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發展,經歷了從信息技術的應用到城市信息化,到數據城市,再到智慧城市,這是一個數據、城市和人結合越來越深的發展過程。
什么是智慧城市的理想形態?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斐訊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劉士林指出,從全球范圍看,智慧城市建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以數字科技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重點是先進信息通訊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二是以市政管理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訊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的效率;
三是以人文科學為基礎的人文型智慧城市,重點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公共服務和文化消費中的應用,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人文關懷。
目前我國的基本情況是,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視,人文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與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近年來,智慧城市建設熱度持續不減,為助力我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立足不同城市的需求和定位,量身定制或提供各類解決方案,用創新思維、技術手段助力智慧城市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國脈互聯信息顧問有限公司,發布了《第八屆(2018)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以下稱為評估報告),從城市智慧基礎設施、城市運行與治理、市民和企業服務、產業及經濟發展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術,為優化提升市民工作生活、企業經營發展、政府行使職能水平,而研發推廣了相關系統解決方案。同時,從智慧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入選國家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試點的城市中,選取100個樣本城市,覆蓋全國七大地區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評估,評選出智慧城市領先獎10名和智慧城市單項獎10名,以及6家智慧城市優秀解決方案企業。
評估報告中指出,深圳智慧城市發展水平達76.3,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18年底,深圳已打造出全市統一公共信息資源庫和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其中公共基礎信息資源庫中的人口、法人、房屋數據量已達58億多條,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已接入全市36個市級單位和10個區(新區),資源目錄共5200多類,信息指標項達16萬多個,每天數據交換量超過2000萬條。數據共享,受益的是企業和市民,深圳相繼推出“不見面審批”“秒批”“刷臉”等便民利民措施,減輕了企業負擔,更便利了市民,讓市民少跑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