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有
【關鍵詞】 語文教學;鄉土文化;作文;活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54—01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鄉土文化是指我們出生、久居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一方面能讓學生對本地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加深語文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若小學語文教學中嚴重缺失鄉土文化,會影響小學語文教育質量。為此,教師應將鄉土文化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一、在課堂教學中融合鄉土文化
在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育也要積極轉變課程的知識結構,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和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當地鄉土文化多加關注。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鄉土文化,能讓學生更加自主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切實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重要內容。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符合主題的前提下大膽交流,從而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在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可以將鄉土文化作為討論話題,這樣便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比如,教師以介紹焉支山為主題,讓學生介紹焉支山的歷史文化、山形地貌、植物和動物種類等。
二、在作文教學中融入鄉土文化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農村是個五彩繽紛的美麗世界,這里春有花,夏有月,秋有果,冬有雪;這里有茂盛的草木,有廣闊的田野;這里有純凈的藍天,有燦爛的晚霞。如此多的自然美景為農村學生的寫作素材注入了新鮮血液,給農村孩子以美德感染和熏陶。筆者在日常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觀察家鄉的美景入手,尋找美、發現美、表達美。為此,在作文命題時,筆者專門設計了一些容易入手的習作題目:《焉支山的夕照》《秋日的山村》等。因為這些景物就在學生身邊,而且這種親近自然的方式,比起關在教室里紙上談兵,舍近求遠地想象異地風貌,更能得到學生們的青睞,且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
三、專題活動中融入鄉土文化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親自參與實踐活動,才能使自己獲取的知識更鮮活、更具體,也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被最大程度激發,潛力才會被最大限度地被發掘出來。學校可以組織考察地方人文資源,親近地方自然名勝、歷史遺跡,品嘗地方土特產,觀看工藝品展覽,尋找地方民俗之樂等鄉土文化專題活動。在實地考察、訪問和主動探究鑒賞中,讓學生融入自己的家鄉。讓學生親自接觸鄉土文化,感受鄉土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在似曾熟悉的名勝中悟到家鄉文化底蘊的深厚,在不曾知曉的民間故事中激起對先人的敬畏崇拜。這個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修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觀察表達的能力。
四、建立恰當的鄉土教育評價機制
學校要建立一定的教學管理制度、評價體系。如,教師鄉土知識素養培訓、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案的撰寫等都可納入教師考核范疇。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前提下,激勵、指導教師不斷學習,積極探索,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業務水平。另外,評價應面向全體學生,每一位學生參與評價,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和提高。可以主要采取三種評價方式:一是課堂評價。二是“小才子”的足跡。三是階段成果展示。這些評價方案以激勵性評價為核心,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可以設置評價等級表,重點從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參與情況方面展開,突出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和愛護。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和變化。
鄉土教育是一種最務實的教育,因為一切從鄉土出發,以鄉土為教材,人人看得見、觸得著,所以感染力特別強。而且對每一個人來說,從他的啟蒙開始,就隨時隨地接受鄉土教育,可以使人們從孩提時代就銘記在心,終生不忘,這也是對根的凝望與守護。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