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創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安全意識;規則意識;避險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180—01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他們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安寧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學校除了要進行德、智、體、美、勞教育,還要進行安全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還要學會怎樣保護好自己的本領。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校園安全教育的實效性,讓安全工作落到實處,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在長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淺談如下。
一、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適當地講解一些有關安全方面的知識。如筆者在講“心中的規則”一課時,主要設計了以下題目:在校園里應遵守哪些安全規則?為什么?在家里應遵守哪些安全規則?為什么?在校外應遵守哪些安全規則?為什么?讓學生充分討論后,播放一些意外事故的視頻,出其不意地將學生的思路拉到安全防范上。然后為學生講解安全意識不強所產生的隱患,使學生明白只有每個人都能時時處處遵守安全規則,才有可能避免一些不安全行為。通過觀察、討論,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活動。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讓學生在加強自我安全意識的同時提高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并時刻謹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遠離傷害,健康成長。
二、培養學生的避災避險意識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他們要保護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險境逃生技能,而這些技能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可以利用課程資源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避災避險意識,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和用電安全等方面提高學生避災避險的本領。比如在食品方面,筆者在上“依法治國”這一課時聯系三鹿奶粉、瘦肉精等事件,聯系生活中眾多的“三無”食品、垃圾食品,提高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又如在地震安全防護方面,利用“珍愛生命”等學習活動,播放實況錄像——汶川大地震。學生通過觀看地震中自救與救助他人的場面,了解到災難與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并認識到掌握避災避險本領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印度洋海嘯中一名學生通過自己學到的安全急救知識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中史上最牛的學校無一傷亡。在災難面前,只有學會避災避險,生命才能得以延續。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演習、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探究等方式,并結合實例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避險知識,從而讓他們學習掌握避災避險的本領。
三、利用教學中的事件,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
瓦西留克曾說:“人,永遠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體驗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產生危機的那些生活環境和變化。誰也不可能代替他這樣做,就像最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學生去理解所講的內容一樣。”正如瓦西留克所言,學生安全意識的樹立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自體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有安全保障的活動讓學生親身獲得這種體驗。學生獲得這種體驗后能夠進行自我反省并提升安全保護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故意制造一些小的突發事件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例如酒精燈被打翻,導致桌子著火,引出用濕毛巾滅火的知識。學生關于這種體驗可以說是深刻的,當然影響也是深遠的。另外,還可以在課程中補充一些相應的防火自救知識。例如,在自己身陷火災的情況下,第一反應就是千萬不要驚慌,要立刻冷靜下來,想辦法逃離火場。逃生時盡量采取自救保護的措施,比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嗆到而昏迷、用濕衣物包裹身體防止被火燒傷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難以預料的,一念之差就有發生安全事故的危險。學生身邊隱藏的不安全因素,我們不可能預料到什么時候會爆發,因此我們能為學生考慮到的不安全因素是很有限的。學生只有提高自身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讓學生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維護安全、尊重生命及學會避險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生命的珍貴。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師不僅要尋找教學內容中的資源,而且還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在逐步提高自身生命教育能力的同時,使生命教育之花盛開在課堂上。要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理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生命教育,讓孩子們遠離傷害,健康成長。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安全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而不是一味地講大道理。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