩電費,資金問題可以解決,還有發公債等集資辦法,說國力不能承受是不能上三峽的理由是不對的。①
座談會結束后,王震于3月5日向中央寫了報告:“聽了各位專家教授的發言,我深感有必要大聲疾呼促進工程上馬”,三峽工程“已歷時三十多年,由于種種原因,幾經決策,終未實現,特別是80年代中期開工建設是最佳時期,也被貽誤。現在開工建設條件更加成熟了,決不能一誤再誤”,報告詳細說明了修建三峽工程的巨大綜合效益,至于水庫泥沙淤積、誘發地震等問題經過論證“結論是均可得到解決,并無后顧之憂”,建議黨中央國務院“盡快將三峽工程列入八五計劃”,同時,“三峽工程論證過程中一直不讓正面宣傳,淡化宣傳,有意回避,好像是輸了理,使反面意見不斷擴散、左右輿論,起了很不好作用,現在應予以糾正”,“應該讓專家們發表正面文章,向社會各界人士宣傳,統一認識,以利建設”。②
同時,在3月份的全國兩會上,代表們討論國務院總理李鵬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和《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李伯寧對政府工作報告中“通篇沒有談在國民經濟中占有基礎地位的水利,感到很不解”,專門致信王任重《要重視水利和加強三峽工程的宣傳工作》。在談到三峽問題時,他認為“過去我們在宣傳三峽決策上有失誤,即對三峽不允許正面宣傳,而對反三峽的,不管黨內和黨外,都不加以限制,因而對三峽的歪曲宣傳,在國內外輿論上占了上風。而對三峽的真實情況和重要意義,社會上產生很大誤解。有些人對三峽本來一竅不通,也跟著起哄,也以反三峽為時髦”。 他認為這次避而不談三峽問題,“目的是想回避矛盾”,卻適得其反,給三峽的反對派以借口,“他們會反得更起勁,更加‘理直氣壯和肆無忌憚”,而水利水電科學家們“會因此對中央更加不滿,這會大大降低中央的崇高威望”。因此,李伯寧建議在報告和草案中補充:“對長江三峽工程要抓緊進行審查,并繼續積極進行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以便為三峽工程的及早興建,創造有利條件”。王任重看到信后即批示“轉澤民、李鵬各位常委和鄒家華同志閱”。③
3月30日,江澤民批示:“看來對三峽是可以下毛毛雨,進行點正面宣傳了。也應該開始做點準備,請李鵬、家華同志酌。”鄒家華于4月3日批示:“關于正面如何進行宣傳,請楊振懷同志考慮。”5月8日,鄒家華在水利部報送的《關于三峽工程宣傳的意見》上批示:“對三峽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傳中,要講清楚防洪的作用和保護千百萬人民的生命財產的重大意義。”④這為三峽工程的宣傳報道指出了方向。5月22日,中宣部副部長徐惟誠主持召開首都新聞單位三峽工程宣傳工作通氣會,傳達中央領導有關三峽工程宣傳工作的批示,并決定近期組織首都新聞單位負責人到三峽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6月1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辦公室和水利部聯合組織北京23家新聞單位負責人對三峽地區進行考察。長江水利委員會派出工作組全程陪同,還專門印制了兩本小冊子發給考察團成員,分別是黃色封面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簡要報告》(1990年修訂版)和綠色封面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論證情況》,被稱為“黃皮書”和“綠皮書”。這兩本冊子直到1992年“兩會”前,參與報道三峽工程的記者和編輯幾乎人手一本。⑤經過考察,新聞媒體對三峽工程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為三峽工程上馬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中央宣傳部建議在1992年全國人大決策三峽工程之前的宣傳報道執行四點要求:一是要著重宣傳三峽工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二是宣傳三峽工程的可行性;三是宣傳三峽工程論證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四是要堅持正面宣傳的方針。
隨后,中央和地方媒體對三峽工程進行了廣泛的正面宣傳。1991年夏天,一場洪水再次襲來,太湖地區和淮河流域受災嚴重。其中太湖地區農田受災面積76.9萬平方,僅次于1954年,直接經濟損失達110億元,為歷史上最大的一年。①隨著經濟的發展,洪災的經濟損失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損失所占比重逐漸下降,而工業損失所占比重逐漸上升。隨著經濟的發展,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會越來越大。鑒于嚴峻的防洪形勢,萬里在8月份的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著重講了長江問題,尤其是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勢。萬里提出,“從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這個長遠的需要看,從確保長江中下游安全這個緊迫的需要看,三峽工程的必要性日益明顯”。②
為貫徹江澤民“看看,有感性認識,對統一思想有利”③的批示,全國政協視察團、全國人大常委會考察組、全國新聞單位記者考察組、全國科教文衛系統考察組和國家教委考察組先后到三峽地區進行考察,了解實情。1991年12月6日,李鵬主持召開國務院總理辦公會議,聽取水利部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赴三峽地區考察的情況匯報。在會上,陳慕華與王光英都發表了主張三峽工程盡早上馬的意見。
同時,全國各大報開設三峽工程專欄,大力宣傳三峽工程。北京《科技日報》在第一版開辟“三峽工程大家談”專欄。《人民日報》開辟了“三峽工程論壇”,先后發表了張光斗的《長江三峽工程宜早日興建》、陶述曾的《興建三峽工程解除心腹之患》、湖南省省長陳邦柱的《湖南人民盼望早建三峽工程》和湖北省省長郭樹言的《興建三峽工程是湖北人民的愿望》等一系列署名文章。中央電視臺連續每晚播出8集系列專題節目《關于三峽工程的報道》。此外,《中國水利報》《光明日報》《法制日報》《工人日報》等也紛紛開辟相關專欄。
這一次對三峽工程的集中正面宣傳,對人們認識、了解三峽工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錢正英在1992年1月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于前一階段有關三峽工程的宣傳”,“是令人滿意的”,“這次要在短短的兩三個月里,讓廣大人民了解幾年、幾十年所做的工作,實際上是一次補課”。④
五、全國人大表決通過三峽工程議案
在1991年12月26日召開的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全體會議上,陳慕華提出,建議國務院盡早將三峽工程方案提交全國人大進行審議。她同時指出三峽工程的建設對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是必要的,工程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好。1992年1月17日,李鵬主持召開國務院第95次常務會議,會上主要討論了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對《長江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會上,鄒家華匯報了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并作了補充說明,張春園匯報了全國政協、全國人大、全國省長考察團對如何興建三峽工程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會議確定:將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查委員會的審查意見和國務院常務會的討論意見,報請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隨后,中共中央討論三峽工程問題。2月20日至21日,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第169次會議。會議上播放了電視片,鄒家華代表國務院匯報了國務院對《長江三峽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查意見。萬里在會上說“他曾數度猶豫是否上三峽工程,直到1991年淮河發大水后,才下定決心,要對子孫后代負責,同意上三峽工程。”李鵬認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已有結論,同意提交本次人大會議進行審議。會議作出決定,中共中央同意建設三峽工程的方案,由國務院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江澤民表示,他將親自到兩會黨員領導干部會上作動員工作。①
2月20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一致通過在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上審議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
鄧小平一直關心著國家的建設和發展。3月7日,江澤民告訴李鵬,“鄧小平同志說,要求三峽工程在‘八五期間就有所作為”。②3月16日,李鵬正式向全國人大提交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議案》,“建議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③為了進一步做好動員工作,李鵬于3月18日上午主持召開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黨員負責干部大會。江澤民在會上主講,講到三峽工程時,他說:“中央和他都投了贊成票,但大家仍可暢所欲言。”④
3月21日,鄒家華向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作題為《關于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的說明》的報告,對議案進行詳細說明。同時,會議向每一位代表和委員發放了一份《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說明的附件》。之后人大各代表團和政協的49個組分別對議案進行了討論、審議。為了讓代表們充分了解三峽工程的論證情況,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組織了80余名專家列席全國人大、政協討論會。這些專家在代表們分組討論時分赴各組,對代表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由于四川代表團中反對建三峽工程的人依然很多,鄒家華、錢正英率領水利部部長楊振懷等專門參加了四川代表團的討論。代表們暢所欲言,意見的焦點集中在移民安置問題上,因為倘若建設三峽工程,70%的移民在四川省內,萬一出現閃失,將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對于四川代表團提出的問題,專家們一一予以解答,大多數代表聽后非常滿意。
與此同時,水利部、國家科委、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辦公室和中國三峽開發總公司(籌)等11個部門聯合舉辦了長江三峽工程展覽。展覽設在軍事博物館,陳設了一座三峽大壩模型、250幅圖片和150幅工程技術圖表。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辦公室派出60多名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為現場觀眾進行講解,詳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展覽從3月20日至4月30日,持續了40天,共接待觀眾10萬人。
政協委員中對于三峽工程的反對意見明顯減少。在3月28日閉幕的政協會上,1500余名政協委員對興建三峽工程的政治決議進行表決,僅有6票反對。⑤
3月30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第二次主席團會議審議三峽工程議案的審查報告。陳慕華在會上匯報了財經委員會關于興建三峽工程議案的審查報告,提出“財經委員會經過反復研究,分析比較,建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將興建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國務院要繼續抓緊做好各項前期工作,對已經發現的問題和代表們關切的問題,要繼續認真研究,妥善解決;對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有充分的估計,并繼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進行科學論證,做到決策民主化、科學化。”⑥在會議上,仍然有少數人對近期上馬三峽工程存有疑慮,認為有些問題沒有研究清楚。萬里在聽取了主席團成員的意見后作了發言,他說:“1991年發生在太湖地區的特大洪澇災害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有水患意識,如果不上三峽工程,一旦出了問題,我們將無法向歷史交代。”⑦最終,主席團表決通過了《七屆人大財經委員會關于興建三峽工程議案的審查報告》和《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草案)》。4月3日下午,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最后一次全體會議,對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出席會議的2633名代表中,贊成1767票,反對177票,棄權664票,25人未按表決器。贊成票超過三分之二。會議“決定批準將興建長江三峽工程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由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選擇適當時機組織實施。對已發現的問題要繼續研究,妥善解決。”①至此,三峽工程終于獲得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表決通過。
六、結語
三峽工程決策是堅持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的典范。一方面,堅持了民主決策,把智囊團作為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聰明才智。三峽工程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水利工程,涉及多個學科,決策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已遠遠超過以往,中央必須依靠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給出專業性的意見,才能進行正確的決策。同時,在這當中的不同意見,也受到充分尊重,并得到發表。論證匯報會專門邀請了在論證過程中持有不同意見的專家參加。此外,充分發揮協商民主的作用。協商民主的主要途徑主要包括黨內協商、黨際協商和黨群協商。黨內協商指的是執政黨內部的集體討論、民主協商。中央高層在三峽工程問題上始終以會議的形式集體協商。黨際協商是指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協商。民主黨派在三峽工程決策過程中,尤其是在三峽工程的深入研究論證階段,對工程的民主決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上,民主黨派成員也同樣充分表達了自己的不同意見。黨群協商指的是中國共產黨與群眾之間的協商,主要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的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目的在充分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三峽工程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事項提交全國人大表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以三分之二的多數票獲得通過。
另一方面,堅持了科學決策。第一,注重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在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中,一直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反對聲音。中共中央對這些反對意見,始終非常重視,認真聽取。第二,開展廣泛、充分的論證工作。科學的論證工作,是進行科學決策的前提。三峽工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科學論證,為實現科學決策提供了堅實基礎和重要依據。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廣大的科技人員就運用科學手段,對三峽工程的地質、水文、泥沙和防空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勘測、設計、科研、試驗工作,獲得了豐富且寶貴的研究成果。20世紀80年代的三峽工程的重新論證工作,歷時兩年八個月,全國各方面專家412人參加,分10個專題,14個專家組,并據此重新編制了三峽工程175米蓄水位可行性研究報告。與此同時,還委托加拿大咨詢公司和世界銀行對三峽工程進行平行的可行性論證,確保決策的科學性。第三,嚴格按照程序辦事。科學的決策程序,是保證科學決策的重要環節。由于三峽工程事關重大,中共中央嚴格按照基建程序辦事。第一步,組織論證,重新編制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第二步,組織可行性報告的審查工作。第三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將可行性報告及其審查意見,以及常務會議的討論意見提交中共中央和全國人大審議。第四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同意建設三峽工程的方案,由國務院提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最后,提交全國人大表決。
三峽工程的決策,對于今后我國重大工程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最大程度發揮工程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武菲,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