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瑩
健康長壽不是夢,在上海似乎已成觸手可及的“現實”。據上海市衛健委最新信息,2018年上海戶籍人口期望壽命為83.63歲——男性81.25歲、女性86.08歲——已達到世界最發達國家水平。
在上海,目前市民可免費獲得12大類42項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服務,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保持在99%以上。
疫苗是迄今為止人類對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世界人均期望壽命從上世紀50年代的45歲左右,上升到目前的70歲左右,最重要的原因是傳染性疾病的死亡率顯著下降,疫苗對此功不可沒。
在疫苗發明之前,人類對于傳染病的防御只能依賴自身的免疫力。20世紀中期,我們開始廣泛應用疫苗接種,這使得我們可以強有力地控制常見傳染病的傳播,死于傳染性疾病的概率維持在極低水平。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9年宣布全球消滅了天花,其他常見的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破傷風等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全球大部分地區成年前死亡率急劇下降,壽命顯著延長。人類在傳染病控制上的措施和成就,被譽為第一次衛生革命。
本著預防第一的宗旨,中國早于全世界10年消滅了天花。
在中國,疫苗預防傳染病的成績可謂世界矚目。本著預防第一的宗旨,中國早于全世界10年消滅了天花。
1949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歲,僅僅過了30多年,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中國人平均壽命就已迅速上升到70歲左右。而最近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3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要達到79歲。
除了急性傳染病以外,疫苗與癌癥預防也關系密切。全球所有癌癥中,20%的發生與感染性疾病有關。
感染性疾病中,有一部分是可以通過疫苗控制的傳染病。對中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兩類疾病。
一類是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癌癥,包括女性宮頸癌等。這些癌癥大概占所有癌癥的5%,其病因是無法清除的HPV長期感染。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可能性都高達80%~90%。隨著HPV疫苗的成功制備、量產和全球推廣接種,上述與HPV相關的癌癥有望得以從源頭上獲得預防,乃至消滅。
另一類是中國人高發的肝癌。中國每年新發肝癌病例數占全球的一半,其中90%可以歸因為乙肝病毒的長期感染。乙肝疫苗的接種是預防肝癌最重要的措施,通過這一措施預防大部分的肝癌,可以減少中國10%的新發癌癥。隨著全國接種的普及,在未來20年,肝癌的發病率將顯著下降。
有效控制傳染病之后,以癌癥為代表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中國人主要的死亡原因。疫苗對癌癥控制的作用已經得到科學家廣泛認同,而中國現有的癌癥譜讓疫苗接種帶來的癌癥預防效果更為顯著,可以避免更多人罹患癌癥、死于癌癥。因此,疫苗從傳統的預防傳染病跨越到了預防慢性病的領域,對人類健康的意義更為深遠。
隨著人類對更多疾病認識的深入,在預防疾病、控制病痛領域,疫苗可施展的范圍更廣闊。

皰疹病毒是一種廣泛流行、感染后導致劇痛、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疾病,很多成年人由于一時免疫力下降,導致感染。而現在有效預防皰疹病毒感染的皰疹疫苗,已經在國外上市,有望很快進入中國市場。
每年秋冬季至來年春季的流感,是一種病毒感染,沒有有效的藥物,病程一般要兩周左右。很多人感染后導致各種嚴重的感冒癥狀,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并傳播給他人。如果在流感季節之前接種流感疫苗,就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流感疫苗無法完全預防流感,其原因是流感病毒在傳播過程中產生高頻率的變異,每年世界衛生組織會召集各國專家對來年流感變異情況進行預測,并據此指導疫苗生產。基于預測的疫苗雖然無法保證完全預防來年的流感流行,但根據現有證據,還是能起到減輕感冒癥狀的作用。
癌癥疫苗可能是人類攻克癌癥的希望。第一個治療性的癌癥疫苗已經在美國獲批上市。
癌癥疫苗其實是一種利用免疫原理對抗癌癥的治療手段。基礎研究表明,癌癥細胞與機體健康細胞不同,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是可以識別并進行清除的,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免疫系統被抑制了,認為癌癥細胞是正常的,不予理睬。癌癥疫苗就是制備一種腫瘤抗原,以此激活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癌癥細胞。
值得提醒的是,對疫苗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疫苗研發、上市、生產、接種的一系列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兩個方面。
正是由于需要廣泛接種,疫苗的安全性再強調也不為過。在研發過程中,需要反復證明其安全性,在上市供應后,還需要建立不良反應和事件的監測系統,收集資料,進行監控。不良反應的監控有很多的專業方法,對于每個接種對象來說,及時向接種機構報告問題是應盡的職責。
在安全性的基礎上,再來談有效性。如果疫苗無法起到應有的預防疾病的效果,后果是非常嚴重的,不僅會出現大量病例,讓已被控制的疾病再度流行,浪費大量社會資源,讓很多人白白接種,還得組織有效疫苗的補種。
不過,在疫苗接種防控疾病上,我們已經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有效經驗和管理體系,從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從研發、生產到接種的一系列環節的監管等,都有大量的成功做法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