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典 賈廣達 李明輝 胡凡 王鳳 施榕



摘 要 目的:探討社區2型糖尿病并發癥危險因素與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為預防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上海市江浦社區3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8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6.48歲。收集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并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和分類,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并發癥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結果:310例2型糖尿病人群前四位的體質類型是平和質130例(41.94%)、氣虛質73例(23.55%)、陽虛質29例(9.35%)、陰虛質25例(8.06%),不同體質2型糖尿病患者間BMI和GFR存在差異(P<0.05),陽虛質患者GFR低于平和質、氣虛質和陰虛質。結論:不同體質糖尿病患者患慢性并發癥的易患性不同。
關鍵詞 2型糖尿病;中醫體質;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9)16-0047-04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nstitutional ty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 community
ZHOU Dian, JIA Guangda, LI Minghui, HU Fan, WANG Feng, SHI Ron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 factors of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different constitutional ty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a community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preventing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s: A total of 31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Jiangpu Community of Shanghai were studied. Among them, 132 cases were male and 178 cases were female, and age ranged from 40 to 75 year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6.48 years. Relevant clinical indicators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and TCM constitutions were identified and classifie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constitution type and complication risk factors in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Results: The top four types of constitutions in 310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130 cases(41.94%) of peace constitution, 73 cases(23.55%) of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29 cases(9.35%) of 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25 cases(8.06%) of Yin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BMI and GFR betwee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of different constitutions(P<0.05). The GFR of patients with 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peace constitution, 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and Yin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Conclusi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onstitutions to chronic complications is different.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diabetes chronic complication; correlation
糖尿病不僅發病率高,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也越來越高,常見的并發癥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對全國1991-2000年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周圍神經病變為61.8%,眼部病變為35.7%,腎臟病變為34.7%[1]。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包括遺傳、年齡、性別、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病程以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等[2]。越來越多資料顯示,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與患者的體質因素密切相關[3]。體質因素不僅反映了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也與疾病轉歸相關。本文旨在研究中醫體質類型與糖尿病并發癥風險因素之間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17年9-10月收集上海市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的3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2型糖尿病西醫診斷標準者;(2)年齡≥40歲;(3)上海江浦社區常住人口,參與社區健康管理且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已確診為1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患者;(2)有2型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發作或伴有重度感染者;(3)因精神疾患或行為障礙無法配合調查者;(4)依從性差,不能理解量表內容者;(5)不愿參與調查者。發放調查問卷356份,有效問卷為310份。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78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6.48歲。
1.2 方法
1.2.1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2型糖尿病的診斷按照2010年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標準[4]: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或空腹血漿葡萄糖(FPG)≥7.0 mmol /L(126 mg/ dL);或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h血糖(2h PG)≥11.1 mmol /L(200 mg/dL);或患者有高血糖癥狀或高血糖危象,隨機血糖≥11.1 mmol /L(200 mg/ dL)。
1.2.2 中醫體質分型標準
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體質劃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9種基本特征類型。判定方法與標準依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中全部問題,每一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參照標準判定體質類型[5]。原始分=各個條目的分之和,轉化分=[(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平和質的判定標準為平和質得分≥60分,且其它8種體質得分均<30分。其他各項體質的判定標準為得分≥40分。
1.2.3 評價指標
(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計算體質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的平方(m2)。(2)臨床指標包括:FPG、HbA1c、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肌酐(Scr)。腎功能采用腎小球過濾率(GFR)進行評價;周圍神經病變采用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CSS)進行評價。GFR估算應用我國GFR課題協作組改良的簡化MDRD方程:GFR=186×(Scr)-1.154×(年齡)-0.203×0.742(女性)×1.233,GFR≥90 ml·min-1·1.73 m-2)為腎功能正常;GFR為60~89 ml·min-1·1.73 m-2)為腎功能受損;GFR<60 ml·min-1·1.73 m-2)為腎功能不全[6];TCSS是由醫生檢查癥狀進行評分,包括神經癥狀、神經反射、感覺功能檢查評分,按照Perkins等分級標準[7],0~5分為陰性,6~8分為輕度,9~11分為中度,12~19分為重度。體格檢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操作并記錄;病史及其它資料由患者回顧自訴;空腹血糖等來自基線血樣生化檢查結果。
1.3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體質分布特點
本次調查對象中主要的體質類型是平和質以及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等虛性體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和特稟質等體質所占比重較少。見表1。
2.2 不同體質類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較
經LSD兩兩多重比較,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四種體質患者之間的FPG和HbA1c水平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 不同體質類型2型糖尿病患者BMI指數比較
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四種體質患者的BMI平均水平分別為(25.05±3.28)kg/m2、(27.69±3.12)kg/m2、(25.19±3.33)kg/m2、(25.75±3.15)kg/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902,P<0.05)。經LSD兩兩多重比較,氣虛質患者的BMI平均水平分別高于平和質、陽虛質、陽虛質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不同中醫體質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發癥易患性分析
2.4.1 不同體質的2型糖尿病患者TCSS評分比較
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四種體質TCSS評分的陽性率分別為33.85%、24.66%、37.93%、44.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064,P>0.05)。
2.4.2 不同體質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不同體質患者間的TC、TG、LDL-c平均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平和質組患者HDL-c平均水平低于氣虛質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3 不同體質的2型糖尿病患者間GFR比較
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四種體質的GFR均值分別為(68.95±54.90)ml·min-1·1.73 m-2、(58.92±38.19)ml·min-1·1.73 m-2、(40.34+33.32)ml·min-1·1.73 m-2、(59.50±29.58)ml·min-1·1.73 m-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間比較,陽虛質患者的GFR均值均低于平和質、氣虛質、陰虛質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隨著病程的延長及病情的發展,可導致糖尿病腎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心血管病及糖尿病足等急慢性并發癥[8]。
本研究中,四種體質患者之間的FPG和HbA1c水平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慢性的病程及體質間的轉變有關。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因與體質、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外感邪毒等因素有關,其中體質因素是發病的內因[9],尤其以陰虛為本,因此把糖尿病歸于“消渴病”范疇。但是糖尿病是慢性病,久病入絡,以致氣陰兩虛、陰陽俱虛,使患者體質逐漸轉向氣虛質、陽虛質,亦有很多患者在長期的治療和調理過程中,初期的陰虛情況逐漸好轉,體質轉向平和質。此外,本研究顯示,氣虛體質的糖尿病患者的BMI明顯高于其他體質的患者,證明了“正氣虛”是糖尿病發病和發展的關鍵,所謂“正氣內存,邪不可干”。患者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或者勞欲過度導致正氣耗傷,脾胃氣虛,化燥傷津,消谷耗液,進而發展為消渴。氣虛體質患者易至脾胃不足,脾失運化,濕濁內蘊,中焦濕滿,形體松軟,腰圍增大,體重增加,因此BMI較其他體質偏高。
糖尿病腎病、外周神經病變等并發癥是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及導致殘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GFR是反映腎臟功能的最重要指標,在慢性腎病中用于評估功能性腎單位損失的程度和發展情況,指導腎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0]。本研究結果顯示,陽虛質糖尿病患者的GFR值低于其他體質患者,說明陽虛質患者存在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罹患糖尿病腎病的風險增加。陽虛質患者常見畏寒肢冷、精神不振、齒更發落、小便清長等癥狀,是腎氣虧虛,元陽不足的表現,也是導致腎功能減退的原因。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可根據不同中醫體質類型的特點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促進患者了解疾病狀況與自身體質之間的關系,并根據不同體質采用飲食、運動以及中醫適宜技術進行有計劃的干預,促進2型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組. 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3, 11(4): 232-237.
[2] 楊文英. 中國糖尿病的流行特點及變化趨勢[J].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 2018, 8(48): 812-819.
[3] 周東海, 王小強, 王海燕, 等. 2型糖尿病中醫證候學與體質相關性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 2009, 20(10): 2639-2641
[4] 美國糖尿病協會. 2012年ADA糖尿病診療指南(一)[J].糖尿病天地?臨床刊, 2012, 2(6): 56-62.
[5] 中華中醫學會.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 北京: 中國中醫出版社, 2009: 4.
[6] 全國eGFR課題協作組. MDRD方程在我國慢性腎臟病患者中的改良和評估[J]. 中華腎臟病雜志, 2006, 22(10): 589-595.
[7] Perkins BA, Olaleye D, Zinman B, et al. Simple screening tests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 Diabetes Care, 2001, 24(2): 250-256.
[8] 黃瓊刁, 鄧萬溪, 黃欽展. 糖尿病主要并發癥年齡與體質之相關性研究[J]. 世界中醫藥, 2013, 3(8): 288-290.
[9] 趙進喜, 王世東, 黃為鈞. 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述評[J]. 世界中醫藥, 2017, 12(1): 10-15.
[10] 溫良, 張繼祥. 2型糖尿病患者腎小球濾過率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相關關系研究[J]. 中國實用醫藥, 2019, 14(8):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