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鋼行
(廣州松田職業學院,廣州 511370)
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組織系統包括決策、執行、監控、信息反饋四個子系統。教學督導是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子系統的制度設計和工作安排,對師生的教與學進行引導并施加影響,實現對各教學單位進行督促、檢查和評價。教學管理中,教學督導在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目標的實現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成功的督導可促進組織的發展,有助于建立信任、開放及相互尊重的組織環境。因此,為深化教學改革,規范教學督導工作,促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有效運行,對教學督導工作的創新研究,尤為重要。
從目前高職院校教學督導研究成果看,高職院校大多存在以下問題,不同程度阻礙教學督導工作,制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高職院校中,或只設督導辦公室而無其他配套機構;或只有1名專職督導人員,且兼職督導大都退休或臨近退休教師。或雖有二級督導,卻來自二級學院,督導成為自查自糾。教師對教學督導不理解,產生“找茬”、“不人性化,搞突然襲擊”等對立情緒。或督導管理僅限于查課、聽課。根據聽課標準的一張表,督導效果無從評估。或督導管理,從開學巡查到期末考試監督,從人才培養方案到教學單元設計,從新教師授課培訓到教師授課競賽,沒有督導重點。
目前高職院校教學督導管理,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兩方面。
教育理念決定督導理念,督導理念決定督導綱領。現代督導理念就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達成人才培養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須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方面給予保證。
組織建設,若只有教學督導辦公室,或辦公室不是獨立建制,只能算一個協調和信息處理中心,是無法承擔督導管理全部職能的。制度建設,若僅有教學督導管理辦法,而無實施條例、細則、標準、評估等制度保證,組織則失去效力。或若無各項工作評價標準,督導會失去規范性和科學性,無法實現督和導的全面功能。隊伍建設,督導隊伍應是專、兼職教師結合。師生與管理人員結合。老、中、青教師結合。教授、講師甚至助教結合。校內外教師、行業專家結合。各院系、各專業結合。既解決教學督導人員數量問題,還可解決結構問題。
組織建設、制度建設、隊伍建設,其本質都是對教學督導的定位不清造成的,對教學督導的本質認識存在偏差造成的。定位不清,出現機構設置不清、制度建設不完整、督導隊伍建設緩慢等問題。
督導管理內容不確定,督導職責則無法確定,督導工作方式、手段則無從談起。
或提出“大督導論”,從招生、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專業設置、課堂教學、教師培訓到學生就業,都是督導的工作范疇。這樣才能全面,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或提出“三督論”,即督學、督教、督管。或提出“以督為主,以導為輔”“督是手段,導是目的”“督是基礎、導是目的”“加強督,深化導”等觀點。這些論述都是對教學督導職能定位、教學督導管理內容、對督與導的關系認識不全面的結果。
由于對教學督導工作內容認識不清,將工作重心放在巡查、聽課上,而不是解決問題;重事后督導,輕事前督導。如學生曠課、遲到、玩手機等不良現象,不但沒解決反而愈發突出。學習成本的邊際效應與現實不符,大二學生應隨專業知識學習難度的增加、專業能力訓練的增強,學習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度比大一學生好,但現實相反,隨著入學時間越長,學風越差。
獨立設置校內教學督導管理組織,已成為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的共識。如教學督導機構依附教務處或教務處的科室單位,從體制上決定了教學督導與教學管理部門的上下級關系,必然受到一定制約,無法對教學管理部門本身獨立進行督導。教學督導機構合理設置,則直接影響督導檢查、評估實施、結果反饋效果。教學督導機構獨立建制勢在必行。它是做好督導創新的第一要務。
堅持“督導相濟”的督導觀念。教學督導負責督學、督教、督管,那就是對教風、學風、校風進行督導。既要“督”,且要“導”。“督”與“導”,是保證教學管理質量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1]。“督”,即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導”,即引導、幫助進行教學改進和教學管理水平提高。
督導管理的精準定位,其目的就是有利于督導教育平臺的創建。工作開展、決策和教學計劃實施等,都建立在這個教育平臺上。教師和督導都各有平臺,需要了解各自的共同和分歧,經過不斷地反思,逐步地結合到這一共同的督導教育生態平臺。
根據教學督導工作的定位,教學督導管理應包括計劃管理、運行管理、質量管理、組織系統管理、基本建設管理和督導研究等內容。
3.2.1 PDCA循環的依序管理
任何工作都應有計劃,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督導是受制于教育目的的,并與教育價值觀、督導觀念等有著重要關系。督導計劃直接受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并反映督導觀念。督導計劃管理具有三大功能:定向功能、調控功能和評價功能。其一是對督導方向所起的制約作用;其二是指對督導活動起著支配、調節和控制作用;其三是督導計劃作為最基本的督導實踐活動進行工作的判斷。
督導計劃可以是長期規劃,可以是年度工作計劃,也可以是學期工作計劃。包括督導計劃的指導思想、計劃目標、計劃內容(項目)、計劃實施保證措施、經費預算、計劃完成評估等。
3.2.2 督導范式的通力轉換
督導需從傳統督導范式向“伙伴性督導”范式轉換。“伙伴性督導”范式重點關注教師的成長而非教師的服從,以促進教師開展持續性、反思性探究。督導和教師間是伙伴關系而不是層級關系。因此,做好督導運行管理工作,需理順幾個關系。
寬與嚴、威與信的辯證關系
做好督導工作,須嚴字當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是不可取的。應嚴格執行標準、嚴格檢查程序、嚴格督導紀律、嚴格通報制度。“寬”,是堅持“治病救人”“寬以待人”的基本態度。對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幫扶第一,不求全責備,使教師心悅誠服接受指導、改進教學 。從而樹立威信,取得師生的信任,做到“寬嚴共存,威信自立”。
督之嚴,威自來。導之寬,信必得。理順寬與嚴、威與信的關系,就是構建和諧督教關系,才能消除教師的片面認識,變被動接受監督為主動迎接指導,才能構建發展性督導。
點與面的合理關系
教學督導工作,既要抓“點”,也要抓“面”。點,指專項檢查,以課堂教學檢查為重點。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主戰場。通過課堂教學督導檢查,激勵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通過檢查,評估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對課程教學形成評價。面,指督導要實現“督學、督教、督管” 的全面功能。以督教為中心,帶動督學、督管,突破一點,以點帶面。通過督教,改進教師行為、成就和態度。通過督學,改進學生的行為、成就和態度。通過督管,實現教學管理的規范性、科學性、先進性,從而促進學校水平的全面提升。
3.2.3 片面觀念的堅決消除
質量是教育的永恒主題。美國質量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質量就是滿足需要。教育質量即滿足教育的需要。一是滿足實施職業教育的主體,即高職院校本身的需要。二是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學督導就是為了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為了實現這種需要。督,即滿足院校發展的需要;導,即滿足教師的需要,從而間接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教學督導是督與導的和諧統一。兩者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以督為主,以導為輔”“督是手段,導是目的”“督是基礎、導是目的”“加強督,深化導”“淡化督的角色意識,強化導的角色意識”等觀點,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學校和院系的教學督導,要變消極監督為積極監督,變事后監督為事前監督,不僅要起到監督作用,最重要的是對師生的教與學進行指導。
3.2.4 粘合劑作用的充分發揮
督導是成功學校的粘合劑。這個粘合劑,將學校組織目標和教師發展需要統一在一起,并為改進學生學習提供條件。
目前各高職院校都設立了教學督導委員制度,堅持“四個結合”原則建制,即專職和兼職督導相結合,校級和院系督導相結合,督教、督學和督管相結合,督和導并重,監督、督促和引導、指導相結合。督導組織系統見下圖。

學校系統的教育者,都能參與督導的功能和過程,而不是指特定的職務或者職位,上至校長,下至學生,都是督導組織系統的有效支持者和參與者。
3.2.5 督導基礎的全力夯實
制度建設的完善。建立健全教學督導制度是做好教學督導的前提和保障。以教學督導管理辦法為基礎,健全教學督導實施的條例、細則、標準、評估、信息反饋制度等。為保持暢通的信息反饋渠道,及時了解教學動態,可成立教學督導管理助理組,吸納學生參與教學督導工作,作為制度建設的一部分。
督導專兼職隊伍的建設。人是第一要素,要重視對督導委員會的成員培訓工作和隊伍建設。督導委員會的成員,大多是退休教師或年齡偏大的教授,不少人受傳統教育影響較深,轉變其教育觀念、思想觀念尤其重要。除培訓,還要吸收教學名師、優秀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加入督導委員會工作,形成老、中、青結合的督導隊伍。同時,注意不同專業背景,注意校內外專家結合,使其結構合理。
3.2.6 “破解”之道的深入探求
理順“查”與“解”的關系,同樣是督導工作的重點,而“破解”之道是關鍵。
督導檢查中,有些問題是高頻次出現,如課堂上學生遲到、看手機、睡覺等。有些問題是長久得不到解決的,如教案、電子演示文檔的關系處理,有的觀點是電子演示文檔(PPT)可代替教案。有的課程標準編制完后,未起到指導作用,束之高閣,教師視而不見,學生想看看不到。所以,督導委員會成員發現問題后,要進行專項深入分析、尋找解決之道,做到“有查有研,重在破解”。總之,理順“查”與“解”的關系,是堅持問題導向的工作原則,是解決教學督導的重點問題。
督導的角色,是將“每間教室都不過是一座座自我孤立的小島”的觀點,轉變為“所有教職員工都在為全校范圍的共同教學任務而工作”的觀念。這一任務,需要構建督導學習共同體。
傳統意義上的共同體傾向于抑制個人的發展,堅持集體的規范并與整個集體保持一致。而督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一是為了滿足人的歸屬感的需要,二是督導質量的需要。共同體的構建,既可滿足組織的需要,還可滿足人的需要,包括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督導學習共同體,包括督導者與督導對象的共同體、師生組成的學習共同體,還包括全體教職工組成的學校共同體。通過共同體,為師生的學習提供支持。通過共同體,幫助學校每個人關注共同的利益。通過共同體,締造教育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和責任。
總之,學校發展過程實際是一個診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教學督導進行教學診斷,使之發現問題。以“破解”研究,解決問題,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督導堅持“督查合一、督研結合、督導并舉”的交互性、支持型教學督導。以界定教學督導管理的主要內容,明確教學督導的定位和職能,構建和諧督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的內部質量保證。