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及重慶智慧城市樣板間,兩江新區悅來國際會展城正通過智慧城市建設讓智能生活的紅利進一步凸顯。
暴雨即將來臨時,兩江新區悅來大道、悅來濱江路、同茂大道、國博大道等道路邊的639個智慧路燈自動開啟并照亮行人。這些路燈因裝有光敏設備,不僅更節能降耗,特有的光敏設備還能通過環境光線亮度實現自動啟停。不僅如此,每盞路燈上安裝的傳感器可對路燈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路燈異常可自動進行告警推送,并定位路燈位置及時維修。
每個井蓋都安裝了末端感知設備,對井蓋狀態(開啟、位移、傾斜、破損)、井下液位高度、井內有害氣體進行實時監測,同時,利用物聯網技術、智能傳感設備和專業管理平臺,實現井蓋和管理人員的無線智能連通,當井蓋受外力原因傾斜10度并超5秒以上,即自動報警。后臺數據中心收到報警信息后可通過手機APP或短信方式及時推送給對應維護人員,5分鐘后維修人員就到達,從而最大限度避免傷害與損失,保障城市安全。每個井蓋都有自己的專屬電子標簽,將井蓋位置、大小、所屬路段及相關責任人等情況統一錄入建檔,進行數字化管理。

井蓋自動“報警”,5分鐘后維修人員就到達
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周邊覆蓋了30余個AI攝像頭進行實時抓拍,保障片區的人身和財務安全。這些AI高清攝像頭不僅能高像素地呈現圖像,還能進行人群態勢和人員行為軌跡分析,實現區域人數統計、人臉抓拍,及時發現打架、翻越禁止區域、行人摔倒等突發狀況,并對人員聚集發出提醒告警。此外,還可預先設定正常化場景畫面,一旦實時監測中出現異常場景,通過圖像對比、差異識別即可實現秒級告警推送,比如異常物品遺留、井蓋缺失等。
除了智能生活外,到2020年重慶市將對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采用“135”總體架構推進重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2018年,重慶出臺智能制造實施方案,在全市企業中推動智能化改造,累計實施203項智能化改造項目,共認定76個市級示范性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近七成。
“今年,我市將繼續實施智能制造,重點依然是推動數字化裝備普及、開展信息系統集成應用和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重慶市經信委負責人表示,2019年首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認定申報已啟動,計劃全年認定1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加速推動1250家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按計劃,到2022年,重慶市將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全市84%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制造階段,64%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絡化制造階段。
記者從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獲悉,全市范圍內開展的2019年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項目申報工作已在今年8月15日結束,遴選出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項目。
今年4 月9 日,市長唐良智主持召開市政府第4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以“135”總體架構推進重慶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即建設由數字重慶云平臺、城市大數據資源中心和智慧城市綜合服務平臺構成的1個城市智能中樞,夯實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標準評估體系和網絡安全體系3大支撐體系,發展民生服務、城市治理、政府管理、產業融合、生態宜居5類智能化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