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耀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今年,多部以子女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紛紛上映,近期電影有《學區房72小時》《銀河補習班》,電視劇有《少年派》《帶著爸爸去留學》《小歡喜》等。
但是,觀眾和市場對這些影視劇反響不一:電影《學區房72小時》憑借深刻的反思主題與扎實的制作水平收獲了口碑,但票房慘淡;電影《銀河補習班》盡管票房及格,但口碑崩盤,單調的催淚劇情和突兀的人物心理反轉被觀眾詬病;電視劇《少年派》和《帶著爸爸去留學》在開播之時話題度很高,但很快就因為不合理的劇情編排慘淡收場;目前來看,只有《小歡喜》口碑收視雙豐收,劇情走向、人物設定、演員演技都得到了觀眾的積極反饋。
作為一種獨具中國特色的類型片,中國教育劇的成與敗不取決于某種“影片制作公式”,更依賴于對以下三個維度的反思與表達。
第一個維度是對中國倫理文化的思考。
面對中國觀眾的教育劇,是一種扎根中國倫理世界的大眾文化形態,準確把握中國倫理文化的脈搏,是一部教育劇成功打動觀眾的不二法門。
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這兩對核心關系,構成了中國教育劇的矛盾基點。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捆綁式情感關系中,教育劇需要探索如何在中國家庭倫理中找到父母的情感依托港灣與孩子的人格成長空間;在老師與學生之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責任關系中,教育劇需要思考如何在師生傳統情誼中確定責任與義務的現代意涵。
《小歡喜》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生動刻畫了孩子們成長的中國式家庭倫理氛圍:母親童文潔的“咆哮式”教育與父親的朋友式相處之道構成了方一凡的溫馨成長環境;在父母離異的尷尬關系里,喬英子承受著來自母親的情感壓力;與父母的長期分離,讓季楊楊已經忘記了如何與父母相處,高三一年成為了季楊楊與父母共同成長的情感驛站。
家庭變故、青春叛逆、親子矛盾、師生沖突或許是中國教育劇的“套路”情節,但必備情節不一定被觀眾排斥,觀眾厭煩的是“套路”背后的空洞倫理基礎。就像《少年派》中突如其來的家庭破產、父母爭吵等情節,僅僅增加了戲劇沖突,卻完全脫離了小女主林妙妙的成長環境,夫妻、親子一夜間成了對峙的敵人,林妙妙的人物成長喪失了所需的家庭倫理基底。所以說,教育劇的類型化劇情沖突都應該服務于人物所處的倫理關系,人物應該在順暢而自然的倫理關系中收獲成長。
第二個維度是對人類心靈世界的觸摸。
教育是對人類心靈世界的洗禮過程,所有教育活動的參與者——父母、老師、孩子——都在進行著心靈對話,以教育為主題的影視劇,通過敘述劇中人物的蛻變,表達道德、常識、信念、真理等重要理念,由此觸動著熒幕前的觀眾。
有趣的是,從人類心靈的角度看,教育與影視似乎天然就是一體的,任何影視作品都在潛移默化地“教育”著觀眾,而教育劇的“教育”方式是營造了一個形象生動的對話式環境,通過與劇中人物的心靈溝通,父母或許會反思與孩子的相處之道,老師或許會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或許會排解自己的成長煩惱。在《小歡喜》里,喬英子站在橋上試圖自殺的那一幕,便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喬英子與父母之間聲嘶力竭的對話喊出了孩子的成長壓力,也喊出了父母的沉重之愛。
教育劇的活力與魅力,源于中國人血脈中的倫理文化,源于教育對人類心靈的永恒關懷,源于每一位創作者與每一位觀眾共享的對中國現實社會的認知與反思。
教育劇不能囿于“為沖突而沖突”的劇情糾葛,透過熒幕光影,觀眾希望看到父母深沉的內心世界如何容納孩子的獨立靈魂,看到老師教書育人的職業精神如何回應孩子的成長煩惱,看到孩子在萌芽的青春期如何理解“愛與被愛”這個宏大的命題。《銀河補習班》被觀眾詬病的原因,正是爸爸對兒子的教育劇情——給孩子買電腦、帶孩子看航展——浮于表面,沒有深入孩子的心靈世界,觀眾無法從中理解孩子心靈的轉變。
第三個維度是對現實萬象的解剖。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劇種,教育劇的立足之本是對中國現實社會的藝術化描摹。在今天,教育不再是家庭話題,而是社會公共議題,一部成功的教育劇必須真實地反映教育的社會性議題,包括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教育方式的科學性等等。盡管電影《學區房72小時》票房不佳,但主人公傅重面對女兒上學困難時的狼狽處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教育公平的嚴肅話題。
當鏡頭視角在家庭教育場景與學校教育場景之間轉換時,劇中人物的心靈世界也在經歷著中國傳統倫理文化與現代公民社會文化的交融歷練,如何引導孩子認識、接觸、走進社會公共生活,是教育劇的永恒主題。
當學區房、補習班、留學申請、素質教育、升學率等熱點名詞成為教育劇的必備要素,中國教育劇不能止于對這些社會熱點的簡單拼湊,而應著力挖掘熱點事件所代表的社會現實問題。
當然,解決這些社會現實問題已經超出了一部影視劇的范疇,但是,大眾文化的魅力恰恰在于呼喚人們的關注、引導人們的思考。
隨著中國“兩孩”時代的到來,新的家庭倫理文化會形成,新的心理教育主題會出現,新的社會教育問題會發生,中國教育劇不能止于現有模式或傳統情節,而需要不斷回應發展中的中國教育,挖掘新焦點、編寫新故事、塑造新人物。
教育劇的活力與魅力,源于中國人血脈中的倫理文化,源于教育對人類心靈的永恒關懷,源于每一位創作者與每一位觀眾共享的對中國現實社會的認知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