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越來越深入,三地對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今年6月,天津濱海新區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體系——“智慧濱海”運營管理中心投入運行,全面提升濱海新區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這里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也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在智慧濱海運營管理中心的助力下,這幅智慧城市建設藍圖正在繪制。
智慧濱海采用“1+4+N”的智慧城市建設體系,“1”即一個 “城市大腦”,“4”即“智慧政務、智慧經濟、智慧城市和智慧民生”,“N”即迭代開發的智慧應用系統。截至目前,整合接入了全區28個已建系統,新開發建設了便民服務響應系統、宏觀經濟運行分析、濱海掌上行等10個系統應用并投入使用。實現了大數據一張圖感知城市,大平臺一張網惠及民生,以及大運營一條鏈服務產業。
濱海新區區委網信辦信息化室金剛主任介紹,“我們按照‘服務群眾零距離,解決問題無時差’的要求,整合了8890熱線、網格化、隨手拍、書記區長信箱和政民零距離等多條路徑,實現多渠道發現問題,全流程閉環處置,打造十五分鐘便民服務圈。”過去,濱海新區網格化管理存在管理重疊、成本高和效率低等問題。現在,全區2270平方公里的區域劃分成了743個網格,并配備網格員,實現‘一格一員、一員多能’,讓“人在城中走,事在網上辦”變為現實,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逐步提升。

天津濱海新區便民服務響應系統效果圖
為了讓企業也能暢享智慧城市的便利成果,濱海新區通過政務服務改革,真正做到了“不見面審批”和“無人審批”。“在投資項目審批方面,通過落實承諾制審批,以及減事項、減材料、減環節、減證照、減時限這五減,辦理時限比全市平均縮短10%。”金剛主任說到,“通過雙萬雙服系統,實現政府與企業互聯互通。我們可以和企業互動,還可以監督問題解決情況,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目前問題評價的解決滿意度和答復滿意度都超過了97%。”
如果把智慧城市比作一個人,物聯網就是感官、移動互聯網是神經、云計算是強健體魄和心臟、大數據是聰明的大腦。智慧城市,離不開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數據的使用。
位于天津濱海新區旗下開發區的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是首家國家級超級計算中心。目前,已經自主研發了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三號”E級原型機,并基于自身優勢構建了京津冀大數據協同處理中心。
“‘天河一號’運算1小時,相當于13億人同時計算340年以上。‘天河三號’研制成功后,運算能力又比‘天河一號’提高200倍以上。”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副部長夏梓峻說。
目前,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基于自身優勢已構建了京津冀大數據協同處理中心,初步形成了覆蓋國家、區域、地方的三級政務數據支撐平臺,在京津區域已經服務研發機構、企業、政府部門超過1000家。為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長城汽車等200家規模以上企業提供了高質量創新服務。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節省企業研發投入上億元,為企業帶來相關經濟效益近20億元。
根據規劃,濱海新區將以大數據統一平臺為核心,以城市管理運行中心和便民服務門戶為龍頭,到2020年,重點建設20多個項目,而智慧濱海也將會繼續圍繞“1+4+N”的智慧城市建設體系,以群眾和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在N上下更大功夫,不斷迭代開發,打造出更多應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